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居于首位。精神卫生问题作为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对精神健康的关注是对人的根本关注,国民精神健康和享受精神卫生服务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精神障碍(也称精神疾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感知、情感和思维等精神活动的紊乱或者异常,导致患者明显的心理痛苦或者社会适应等功能损害。
由于精神卫生知识尚不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精神障碍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与歧视现象较严重,致使一些精神障碍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产生了强烈“病耻感”。一些患者和家属即便具有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认识到疾病的性质,多数人也宁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愿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害怕因“精神病”而受歧视,结果延误了治疗,病情加重。
何为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这样给“健康”下定义:健康是指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只有同时具备健康躯体和健康人格的人,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口号是:“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