微创的理念有不同的解读:以最小的医源性损伤换取最大的治疗效果;以尽可能小的操作创伤实现尽可能彻底的病变处理;解剖开放、解剖关闭。颅腔内手术最需要微创,这是脑功能和结构的特殊性使然。
颅腔内手术要产生微创效果,非精确定位、精密观察、精细操作和精心监测不行。这是因为颅腔内病变的位置相当隐蔽、病灶与其周围的脑功能区分界模糊、出入颅腔的血管和神经错综复杂。
1、精确定位
微创的目标从手术入路开始,就是以小皮瓣、微骨窗接近病灶,其前提是准确判断病变的位置。神经导航就是术前精确定位、术中实时判断切除范围的技术,包括定向仪框架导航、超声波声像导航和磁共振影像导航。
早在1947年,神经外科就开始了定向仪框架导航,但其缺陷很多,应用范围很小。
目前,在大多数人看来,磁共振影像导航是神经导航的主流。
但其缺点显而易见:
(1)结构性脑飘移不可能完全纠正,磁共振影像不能准确导航;
(2)根据术前影像资料导航,不能实时反映手术进程;
(3)磁共振设备笨重、操作繁杂、费时,实际应用不方便;
(4)磁共振设备昂贵,手术室屏蔽磁场和手术器械去磁化成本高,不容易推广。
实时B型超声波检查技术发明和广泛应用之后,在磁共振影像导航之前就出现的超声波声像导航再度受到重视。
与磁共振影像神经导航相比,超声波声像导航具有明显的优势:
(1)术中超声发现病灶的几率高、可精确定位病灶、准确判断病灶的边缘和范围;
(2)术中超声引导颅腔手术没有脑漂移,可精确导航;
(3)术中超声操作简便、迅速,每次检查仅需2-3分钟,是真正的实时导航且可反复应用、同时为多台手术导航;
(4)术中超声操作规程简便、易学好用,容易推广;
(5)术中超声对手术室和手术器械没有特殊要求,不增加额外的费用;
(6)超声波设备简单、价格不高,已经成为各级医院常备的诊断仪器。
精确定位技术的简化:以超声波导航替代磁共振导航。
2、精密观察
只有精细操作,才能产生微创效果,其前提是将病灶及其比邻结构看清望准,这需要借助光学仪器延长视觉功能。
颅腔内手术可比喻为井下作业或坑道作业(operation in the pit)。病变在颅底、脑中线区、脑深部,眼睛直接观察,很难清楚显示病灶及其比邻结构。光学仪器能够放大并照明手术野,安装在万向支架上的光学镜头犹如 “长柄眼”,可帮助手术医师从多个角度将病灶及其比邻结构显露清楚。
数字图像采集技术发明和应用之后,光学镜头的使用既可采用镜头手术模式(镜头图像引导显微操作),又可采用视屏手术模式(视屏图像引导显微操作)。
镜头手术模式的缺点是束缚手术医师的手和眼,譬如,显微镜镜头手术模式就有如下缺点:
(1)镜头手术模式使用的显微镜头及其支架体积庞大,占据空间相当多,器械传递和手术操作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2)在显微镜镜头手术模式中,手术医师目不转睛地通过镜头观看手术野,进行“近距离观察、远距离操作”,必须长时间屈颈,不能随时变换姿势,手术操作容易疲劳和不适;
(3)术者、助手、器械护士把握手术进程的方式和效果不同,手术中配合困难。
视屏手术模式有很多优点:
(1)不束缚手的操作和眼的观察,术中可随意变换姿势,手术操作舒适;
(2)术者、助手和护士获得相同的视觉信息,术中配合容易;
(3)可同步观摩手术进程,便于多人实时讨论手术难点和直观教学;
(4)可保存手术的电影资料,便于回顾分析和教学研究;
(5)可简化术中观察系统,设备轻便、成本低廉;
(6)可优化组合多种光学镜头,取得最佳观察效果。
精密观察技术的简化:以视屏手术模式替代镜头手术模式。
3、精细操作
精细操作可谓显微手术。不要将显微手术等同于显微镜下的手术。除了显微镜,光学仪器还有放大镜、远视镜、内视镜和外视镜。视屏手术模式突破了焦距的限制,精细操作可以在任何光学镜头下进行。选择何种光学镜头,随其所好。相应地,显微手术的概念也应该扩展为在任意光学镜头下进行的精细操作。
显微手术的器械必然是精致的、轻巧的。采用显微手术处理实质病灶,2×3 cm的工作通道即可,推荐视屏手术模式,好处是可随意选择显微镜、远视镜、外视镜或内视镜,可通用精细的手术器械;采用显微手术处理囊液病灶,工作通道不必超过1 cm,创伤可以降到最小,只是非内视镜不可,手术器械也要更精细的。
顺便说一句,显微手术和微创手术应该区分。显微手术是手段,是产生微创效果的方式;微创手术是效果,是显微手术的结果。
4、精心监测
监测是为了保护。颅腔手术进程中的神经功能监测,应该覆盖脑、脊髓、颅神经和脊神经。监测脑的功能,可采用脑电图或脑磁图;监测脊髓的功能,可采用脊髓电图或脊髓诱发电位;监测颅神经和脊神经的功能,可采用感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等。
其中,脑电图监测大脑皮层功能,感觉诱发电位监测感觉神经功能,听觉诱发电位监测听神经功能,视觉诱发电位监测视神经功能,运动诱发电位监测锥体束功能。此外,面神经功能的监测可以直接刺激面神经,三叉神经功能监测既可直接刺激又可诱发电位。至于脑磁图,监测脑功能昂贵、费时。
微创神经外科同样要遵循必要和简捷的原则,能简单做到的,就不要采用复杂而繁琐的方式。“我们有磁共振神经导航,你们没有”,这是炫耀;“他们有脑磁图,我们也要有”,这是攀比。采用微小的皮瓣和骨窗入路,必须保证以捷径到达病灶,前提是定位准确。若根据CT、MRI等影像资料能够准确定位,就不要去想导航。非要导航,也不必总是舍不得磁共振导航,采用超声波导航就可以了。
业内人士不要迷信“绝大多数手术都是在显微镜下完成”。显微镜也好、内视镜也罢,都是观察工具。眼睛看得清楚的病灶,非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犹如走路很平稳却要杵拐杖,不过是装样而已。真是需要光学镜头,也不必迷恋镜头手术模式,视屏手术模式易学好用,成本低、轻便,还可以选择多种光学镜头,为什么要断然拒绝呢!
“没有神经功能监测就没有微创神经外科”,并非如此绝对。在病灶内操作,即使是功能区,手术也不会导致严重的功能丧失。如果病灶很大,肉眼所见的病变都不能切除掉,神经功能监测不过是故弄玄虚,不值得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病灶与功能很重要的正常组织之间操作,神经功能监测才有意义。神经功能监测在颅底,特别是桥小脑角区手术中最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