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闲话中美医生
- 发布于 2012-05-29 14:15 来源:张海萍医生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章蓉娅我有一个朋友,常年定居于美国,最近却频频回国。“你是回来探亲吗?”我问她。“不是,是为了看病。”“回国看病?”我很吃惊,“美国的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在全世界赫赫有名,医疗水平也高,你干嘛不在美国看病呀?”身为医生,我最知道美国在医学领域的优势了――好多重要的研究发明、新药物、新设备、新技术都是在美国弄出来的。我们和美国同行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美国的医疗体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啦!”朋友说。“在那边看病太不容易了!”她说,什么都要预约,看医生要预约、做检查要预约、转诊也要预约,经常一约就不知道约到猴年马月了。因为看病太麻烦,因此她遇到头疼脑热什么的,从来都是自己扛着,或者吃点从国内带过去的感冒药对付过去。“但是上次我感冒太厉害,预约家庭医生,他的助手居然告诉我要约到两周之后!两周?等我看到家庭医生,感冒早就好了!”好友叹了一口气。“不过在国外,医生很规范倒是真的!”好友又开始评价起美国医生来。“规范是规范,就是动手能力差点!做手术做的不如国内的医生好。毕竟咱们中国人多,医生们练得也多,做手术这种熟能生巧的事情,美国的医生真是比不过国内大医院的专家。”好友这话说的是实情。虽然中国医生在科研方面相比美国同行是望尘莫及,在创新、发明方面也差距不小,但咱们就一个“人海战术”――手术量是优势,病例见得也多,临床经验相对来说更加丰富,手术技巧也略胜一筹。我曾有一个医生朋友,无法忍受国内医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辞职改行投奔了“万恶”的“美帝国主义”。他在美国看了几次病,领教了美国医生,虽然临床经验比自己差很多,但是说话却牛气冲天。虽然这样,他丝毫不敢冒犯医生,因为在美国,所有人对医生都非常尊敬,凡遇健康问题,都把医生的话当圣旨一样,很少怀疑。美国医生尽管说话底气十足、不容置疑,但是态度都非常好、处理很规范,所有的诊疗都一板一眼按规程去做,虽然死板缺少灵活性,但是很难揪出错误来。美国医生牛气冲天是有原因的,因为在那里,都是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得上医学院、才能做医生;一旦成为医生,便是家族最大的荣耀。加之医生的社会地位极高、经济报酬丰厚,医生自信心膨胀不无道理――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但是,美国的医生也绝不会自信心过度膨胀、不会由骄生横、不会刚愎自用。那是因为,在美国当医生非常不容易,学习时间长,学习费用高,竞争非常激烈,最后能当上医生的,都是“人精”里的“人精”。这些医生精英们深知自己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来之不易,都非常珍视自己的职业声誉,兢兢业业、谨小慎微,要不然一旦出了事故,社会地位没了,经济收入没了,前途也没了……所以,在美国,偶有医疗事故,基本上属于技术事故,很少遇到责任事故。也就是说,美国医生的责任心很强,出问题一般都是技术水平不够造成的。遇上这样的医疗事故,医生有律师和保险公司帮忙料理医疗赔偿,自己也不用操心,可以继续安安心心治病救人或搞科研,不用担心医闹,不用担心家属砍杀,不用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在美国,没有医生敢收红包、拿回扣,而且他们根本也没有必要,因为他们的收入已经是社会最高的了。一旦哪里触碰了法律,他们随时可能被吊销行医执照,而他们很难再找一个能和医生媲美的职业。美国医生犯错误的代价太高了,谁都不会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当儿戏。但在中国,医生往往没有这种危机感:反正当医生的地位也不高、收入也不多,医生这个职业的吸引力也不那么大,医生犯错误的代价也不大――即使不当医生,还可以换一个更好的职业嘛!在国内,比当医生既轻松又赚钱多的职业多了去了!在这样的心态下,收红包、拿回扣自然是屡禁不止。我那位回国看病的朋友,后来很快看上了国内数一数二的专家,并做了手术,然后高高兴兴地回美国去了。临走时她对我说,“在美国,你想这么快见上这样的专家,根本不可能!”她说,美国所有的专科医院和专科医生都不对外挂号,只接受转诊,转诊给谁,取决于家庭医生,有时候完全是凭运气;在教学医院做手术,更是轮到谁就是谁。找全国最牛的医生来开刀?那是想也不敢想的。朋友认为,中国医生态度不错,医术又高明,但医患关系却那么紧张,这让她很不解。而在我看来,在国内大家都骂医生态度不好的时候,她居然觉得中国医生态度不错,更令人吃惊。她却不以为然:“那是因为大家没见过美国的医生!牛气哄哄的……”我私下认为,可能是因为她在国内看的是外宾门诊,相当于接受了特种服务,当然那里的医疗费用更为昂贵,但她丝毫不觉得贵,因为和美国相比,在中国看病,便宜太多了!这可能就是为何有几次我和她讨论医疗改革,说到中国要不要借鉴美国模式时,她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表示坚决反对的原因了吧。生病就得去医院吗?但是我知道,去医院弊端也不少。路上奔波辛苦、看病要花钱自然不说了,除此之外,还有以下麻烦:第一,去了医院不好挂号,就算挂上号也得排长队,好不容易排完长队看上病,交费排队、取药排队、输液排队……到处人山人海,好是一番折腾。这样折腾根本不利于宝宝休息养病。经常听很多人感慨,自己本来就是点小毛病,经医院一折腾,小病变成了大病。也是。感冒最好的治疗可能就是喝水、休息,要是去了医院,一折腾就是半天一天,又喝不上水,能不加重吗?第二,去医院容易交叉感染。医院里本来就是各种疾病汇聚的地方,也是交叉感染发生率最高的地方。老年人、小孩或免疫力低下的人在医院被严重感染的事情时有发生。第三,医院检查会对宝宝造成不少创伤。既然到医院看病,医生总不能什么也不查就做出诊断吧?既然发烧,抽个血看看有没有细菌感染总是要的。如果宝宝咳嗽,说不定还得拍片子。如果宝宝吃喝不好、尿少,说不定还得扎针输液!这些对小宝宝都是有创伤的。有人说,医生不能不做检查直接诊断吗?这在今天已经不太可能。一方面,现代医学较以往更依赖各种检查,它们可以让医生更早期、更快速、更准确对疾病做出诊断。几十年前还没有CT和核磁的时候,很多肿瘤都快到晚期了才被发现。而现在,精确的影像学可以发现很小的肿瘤,肿瘤标记物的应用甚至可以提示肉眼不可见的肿瘤的存在。但科技进步也带来另外一个后果,那就是它们让现代医生越来越依赖于辅助检查。另一方面,事事检查也是国内医患关系变差的恶果。试想,100人发烧,99人都是普通感冒,不需做检查、不需用药可以自然痊愈,但第100人合并有肺炎。万一当时医生对那第100人没做检查、没及时发现、最后病人出了问题,那就是医生的疏忽,是医疗事故,官司、医闹都等着他呢!因此为了避免这百分之一的“吃不了兜着走”,所有感冒的人来了都得抽血、拍胸片。有人会说,检查或许不得不做,那能不能不输液呢?其实很多情况下是可以不输液的。然而现在临床上有很多的治疗,属于病人和家属要求的“过度治疗”。有时候病人看完病,医生没有开药,病人不干了:“为什么不给我开药?不开药岂不是白看病了?”殊不知健康宣教和解释也是一种处理。中国临床上最常见的过度治疗就是输液。很多人认为治疗就是输液,甚至有人认为只要输液就能好得快。不仅病人如此,很多健康人也把输液当成法宝。高考临近,最近还看到报道说,湖北孝感一中惊现高三“吊瓶班”――一整个班的考生集体在教室里注射氨基酸。然而实际上,输液大部分输的是葡萄糖水、生理盐水或氨基酸,只要自己能吃能喝,通过输液补充这些营养跟自己吃东西补充是一样的,根本不存在提高脑子反应速度一说。不必要的输液反而容易增加输液口的感染风险。综合各方面考虑,如果只是生个小病,去医院实在是得不偿失。要是普通感冒,更经济舒适的对策是在家里对症处理、观察病情。本着这一核心思想,我在家老老实实地观察豆豆的病情变化,因为我心里估计她得的是“幼儿急疹”。豆豆连烧三天后,最后热退疹出,说明我的判断没错。这个病就算去医院,医院的建议也是物理降温、多补充水分而已,没有什么特殊治疗。一定会有人说,可你是医生呀,普通老百姓怎么知道自己是大病还是小病、该不该去医院呢?大部分人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原因主要有两点:一、对健康知识的科普不到位。看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水平,得看这个国家老百姓的医疗卫生知识水平。无论中国近几年经济如何发展,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何改观,中国医疗水平仍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普通群众的保健、科普、疾病认知等方面更是如此。任何疾病,皆是防大于治。中国政府在疾病预防、科普方面作为不够,医务人员在这方面的努力也不足。现在卫生部将论文、科研作为医师聘任、评职称的硬性条件,而忽略医学科普在医生评定中的重要性,这只能导致社会、医疗界对医学科普的普遍忽视。二、家庭医生制度欠缺。老百姓对日常健康问题没有咨询途径,生了病也没有疾病轻重筛选、轻症分流、重病转诊的机制。在世界上不少国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小毛小病家庭医生就能搞定,既不用去挤占医院资源也不用去人满为患的医院白跑一趟多花钱。其实现实生活中,小孩生病大人动不动就往医院跑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即便年轻爸妈知道这种情况不需要去医院,但还是扛不住老一辈的压力。因为在中国孩子只生那么一个两个,实在是太金贵啦!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皮肤性病科张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