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美其食,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压氧治疗中心张登华
自然寿命是指人能活到的最大平均寿命,也称为自然寿限或寿限,其中除外了那些由于传染病、外伤因素导致的死亡。生活状态指生活方式和行为、环境因素、人类生物学因素和保健服务制度。上古时期属于原始社会,原始人自然寿命长的相关因素有以下五种,即食物种类、节食、生活节律、活动量、心理状态。
原始人满足于粗糙食物,饮食限量,生活规律,体力和脑力活动正常,因此身体和精神状态保持良好,能活到自然寿命,达到百岁左右。……他们没有过高的奢求,心情坦然、无所担忧,从事适当的体力劳动,避免过度疲劳。古人提倡恢复原始生活状态,认为原始生活状态是长寿的原因,古人提出的这种效仿原始人生活的主张被概括为“返朴归真”。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当时我国进入农耕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和原始人有很大的差别:有人把酒当成汤或饮料来喝;把一些不正常的事情当成正常的来看待;……反常活动干扰了人体内遗传物质正常发挥作用;人们不知道保护体内有益物质和保持正常心态的重要性;生活不规律。改变生活状态是后来的人早衰的原因。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在诊治工作中可发现,糖尿病、脑血管病在富有阶层的发病率高。这些疾病的原因是食入过多精致食物造成的。文明催生了“富贵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高粱之变,足生大丁”。
食入过多精致食物,引起疖、痈这样的“富贵病”。这类似于糖尿病患易出现疖、痈这类疾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比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有学识的人不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在病人身上,而是放在预防上,……患病以后再治疗,社会发生动乱后再治理,如同口渴的时候才开始挖井、战斗的时候才开始铸造兵器那样,为时已晚。
预防原理的内容被安排在《内经》的开始部分讲述,说明中医对疾病的预防很重视,认为预防工作事半而功倍,这和西医的认识一样。
3 结论:
3.1 现代人没能活到人应有的自然寿限。
3.2 中医提出原始生活优越论,包括:
(1)饮食限量
(2)粗糙食物,
(3)生活规律,
(4)体力活动正常
(5)清心寡欲
3.3 中医提倡疾病应以预防为主
西医预防医学和中医养生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以下内容的分析对比可以证明中医养生的正确性。
不同地域的气温、日照时间、降雨量、土壤酸碱度等各不相同,生物必须通过进化适应自然条件,最终生存在这一地区的生物适应了那里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各自的生活状态,对于这些生物来讲,这样的生活状态就是最佳生活状态。例如:仙人掌的最佳生存环境是内陆
干旱、日照光线强、土壤偏碱性的地区;栀子的最佳生存环境为热带、亚热带多雨、土壤偏酸性的地区,如将这两种植物互换地理位置,他们都不能很好地生长,甚至会死亡。熊猫的最佳生活环境为亚热带竹林内,如果将熊猫放到气候寒冷、冰雪覆盖的北极生活,将很快死亡,而北极熊却能在北极很好地生存。
一般来说,生活在寒冷地域的陆地动物长满浓密的体毛,如西藏的牦牛、远古的猛犸象、巨犀等,生活在热带水域的哺乳动物通常体毛很少或无体毛,如大象、河马、犀牛等。人类最早的祖先在森林里生活,攀缘能力强,长有体毛。近来有学者提出,人类最早的祖先从森林里走出,在气候极佳的热带水域中生活过一段时期,这一时期超过100万年,进化成为“水猿”,具有水生哺乳动物的特征,如体毛退化、皮下脂肪增多、毛孔方向顺着水流方向、味蕾对盐的敏感性减退、嗅觉减退,有屏气反射,出生即会游泳等、肾脏的保水能力弱,较其它动物喝水量多等。涉水活动促使了直立行走和下肢的发达。由于季节变化不明显,食物也无季节变化,因此哺育后代也没有季节性,没有固定的发情期。水猿的生活如同现在非洲的河马,白天几乎全在水中,寻找可食性水生植物,但水猿也捕捞水生动物,为了能防止中暑和皮肤灼伤,进化出长头发。夜间上岸休息,夜视功能显得不太重要。为躲避猛兽袭击,常常选择孤岛为宿营地。
但后来人类的祖先又回到岸上,日常活动如同现在稀树草原上生活的狒狒那样,有一个安适固定的营地,夜间在营地休息。营地是一个相对隐避的地方,如山沟、山洞、树林等。他们每天早上开始活动,约三十人为一个群体,在一个较大的领域内搜集食物[1]。这样的生活不到10万年,对进化的影响小。一般食草动物只在陆地上生活,食物获取最容易,因而智能最差,食肉动物食物的获取比食草动物难,智能高于食草动物;杂食动物的生活环境比前两者都复杂,食谱的复杂性决定了获取食物方法的多样性,从而促进了智能的进化,如猪、熊、鼠均有较好的智力。人类是树、水、陆三栖动物,三栖生活的动物是少有的,这种复杂的生活环境是人类智能超常进化的决定性原因。随着智力的进化,“水猿”学会了穿衣御寒,一部分向北迁移,定居到欧洲,那里地势低,湿度大,气候寒冷,进化出发达的鼻腔以便加热吸入的冷空气,达到保护呼吸器官的目的。人体产热和体积成正比,散热和体表面积成正比。体格高大健壮的个体,体积和体表面积的比值较大,产热快于散热,易于保存热量,有较强的御寒能力。那里的光照不足,“水猿”进化成为白种人。另一部分“水猿”在热带或亚热带的雨林生活,较高气温促使它们进化为身材瘦小的人种,虽然阳光较强,但树荫减弱了紫外线对人皮肤的伤害,它们皮肤色素细胞的进化适中,成为黄种人。留在开阔疏林地带的那部分“水猿”由于没有树荫为它们遮挡紫外线,促使皮肤色素细胞发达,有效地防止了紫外线对皮肤的灼伤,从而进化为黑种人。人类在一万年前进入农耕社会,开始了文明生活。
古代的中医学家认为,原始人达到了自然寿命。现代对自然寿命的推算方法有三种:
(1)日本的蒲丰氏《寿命系数学说》提供的方法是:哺乳动物的寿限是生长期的5 ~ 7倍,人的生长期是25年,因此寿限是125 ~ 175岁。
(2)美国的科学家海费里克提出用肺成纤维细胞的分裂次数来推算,人的肺成纤维细胞可分裂40 ~ 60次,所需要的时间为110年,因此认为人的寿限为110岁。
(3)还有学者按性成熟期来推算:寿限是性成熟期的8 ~ 10倍,人的性成熟期为14年,寿限应是112 ~ 140岁。
据统计,现代人的平均寿命仅为78岁,还远远达不到上述自然寿命的年龄。
原始人的生活环境是热带的树林、水域和草原,它们每日进行食物采集活动,是人类的最佳生存状态。因此相对近几万年来,文化的进步改变了一切,这种改变呈加速度的趋势。古生物学研究告诉我们:某一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时间需要100万年以上,对几万年的时间来说,人体生物学的进化是微不足道的,人体的代谢还和原始时期一样,生物学的进化速度远远赶不上文化发展的进步,人体不能适应文明生活状态,将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活不到自然寿限,预防医学的目的正是要积极改变这种状况。
文明社会的生活状况是否威胁健康呢?西医通过调查来回答这一问题:根据近年城乡死亡调查数据显示,造成非自然死亡前十位的原因排列分别为脑血管病、心脏病、癌症、意外事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精神病、泌尿系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其中意外事故、传染病、精神病三项和寿限无关。其余七类疾病是目前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前述不良生活状态占总死因的50%左右。我国前10位疾病的病因中,生活方式占37.73%[2]。1991年~2000年之间的10年间,中国的慢性病从73.8%上升到80.9%[4]
结论:就中医提出的自然寿限问题、生活方式等对健康的影响问题,西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结论与中医基本相同。这证明中医对现代人自然寿限被缩短的认识是正确的。
在上一节中谈到:中医认为原始社会的饮食比文明社会更有利于健康。以原始食谱为标准,西医对文明社会食谱缺陷的认识如下:
这里将每百克含热量350千卡以下的食物定为低能食物,350千卡以上的为高能食物。原始人像狒狒或黑猩猩那样,以低能食物为主食,如嫩草、嫩树叶、果类、植物茎块类等。含能量高的食物有籽实、菌藻类、坚果、肉类、禽蛋等,因不易被找到,摄入量少。
一个人的体重为60公斤、中等活动量,每日消耗的热量是3000千卡,按现代营养标准,所需的最低营养素见“标准营养成分表”:
标准营养成分表
营养素
含量
营养素
含量
蛋白量
80克
维生素B1
1.5毫克
钠
2300毫克
维生素B2
1.5毫克
钾
2000毫克
维生素C
60毫克
钙
600毫克
这里模拟一个原始食谱:用大白菜(小白口)代表低能食物的;用小麦代表高能食物。按2∶1摄入,营养成分见“原始食谱营养成分表”:
原始食谱营养成分表
营养素
含量
营养素
含量
蛋白
142克
维生素B1
3.7毫克
钠
1148毫克
维生素B2
1.15毫克
钾
5860毫克
维生素C
700毫克
钙
1030毫克
两表比较,食谱中钠低于正常标准,其余的营养素符合人体的需要。但每天摄入500毫克钠就可维持生存,因此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完美食谱。
人类在几万年前学会使用狩猎工具,肉类食物在食谱中的比例增大。农业兴起大约有一万年的历史,从那时起,籽实被剥壳去皮后成为粮食,在食谱中的比例增大,并可存放几年的时间,人类改为食用熟食。文明社会中食谱中高能量食物占的比例逐渐增大。2000年我国食谱调查发现,粮食的摄入是蔬菜的一倍左右。摄入的营养成分如下:
例1: 以小麦特一粉和大白菜按2:1的比例摄入,其营养成分见“现代食谱营养成分表:
现代食谱营养成分表
营养素
含量
营养素
含量
蛋白
93克
维生素B1
1.5毫克
钠
289毫克
维生素B2
0.6毫克
钾
1667毫克
维生素C
160毫克
钙
430毫克
这种食谱中的钠严重缺乏,钙和维生素B2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维生素C含量接近人体最低需要量
结论:此食谱的营养成分不如上述的原始食谱。
例2 以羊肉为食物的营养成分见“羊肉食谱营养成分表”:
羊肉食谱营养成分表
营养素
含量
营养素
含量
蛋白
310克
维生素B1
0.96毫克
钠
98毫克
维生素B2
2.3毫克
钾
3800毫克
维生素C
0毫克
钙
460毫克
这种食谱中缺乏的营养素有钠、钙、维生素B1,维生素C甚至为0。
结论:原始人的低能食谱符合营养需求,现代高能食谱里的一些营养成分缺乏,粮食加蔬菜比单纯肉食更有利于健康;杂食优于偏食。这证明中医恢复原始食谱的主张是正确的。
和原始食谱成分相比,文明人食谱中增多的物质有:酒、盐、动物蛋白、糖。这些物质摄入超量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文明人食谱中减少的物质有:钙、维生素C、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减少造成的危害这里不再赘述。
美国对3.4万食用全麦粉的成人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死于心脏病和癌症的危险性分别下降了23%和21%;患高胆固醇、高血压、肥胖的机会也会减少。说明文明社会的精致食品不如粗糙食品有利于健康。这一调查也以侧面支持原始食谱优越论。
美国哈佛大学曾将459位高血压患者按饮食方式分为3组:第一组以肉类为主;第二组以蔬菜、水果为主;第三组以蔬菜、水果加牛奶为主,发现后两组饮食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而又以第三组为最。第三组的食谱接近原始食谱,植物类食物含有许多抗氧化物质,如黄酮类[4],实验结果证明,甘草类黄酮可增强衰老小鼠的SOD活性,延缓衰老进程[5]。有益于健康。实验结果支持原始食谱优越论。
美国在2009年的研究发现,对于顽固性高血压的患者,每天限制仅进食半茶匙盐,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约8毫米汞柱,舒张压平均
降低3毫米汞柱。以上的实验说明,饮食结构越接近原始食谱越有利于健康。
美国加州大学医学与流行病学专家用豚鼠实验证明,维生素C可阻止胆固醇转化为胆酸,进而可预防胆石症。
从理论上讲,每天吃30到40种食物,才能保证一个人的基本营养需要。和原始人相比,文明人摄入的食物单调。
人类的祖先曾在水里生活过相当长的时间,对水产品可能有一定依赖性。近年来发现,鱼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以水生动物代替家畜,或者说用鱼油代替家畜脂肪,就可预防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脑梗塞和脑出血,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减少乳腺癌和结肠癌的发生等[6]。
中医提出节食有一定益处,西医对节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生存需要趋利避害,食欲的作用是催促人去觅食或进食,及时补充能量。当自然界食物充足的时候,动物的营养状况得以改善,生长繁殖速度相应增加,但动物总体数目的增多,增快了食物的消耗,使食物又趋于紧缺,反过来限制了动物数目的增多。动物的营养要求很难被长期满足,经常处于被饿死的威胁之下,动物有必要在食物丰盛的时期多摄入一些食物,将能量储存起来,为以后能量的缺乏作准备,于是进化产生了“节约基因”,实际是储能基因,使人体储存一些能量。食欲促使人摄取生理需要的能量外,还促使人摄取储存的能量,因而食欲会超出实际生理需要,人体实际所需要的最低能量是想吃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由于外界条件的制约,原始人一般只能保证最低能量的摄入,需“储存的能量”很少能被满足,经常处于饥饿状态。生理需要的能量足够时也会出现饥饿感。原始人正是由于经常处于饥饿状态才活到了寿限[7]。
20世纪3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营养学家克莱德・麦卡对白鼠做了一个实验,其结果令人惊讶:限食白鼠的寿命比自由摄食的长,患癌率低,肾病也几乎没有,而且健康状况也好一些;自由摄食的白鼠175天后骨骼就停止了生长,而限食的白鼠500天后骨骼仍然缓慢地生长。用健康和长寿这两个生命质量指标衡量,限食白鼠的指标远远高于自由摄食的。大量研究证实,限食可明显延长多种动物的寿命,降低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延缓老化过程[8-9]。这一实验结果被称为“麦卡效应”。按动物限食的实验结论推测,文明人的寿命比自然寿命缩短了30%。
同时有8名人员进入“生物圈2”实验室进行节食试验,他们摄入的能量限制在每日1800大卡,结果发现他们的体重、血压、血脂均明显下降。
2009年东京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以58名男性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调查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发现每顿吃的很饱的人,他们的细胞发生变异,失去了运动能力,那些具有抑制癌细胞的基因活力降低,可导致癌症发生几率的增加。而吃八分饱的人则相反。
2010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实验发现了名为“饥饿激素”的胃肽,控制人体的食欲。
节食可激发免疫功能:日本大阪医科大学大桥兵治郎教授曾带领四名助手做过一次饥饿试验,实验结果是:前6天白血球没有增加,第7天至第10天,白血球数量激增、第10天更是急速地增多,有人甚至超过平时的两倍。由于白血球可吞噬病原菌、形成抗体,因此认为人体免疫力得到了增强。节食可产生内源性治疗因子,饥饿后,体内会激发很多相应的内源性药物因子,这种积极的自然疗法,对人体有一定的治疗功效。鉴于脑老化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限食的这种抗脑老化或神经保护作用对于进一步预防老年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会有帮助[10]。
节食可促进细胞更新:饥饿之中,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成倍地增加,细胞吸收营养的功能特别旺盛,人得以恢复年轻的活力。
节食可清除体内自由基:自由基是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的衍生物,可与核酸、核蛋白和脂肪酸结合,使之变性而丧失功能,引起衰老和病变[11],体内自由基的含量超过人体的清除能力的负荷时,即会发生多种疾病。因为饥饿强制性地切断营养来源,故可作为清除体内自由基的有效方法。
结论:节食有利于健康长寿。
中医认为按自然节律生活有利于健康。近代西医的认识如下。
人体为了适应自然、提高活动能力,进化产生植物神经以便对人体做出相应调节:上午是人们活动的时间,为了便于活动,在早晨4时交感神经开始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脏的输出量增大,对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的血液供应量增多,消化系统血供比例相应减少,能量的消耗增大,代谢产物的排除增多,这一过程持续到中午12时结束。
中午这段时间,人们到了进食的时间,食物的大量摄入使机体做出相应的调节,胃液大量分泌,在中午12时达到峰值。原始人群往往一面觅食一面进食,即少食多餐,根据法国学者詹金斯报告显示,少食多餐可降低血中的胆固醇含量、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降低体重。进餐次数减少可使血脂增高,动脉硬化及冠心病发病率增高。现代人进餐次数减少,不利于健康。
原始人吃饱后没必要再进行觅食活动,这时需要兴奋消化系统,同时抑制神经和运动系统。消化和神经系统之间经长期进化后,建立起一种偶联关系:食物被分解产生色氨酸,进入脑神经细胞后被转化为五羟色胺,并使血清素增高,人会产生困倦感。其它氨基酸和色氨酸竞争进入血脑屏障的通路,可限制了色氨酸的进入。饭后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可将其他氨基酸带入肌肉细胞中;从而使色氨酸更易进入大脑,因而食入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也有催眠作用。
晚上不宜活动,原始人群在晚上回到驻地休息、睡眠,通过进化这一节律被固定下来,现代人常常在晚上的同一时间内感到困倦,第二天早上在相同的时间内清醒,具有昼夜节律。最初的原始人生活在季节变化小的区域,没有使人进化出冬眠能力,只是在冬季睡眠时间略长些。人体自身生理修复需要在睡眠时进行,该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有冲突,因此在晚上10时至凌晨2时,人体内细胞的死亡与新生现象最活跃。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免疫学家贝里・达比教授对睡眠、催眠与人体免疫等作了一系列研究,并得出结论:睡眠除了可以消除疲劳,还可提高免疫力。达比教授对28名试验人员进行了自我催眠训练,结果表明,施行催眠术之后的受试人员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有明显上升。同时发现,受试人员在日常压力面前表现出更强的自信、自尊和独立处事能力。
打破睡眠和清醒的生物钟节律会造成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晚睡和睡眠不足者,即使第二天补睡8小时,也难以挽回损失。研究证实,值夜班的工作人员,免疫功能降低,易感冒,癌症的发病率会升高2倍。长时间睡眠不足可对细胞新陈代谢产生不良影响,造成各种慢性损害,加速衰老。
结论:生活规律对健康的影响,西医和中医的认识是一致的。
中医认为劳累过度可耗伤气血,重则伤及正气,折损寿命。安逸过度时气血运行不畅、气机不利而致百病。只有适度运动量才能保持健康。近代的认识如下:
饥饿驱使原始人去觅食,其活动形式是:缓慢行走,间或爬树、下蹲,以疲劳感作为活动停止的指令,这样的活动量为中等量活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饥饿感不再驱使人活动,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体力劳动,活动量普遍不足,造成人体能量消耗减少,其他有益物质的摄入也随之减少,不利于健康,这是现代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之一。
据报道,坚持每天步行1小时,可延长寿命2年。锻炼1小时对健康的贡献是延长寿命2小时。锻炼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的血液输出量,抑制血管痉挛,使血流通畅,改善全身血供,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降低。锻炼几乎对每一器官都有益处:它能增强肠道的蠕动能力,提高食物通过内脏的速度,降低胃肠疾病的发生率,经常性的锻炼可降低癌症、糖尿病的发病率,能够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在血液中的含量而阻止动脉硬化,有助于控制高血压,起到强有力的助眠作用,增强记忆能力。实验证明,适度的运动可提高大鼠清除自由基的能力[12]。
不过活动量太大也有害于身体,此时大脑可产生疲劳感,是一种保护信号,可阻止超量的活动。
过度运动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如下:
(1)对心血管机能的影响
过度运动可引起心肌毛细血管持续性损伤,心急细胞发生缺氧性损害,心肌收缩性能和舒张性能可产生较为严重的损害,引起心肌力学指标下降,表现为胸闷.心律不齐,休息时心率加快及运动后心率恢复得慢。过度运动可使血小板的聚集能力明显增强,是外周循环机能出现异常,造成组织缺血缺氧,继而可能造成导致集体运动能力和抗疲劳能力下降。过度运动有时还是有效血容量骤减,血压下降,引起运动性休克。
(2)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过度运动可是记忆力下降.头晕.头痛失眠等现象。还可出现资助神经紊乱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恶心.汗出.眩晕及耳鸣,甚至导致意识丧失,肌张力丧失而突然晕厥的现象。
(3)对骨骼肌机能的影响
过度运动可造成骨骼肌收缩机能下降,物质代谢改变甚至肌肉超微结构损伤,肌肉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紊乱,钙离子浓度增高,肌肉持续酸痛。过度运动还可造成肌腱损伤。
(4)对胃肠机能的影响
可引起食欲不振.恶心.肠胃机能紊乱
(5)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可导致集体大量出汗,肾血流量减少,尿液浓缩,产生高渗原尿。过度运动时,血管收缩是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储留,导致肾脏急性受损,虑过膜通透性增加,可能导致运动性血尿。
(6) 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促进体内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激素释放,表现为机体免疫机能被抑制,从而影响健康。剧烈运动时,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含量增加,当超过一定程度时,脾脏产生白细胞的能力下降,是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弱。过度运动导致的免疫力机能降低,增加机体对上呼吸道感染和其他病毒性感染的易感性,使全身乏力,体重下降,易感冒、肺炎、胃肠道感染疾病,并为滋生免疫性疾病,如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提供致病条件。
(7) 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刚开始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有时在连续过量运动情况下课造成骨与肌肉附着点处的疲劳骨折。过度运动可造成慢性关节劳损,表现关节疼痛肿胀。同样可引起前面所说过的跟痛症
(8) 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长期过度运动是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机体产生的自由基水平增高,加速衰老。
结论:运动对健康的影响,西医和中医的认识是一致的。
中医认为良好的心态是保持健康的必需条件。西医对负性情绪的不良影响认识如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结构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化,脑力劳动增多。负性情绪发生的频率和程度超过了原始人。人在受到强烈的劣性刺激等后,必然引起逆反心理和应激反应,继而影响人的生理代谢过程,尤其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可造成体内不可逆的损害,细胞生长失控发生突变,进而容易演变为癌细胞,形成癌肿。
内分泌系统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以及适应外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紧张可改变大脑儿茶酚胺、5-羟色胺、多巴胺、乙酰胆碱等的浓度,引起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可使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促使组织细胞畸变,发生癌症。
应激状态可引起糖皮质激素升高而抑制抗体的合成,同时,对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产生抑制,还有影响胸腺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促使淋巴组织退行性改变,从而影响细胞免疫。结果使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监视等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及时发现并消灭突变的细胞株,进而导致细胞演变,形成恶性肿瘤。
据估计:人类有85%的疾病和精神因素相关:脑血管病可增高6.2倍,冠心病为4.6倍,高血压病为8.2倍,糖尿病等也明显增高。
日本国立大学在1999年对10363名65岁~84岁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发现改善运动、营养和社交均能使死亡率降低51%,不爱社交的人群,其死亡率只降低32%。说明社交有益于健康。
结论:心理对健康的影响,西医和中医的认识是一致的。
按中医“返朴归真”原理,原始环境是最佳环境,污染是对原始环境的改变,古代无环境污染问题,古人没有提出有关论述。
文明人的食物含有原始食物里没有的物质,这是潜在危险因素。例如:长期摄入有机氯农药可导致肝脏、肾脏、神经系统损害,使癌症发病率升高、遗传变异。许多食品添加剂也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例如,明矾含铝,可损害神经系统。粮食在生长、储运、烹调过程中可能被有毒的重金属污染,人们食入后可引起慢性中毒。据分析,现代人体内铅的含量是原始人的3倍。体内含铅量和高血压的发病率成正比。汞、砷在体内蓄积到一定水平时可引起人神经系统病变,镉中毒可引起运动系统损害。食物在储存过程中,产生了黄曲霉菌,在熏制的过程中,产生了苯并芘等致癌物质,在腌制的过程中,产生了亚硝酸盐,该物质在体内可以转化为亚硝胺,有致癌作用。烹调可产生终末糖基化合物,该物质在人体内增多时可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蛋白,使血管产生炎性损害。油煎含淀粉的食品可产生丙稀酰胺,有致癌后果。加工含脂肪的食品可出现反式脂肪,即植物中的饱和脂肪被氢化后形成的不饱和脂肪,吃这样的食品可使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可转化成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物,成为脂褐素的核心物质,有破坏维生素、酶系统的作用,会沉积在神经和骨骼肌细胞,影响细胞分裂。
我们有70% ~ 90%的时间生活在自以为洁净的室内。但据资料显示,室内的污染比室外高出3 ~ 20倍,对健康的影响很大。最常见的危害有:
(1) 有害毒气:抽烟、臭氧、放射性氡元素、聚溴二苯呋喃(电视机显像管产生)、香水、化妆品等。
(2) 有害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螨等。
(3) 缺氧、负氧离子不足。
(4) 噪声、电子雾、人工光源。
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海洋污染、淡水资源紧张、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公害、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是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8 亚健康和代谢综合征
“健康”、“亚健康”和“病态”分别被中医称为“未病”、“欲病”和“已病”。据估计,一般来说,处于原始生活状态的人体基本是
健康的,处于文明状态的人体多呈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由种种不良生活状态引起的,在此过程中,衰老的进程加快,最终导致人类活不到自然寿命。代谢综合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痛风。前文曾提到,文明人“节约基因”充分开放,使储存的能量达到极限,人体不能适应这种状态,便出现肥胖症等相关疾病,即代谢综合征,是亚健康的发展结果。
[1] 理查德・利基(美).《人类的起源》[M]. 第一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23
[2] 张勤国.《预防医学》[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79
[3]傅玉华.《预防医学》[M].第一版,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11:266
[4] 张纪宁,杨洁.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9,6(2):29-31
[5]叶怀义,龚斌岚.等甘草黄酮抗衰老作用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4,20(1):93-95
[6]琼・卡珀(美).《食物让你更健康》[M]. 第一版,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20-21
[7] 甲田光雄(日).《神奇的少食健康法》[M]. 第一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3-26
[8] Lipman RD,Dallal GE,Bronson RT. Effects of genotype and diet on agerelated lesions in ad libitum fed and calorierestricted F-344,BN,and BNF3F1 rats[J]. J Gerontol,1999,54A:B478-491.
[9] Yanai S, Okaichi Y, Okaichi H. Long-term dietary restriction causes negative effects on cognitive functions in rats[J]. Neurobiol Aging,2004,25(3):325-332.
[10]张淑华,肖忠新,褚金花等.限食对D-半乳糖脑老化小鼠大脑抗自由基酶活力的保护作用[J]. 毒理学杂志2010, 24(1):55-58
[11] 张彦文.查耳酮药理活性和结构的相关性[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6,8(23):218-223.
[12]闻剑飞,刘玉倩,王海涛等.不同强度运动对大鼠自由基代谢影H向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2):1080-1082
第三节 预防措施
中医认为恢复原始生活状态可延长自然寿命,是预防疾病的总则。西医预防疾病的总则是“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6年报告:实行“四大基石”能使美国人均寿命延长10年,但预防费用不到治疗费用的1/10,现行的医疗措施只能使寿命延长1年。这样的结果,和上述的中西医预防思想非常吻合相似。
猩猩、狒狒每日主要的工作是寻找食物,大约缓慢行走4公里的路程,间或爬树,作一些下蹲、弯腰、攀登等动作,是一种间断性的中等量有氧运动,也是最佳活动方式之一,与之近似的活动还有:骑自行车、打乒乓球、步行、体操、郊游和爬山等。
年轻人为了节约时间,可改为较为剧烈的有氧运动,推荐如下:游泳、慢跑、球类。对一般人而言,不提倡无氧运动或超量运动,如百米赛跑、马拉松赛跑。
通过增大体力活动可消耗体内的能量,能量不足时可引起食欲,增加食量,同时也就增加了非能量营养素的摄入量。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的消耗速度相对较慢,有利于改善营养状况。运动比节食更安全。
如实施限食时,在能量摄入减少的同时,维生素、矿物质等也减少,可导致这些营养素的缺乏。因此“限食或节食有益健康”的提法其实不妥。正确的提法应该是:限能增寿,也就是选择低能而富含其他营养素的食物。
我国古代流行饥饿疗法。《红楼梦》里在晴雯患病时写道:“幸亏他是使力不使心的人,再者素昔饮食清淡,饥饱无伤的。这贾宅中的秘法:无论上下,只略有伤风咳嗽,总以静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故于前一日病时,就饿了两三天,又谨慎服药调养,如今虽劳碌了些,又加倍培养了几日,便渐渐好了。”
凉爽可增快基础代谢率,使耗能增多,例如,游泳除活动消耗的能量外,散热速度也增快。适当少量饮酒可扩张皮肤血管,增加热量的散发,加快能量的消耗,这对于摄入能量过多的现代人来说是有益的。
用体质指数(BMI)来判断体重是否正常,公式是:
BMI=重量(公斤数)÷身高2
结果
男性
女性
过轻
低于20
低于19
适中
20-25
19-24
过重
25-30
24-29
肥胖
大于35
大于34
但这是一个美学标准,不是绝对的健康标准。美国德州大学的研究认为,肥胖是环境与多基因相互作用造成的。每个人的最大体重受遗传决定,是一个预定值,因人而异,个体差异大,因此没有统一标准体重。体重接近或低于上述的这一标准的人,有可能也需要节能,节能对于各种体形的人都有意义,目的是使储能组织欠满,体重略低于预定值,从而使人体恢复原始的限能状态。危害人体的是游离在血液中的能量,而储存在脂肪细胞中或糖原中的能量则是无害的。现代社会里,肥胖者和消瘦者储存能量的组织都达到极限,游离在血液中能量不能转变为固定的能量,从而产生危害。限能的目的是使血液中过剩的能量减少,对肥胖者和消瘦者均有必要。
食欲可反映体内游离能量是否充足,要想使游离能量减少,就要适当“挨饿”。限能的方法是使自己在下一餐前明显感到饥饿,这样做可能达不到减肥的目的,但对健康的益处是明显的。
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医养生理论。中医养生的含义和西医保健含义十分接近,但二者的起源和发展区别很大:中医先发现养生总原则(符合进化论原理),后发现细则和具体方法,西医保健起源于实验室、统计结果等,发现的只是细则和具体方法,各种知识独立应用,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理论,如同只有化学元素而没有化学元素周期表一样。而中医的进化论养生原则恰好是西医保健学的总则,相当于“化学元素周期表“。西医保健是对中医养生的细化、量化、深入化、微观化,所谓细化是指增加了具体的内容,如食物分为六大营养素;量化是指份量精确,如微量元素以微克为单位;深入化是指发现了更多内容,如用消毒措施预防传染病;微观化是指在细胞、分子水平上研究。
如果能将中医、西医融会贯通,综合使用,必将有利于我国人民的健康保健事业。
哲学概念对比表
中医概念
西医概念
哲学医学
逆仿生学。
道
精神世界。
象
类似、比对。
阳
矛盾的主要方面,体内的热能,脏腑之间是从属关系,腑属阳。物质三态之间,气态属阳。脏腑的实质和功能之间,功能属阳。
阴
矛盾的次要方面,脏腑之间,脏属阴。物质三态之间,固态和液态属阴。脏腑的实质和功能之间,实质属阴。
阴胜
氮正平衡、实质增加。
阳亢
功能亢进、氮负平衡、实质减少。
基础代谢率低。
实证
局部物质增多、机体反应良好,功能亢进。
虚证
实质减少、机体反应能力差,功能减弱。
形
固态或液态物质。
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有哲学含义。
水
事物基础部分,开端。
木
事物的促进系统或促进因素。
火
事物鼎盛时期的状态:温度高、智能活动、脏腑功能亢进。
金
事物的抑制系统或抑制因素。
土
物质,如营养素、环境。
表2 基础医学概念对比表
中医概念
西医概念
气
微观物质、空气。
气交、气化、化生、生化
化学反应。
真、真气、元气、原气、精、肾精、肾气
遗传物质及其功能。
正气
抵抗力、免疫力。
三焦
体液中的酶。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