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去除病因,并以控制症状、改善胰腺功能和治疗并发症为重点;强调以个体化治疗为原则的治疗方案;注意兼顾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进行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目前,多数治疗均旨在通过减少胰腺外分泌以让胰腺“休息”,然而其效果欠佳。治疗的基本目的是减轻疼痛、纠正胰腺功能不全及并发症的处理。
1、一般治疗
(1)慢性胰腺炎患者须绝对戒酒,避免暴饮暴食。
(2)慎用某些可能与发病有关的药物:柳氮磺吡啶、雌激素、糖皮质激素、吲哚美辛、氢氯噻嗪、甲基多巴等。
(3)慢性胰腺炎患者常因食欲减退、吸收不良及腹泻,尤其是脂肪泻,常有体重减轻及营养不良的表现,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及低脂肪饮食。保证每天总热量供给的前提是胰酶制剂的补充。总热量的40%应由糖供给,每天补充的蛋白质不少于100~200g,其中一半应为动物蛋白,如鱼、肉类及鸡蛋等。
脂肪的供给应强调补充水溶性的、易被机体吸收的中链脂肪酸,其吸收后进入门静脉而不是肠淋巴系统。某些长链脂肪酸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不宜使用。对长期脂肪泻患者,应注意补充足够的脂溶性维生素,如A、D、E、K 及B 族维生素,适当补充各种微量元素。
对少数胰腺外分泌功能严重丧失的晚期慢性胰腺炎患者,还可采用胃肠外营养(TPN)的治疗措施,即从静脉途径给入葡萄糖、中链脂肪乳制剂、氨基酸和白蛋白、电解质、脂溶性维生素等,以保证热量的供给。TNP 治疗可持续数周或数月,也有维持数年的报道。
(4)在急性发作期,特别是伴有胆道感染的患者,应使用抗生素。如急性发作呈重症表现,应进行严密监护并选用生长抑素等药物积极治疗。
2、腹痛的治疗 腹痛是慢性胰腺炎最主要的症状。疼痛的程度可由偶尔的餐后不适到伴有恶心、呕吐及体重减轻的持续上腹痛。腹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可能导致麻醉止痛剂的成瘾。
(1)腹痛的原因:
①胰腺的急性炎症:慢性胰腺炎常可多次发生急性炎症,每次发作症状类似,但一般后续发作时的腹痛程度较第1、第2 次为轻。
②神经系统受累:支配胰腺的神经系统有炎症是慢性胰腺炎疼痛的又一重要原因。有研究发现胰腺小叶间及小叶内神经束的数量增多、直径增大,并有周围神经髓鞘的崩解,当髓鞘发生崩解以后,炎症细胞在神经周围聚集,释放炎症介质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疼痛;但尚不清楚为何类似变化亦发生于无痛患者。
③胰管内压力增高:许多研究观察到,扩张的胰管内、假性囊肿内及有腹痛的慢性胰腺炎的胰腺实质内,在慢性胰腺炎手术时可发现胰管内压明显增加,手术后其压力恢复正常。
④十二指肠或共同通道的狭窄:通常是由于胰头纤维化引起,亦与腹痛有关,具体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2)治疗:腹痛的治疗应根据病人疼痛的程度、持续的时间而定。对部分病例,控制疼痛是十分困难的,而且应注意到,许多研究中发现有近30%的病例安慰剂治疗有效。目前的治疗是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主要方法有:
①止痛药物:一般是先使用少量非麻醉性止痛剂,如阿司匹林、索米痛片(去痛片)、吲哚美辛、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及布桂嗪(强痛定)、曲马朵等较强的镇痛药。
若腹痛严重,确实影响生活质量者,可酌情应用麻醉性止痛药,如可卡因、盐酸罂粟碱、哌替啶等阿片衍生物,也可使用小剂量的吗啡缓释片,如美斯康定等,大剂量吗啡可增高Oddi 括约肌的张力,不宜采用。医生在给予止痛药物,尤其是麻醉剂时,应尽量减少成瘾的可能。
另外,使用止痛药时,注意防止便秘,而且,因便秘导致腹部不适有可能被认为是腹痛而被再次加用止痛剂。
②减少胰腺实质炎症:慢性胰腺炎若因急性炎症而使病情恶化时,其治疗与急性胰腺炎相同,尚无预防急性炎症发作的特异饮食方法。
③禁酒:禁酒是必须的,尤其对于酒精性胰腺炎,绝对禁酒后可使75%的患者疼痛症状得以缓解。酒精性胰腺炎患者若继续饮酒,其病死率大大提高。
④降低胰管内压力:
A.抑制分泌:
a.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 受体阻滞药:若胰液分泌过多导致胰管内压力过高而引发疼痛,则使用PPI 或H2 受体阻滞药可通过减少胰液分泌,将十二指肠内pH 提高至4.5 以上而预防胰源性疼痛。
b.胰酶替代治疗:胰酶制剂常用于减轻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疼痛。该方法可试用于大多数严重腹痛患者的最初治疗。治疗机制:口服胰酶制剂在十二指肠内通过抑制反馈回路,调节CCK 的释放,而CCK 是刺激胰腺分泌消化酶的激素。
胰蛋白酶可以使CCK 失活,但其在慢性胰腺炎中常有分泌下降,补充胰蛋白酶可以纠正这种缺陷,从而减少CCK 介导的胰腺分泌。疗效评价:胰酶治疗腹痛的效果不一,部分患者对安慰剂有应答率。其疗效差的一个原因是抑制反馈回路需要很高的胰蛋白酶活性,事实上蛋白酶在十二指肠内停留时间极短,这也可以解释一些胰酶缓释剂失效的原因。
c.奥曲肽治疗:这类药物亦可减轻疼痛。其机制是可以减少胰腺的分泌,使胰腺处于暂时的“休息”状态,从而使胰管内压力降低而缓解疼痛。在一个前瞻性的随机双盲研究中,每餐前给予200μg 的奥曲肽,连续4 周,疼痛缓解率为65%,安慰剂为35%。至此,尚不推荐常规使用。
B.内镜下支架置入术和胰管括约肌切开术:使用本方法的依据是慢性胰腺炎患者其腹痛的产生可能是由于Oddi 括约肌功能紊乱及主胰管的狭窄。内镜下胰管括约肌切开术的目的是使胰管通畅,降低胰管内压力,减轻胰管的扩张,从而缓解患者疼痛。
切开的方法是在Vater 壶腹乳头口1~2 点处切3~10mm 长,与胆管括约肌切开术不同,后者是在11~12 点之间切开。括约肌切开后,可继续进行取石术或放置引流管等。放置支架可显著缓解胰管梗阻,缓解患者的腹痛症状。主胰管直径、狭窄程度及其最远端位置是决定支架和位置的主要因素,通常应使支架通过狭窄最远端,并尽量放置较大直径的支架。
疗效评价:内镜下胰管括约肌切开术对于大多数病例来说,效果并不好,但也有例外。而内镜下支架置入术对一部分病例则行之有效。有一组报道,对于胰管狭窄或主胰管有结石的患者,支架置入术加上碎石可使50%的患者疼痛缓解。
内镜下支架置入术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支架置入后可能使80%的正常外观的胰腺出现慢性胰腺炎的形态学变化,而且,其远期后果尚不清楚。到目前为止,内镜下介入治疗慢性胰腺炎的疼痛尚不成熟,有待进一步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观察研究。
C.手术治疗:
对于内科治疗失败的疼痛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最常用的是胰管减压术和胰腺次全切除术。胰管减压术常采用胰空肠吻合术,即Puestow 术式。胰腺次全切除术是切除胰腺的一部分,通常是胰尾或胰头。胰管减压术对于80%的疼痛患者有效,但有较多病例其症状在1 年内复发,可能是由于次级胰管的阻塞或手术疏通不彻底。
对于胰空肠吻合术无效的患者,再次行胰腺次全切除术可大大改善患者的症状。有报告认为,早期通过减压手术疏通胰管,可以预防随后的胰腺扩张术引发的功能受损。但也有研究观察到,即使行胰空肠吻合术,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也是进行性地受损。因此仍然主张,手术只是适用于内科治疗无效的具有腹痛和胰管扩张(>6cm)的慢性胰腺炎患者。
⑤阻断腹腔神经:将乙醇或类固醇激素经皮穿刺或在内镜下注入腹腔神经丛,当腹腔神经丛被阻断后,能使疼痛缓解或减轻数小时或数月,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注射乙醇可引发直立性低血压和轻度偏瘫。
因此,该方法应用上受到限制;建议用于合并胰腺癌而其他治疗效果较差时。使用类固醇激素阻断神经比乙醇效果好,但也最多只有50%的患者疼痛得到部分缓解。在这些产生应答的患者中,其症状常在2~6 个月内复发,但再次治疗有效。
⑥抗氧化治疗:有资料表明,慢性胰腺炎患者存在抗氧化剂的不足。有些报告提示抗氧化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疼痛,但仍须进一步观察研究。
总结:对于大多数慢性胰腺炎腹痛患者来说,内科治疗并不满意;内镜治疗前景乐观,但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但也须与其他治疗手段进行前瞻性随机试验,比较分析其效果;通过改善神经传导一般无效,但可对其方法进行改进。
多数慢性胰腺炎患者并不需要强有力的治疗。若患者每3~6 个月才有1~2次的腹痛,且其生存质量未受到影响,则可采用传统的止痛药物治疗。早期手术或内镜治疗可能可以保护胰腺功能,但不能因此认为其适应证可以放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