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早期的女性以家族的形式生活,为区别这些女家族,出现了“姓”的称谓。男人靠个人之间的争斗来争夺地盘和女人。后来随着人类智能的发展,人口越来越多,男人之间的争斗日趋激烈。男人们发现,靠个人的力量来巩固地盘越来越困难了,依靠集体的力量来保卫和扩张地盘,则具有很大的优势。大家都明白团结才能生存,否则会被邻近的部落打败并驱逐,或饿死,或被其他部落的人吃掉,或失去配偶没有后代。于是有血缘关系的男人们开始团结起来,通过进化,使得男人基因改变,变得越来越合群,压力越大越合群。于是出现了男族,在他们霸占的地盘生存,被固定在那里,成为“氏”。女族在各个地盘之间游走,过着群居的生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一个部落里只能有一个氏,可以有多个姓。他们所占领的地盘就是一个小国家。《史记》称三皇五帝时期的中原地区有“万国”。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压氧治疗中心张登华
轩辕氏掌握了造车技术,拥有大量的车辆,成为这群人和地盘的标志,所在之地被称为“轩辕之丘”。姓公孙的女族生活在轩辕氏的地盘内,黄帝出生在姓公孙的女族,他的生父应该是轩辕氏里的某个男人,但他不知道具体是谁。他长大后成为轩辕氏的首领。
发明种庄稼的男族被称为“神农氏”。得益于农业带来的充足的食物,人口膨胀,靠武力称霸中原,被称为“炎帝”。农耕使人们定居生活,父亲和子女的血缘关系被明确,男性愿意照顾有血缘关系的子女,女性愿意留在这个男性身边长期生活,在氏的内部分化出相对独立的家庭,形成了现在的家族,由于需要更多的土地,不时地侵占周围氏的土地,遭到一致反对,一场战乱,炎帝向轩辕氏投降,蚩尤国家的人被赶向南方,中原地区人口锐减,野生食物够吃了,不再需要农业,因而其规模缩小了。直到尧舜禹的年代,人口再次增多,野生食物不够吃了,农业这才被重新重视起来。《史记》记载,帝“舜”对一个名叫“弃”的臣子说:“现在我们中原地区出现饥荒,让你来主持农业生产工作”。我国农业生产从这一时期复兴,直至现在。
《韩非子・五蠹》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韩非生活在公元前280年~ 公元前233年,和《内经》成书年代接近,他描述的古年代的生活: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口很少,技术水平低,人类对付野兽及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经常受到伤害。一个氏在树上筑巢,从而避免了在夜间被猛兽袭击,受到其他氏的崇拜,称之为“有巢氏”,大家推举其为诸氏联盟的盟主,也称为“皇”。生食容易得胃肠炎。一个氏用钻木或燧石打火的方法来生火,改吃熟食,有效地预防了胃肠道疾病,称之为“燧人氏”,被推举其为新的“皇”。这就是三皇时代,被后人称为上古,属于石器时代,五帝时代被成为中古,那时中原地区患水灾,鲧和禹二人领导人民疏通河道。夏商周被称为“三王”时代,也称下古。
《墨子・辞过》说:“圣王作为宫室。……故作诲妇人治丝、麻……
作诲男耕、稼、树、艺 ……,故圣王作为舟车。”
从上述内容可看,国家联盟的首领发明了建筑、纺织、农林、交通工具等技术。
“圣”的繁体字是“}”,从结构上可看出,表示耳内听到的知识多,口里讲出的道理多。三皇五帝时代,掌握先进技术的氏族当盟主,反过来“王”主持科学技术的发明和推广,或者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政府的职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府,端络经脉。”
上文的意思是,三皇时期的医学家已经描述了人体的外形,了解了五脏六腑的解剖结构,描绘出了主要血管的走行位置。中医理论在《内经》成书前已经形成。
《素问》记载了中医书籍的名称25种,引用了42次,例如,《素问B病能论》说:“《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T》者,决死生也”。在《内经》成书前已经有其他中医书籍,这些书已经失传。《内经》是流传到现在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这些记载说明,《内经》是对以前中医知识的总结和编纂。
尧、禹、商汤、周文王都是黄帝的后代,在夏启以前实行家族内部举贤制。仓颉( jié)是黄帝的史官,创造了汉字。后来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史官,史官也实行世袭制,黄帝到秦始皇焚书之前的史料翔实。当时编写中医书籍是政府职责,因此《内经》冠以黄帝的名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作品能使当时的人信服。
医学研究的对象、内容随时代发展而有所不同。医学分3种,现在西医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近来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逐渐形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中医学的内容涉及很多哲学的内容,明显区别于前两者,这里称之为“哲学医学模式”。为什么中医要用哲学来指导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从医学史谈起。自然科学的共同规律被总结出来,称为哲学规律,
被认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哲学在几千年以前就有较高的水平,往往超出其他自然科学,常被用来指导各种学科的研究,医学也是其指导的对象之一。在古代,基础医学的研究发展缓慢,一直落后,当时基础医学所取得成果很难满足临床的需要,古人并不因此而停止临床诊治工作,于是在古希腊、西藏和我国中原地区的医学家不约而同地求助于哲学。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要想搞清医学原理,首先要精通各种自然学科,懂得它们的共同规律后,才能正确将这些规律应用于医学中。正因如此,在那时的内科医生被称为通晓自然的人(Physician),这一词汇被沿用至今。他们创立了四体液学说:认为世界是由水、土、火和气四种基本物质组成,人体也一样,其功能活动是这四种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体中的粘液有水的性质,黑胆汁有土的性质,血有火的性质,黄胆汁有气的性质。这四种物质的比例决定了人的先天素质,四者比例失调时则患病。该学说治疗原则是:补充其不足、排泄其多余。这种医学模式属于哲学医学模式,但西医后来发展走上了生物医学模式的道路,古希腊医学后来被淘汰。
公元6世纪,在现存的《四部医典》成书以前,藏医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核心理论是三因学说:它把构成人体组织的分为3大类。
分别叫隆、赤巴、培根。隆就是汉语气或风的意思;赤巴是火;培根是土和水。认为风、火、土、水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这些基本物质之间的相互滋生、演变、发展是万物变化的根源,当然人体也是这样,可以用这一理论来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药理等。傣医《贝叶经》的基本理论是四塔理论,四塔分别是塔拢、塔坏、塔南、塔岭,分别代表风、火、水、土。“风”的功能是形成胎儿、控制消化、调理二便;“火”的功能是促进生长、抵御外邪和提供能量;“水”的功能是调节体液平衡;“土”的功能是为人体提供能量并支配感觉和意识。
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四塔比例失调造成的。
哈萨克族的《奇帕格尔巴彦》的基本理论是六元理论,即天、地、明、暗、寒、热。涉及到了哲学、天文、地理等。
我国中原地区在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天文、气象、数学等学科已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为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哲学体系,即阴阳、五行理论(详见下节内容)。和上述的民族一样,中国哲学被引入医学,经过后人的不断完善、充实和发展,形成了中医学,是一种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国哲学指导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吕氏春秋・孟春纪》里讲,在孟春纪这个月里吃麦子和羊;在季春纪这个月里检查船只、宣传教育、施行恩惠,打开粮仓和国库救济穷人;在仲夏纪这个月里,宽恕重犯,改善他们的伙食,免除关隘和集市的税收,饮食清淡。在季夏纪这个月里,国家不搞大型活动,以免干扰农业生产。
由上可见,各民族独立地创建了形式相似的哲学医学,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社会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的产物,也是医学水平的标志,实现了从巫医到哲学医学的一次飞跃,极大地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保障人民卫生健康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仿生学把生物学原理应用到其他学科,而哲学医学则相反,是一门把其他学科的原理应用到生物学的科学,本书称之为“逆仿生学”,如果逆仿生学应用得当,其结果就是可靠的。
《管子B七法第六》说:“似也、类也、比也、状也谓之象。”
中国古代用此原理来推测一些事物的未知性能。这里只讨论和医学相关的内容。
阴阳理论属于中国古代文化,已远离现代社会,将其现代化、科学化是传承古代文化的必要手段。对立统一律或矛盾论属于现代化、科学化的知识,我们可将阴阳和这样的知识来进行对比,从而解释阴阳的全貌,进而使之成为科学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在理解中医理论时会更容易,进而使中医更加科学化。
阴、阳二字的繁体字是“薄瓣”,原指山的阴面和阳面,从简体字的结构上看,阴、阳二字和月亮、太阳有关,起初指具体物体,后来将其含义扩大化、概念化和哲学化,形成了阴阳理论,认为任何事物及其内部都可分为阴性和阳性两部分。在“阴阳事物表”中按阴阳属性列举出《内经》里常见事物:
阴阳事物表
性质
事 物
阳
太阳
男
天
火
热
上
外
阴
月亮
女
地
水
寒
下
内
多数阴阳的概念和矛盾相同,少数不同,因此在应用于中医理论时要区别对待:符合矛盾概念的阴阳则会推导出正确结论,否则可能会出错。
阴阳是一个事物分开的两个方面。
《素问B五运行大论》说:“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不可数推。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水、火、土、木、金,地之阴阳也。”
除了上述所说的,阴阳是一个事物分开的两个方面,阴阳理论还把事物的某一方面进一步分为子阴阳,每个子阴阳又可再分为多个孙阴阳,以至无穷。寒、暑、燥、湿、风、火是天空中阴阳的表现,水、火、土、木、金是大地阴阳的表现。阴阳无处不在,无穷无尽,因此说阴阳具有普遍性。
《素问B阴阳应象大论》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如果物体内阴性的一方面作用过强,则阳性的一方面受到抑制,如果阳性的一方面作用过强,则阴性的一方面受到抑制。说明阴阳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阴阳两方面是变化的,通常由盛而衰,或由衰而盛,其地位由量变到质变,发展到一定阶段,阴性事物或阴性方面的表现必将逐渐减弱,转向阳性,阳性事物或阳性方面的表现必将逐渐减弱,转向阴性。说明阴阳事物之间或两个方面之间的地位在不停地相互转变。
《素问B阴阳应象大论》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素问B六微旨大论》说:“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非升降则无以成、长、化、收、藏。”
《素问B天元纪大论》说:“所以预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
《素问B金匮真言论》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人亦应之。”
地面上水蒸气等微观物质向上蒸发,在天空中形成云朵,天空中的水蒸气向下坠落形成了雨,就这样上下转换,升降循环,使天地间万物产生变化,如果没有这样的转换和循环,万物就不会出现出生、成长、转化、萎缩和休眠的现象。要按上述物质运动往复循环的原理来理解和掌握阴阳原理并预测未来事物的发展。太阳升其后到中午,
是自然界微观物质阳气最旺盛的时期,中午到黄昏,是自然界微观物质阳中带阴的时期;傍晚到第二天鸡鸣这段时间,是阴气最旺盛的时期;从鸡鸣到天亮,是阴中带阳的时期。人体生理的阴阳变化也按此节律进行。古人认为,天地是一对母阴阳,是其它物体阴阳变化的根源和动力,天地的阴阳转化是永不停止的,具有恒动性,是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医贯B阴阳论》中说:“阴阳又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和阳双方相互依赖,阳依赖于阴,阴依赖于阳。没有阳,则阴失去了滋生的基础,没有阴,则阳无从产生。阴阳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必要条件,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是一种互为依存的关系,具有统一性,或同一性。
《素问B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处于物体里面的部分属阴性,外部的属阳性,内部事物是外部事物依赖、服从、守护的对象,外部事物是内部事物支配的对象。说明阴阳双方的地位不同,有主有次。就人体而言,内部组织支配外部组织,如肺支配着毛、皮。
《景岳全书B求本论》说:治疗“要直取其本,则所生诸病无不随本皆退”。
如果针对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其他症状就可随之治愈。中医认为每一种症状的发生都可归因于体内某一对阴阳双方面关系的失衡,出现诸多症状的人体,存在有相应数目的失衡的阴阳。在诸多失衡的阴阳中,所处的地位各不相同,往往有一对阴阳能规定、支配、
制约其他的阴阳,这一对阴阳被称为“本”,是一对主要的阴阳,其他的阴阳被称为“标”,是次要的阴阳。诊断的目的就是查找那对主要的阴阳,治疗是纠正那对失调的主要阴阳。
中医认为疾病是人体内一些阴阳失衡引起的,一种阴阳失衡则出现一个症状。就病因和症状的关系而言,病因是主要的阴阳,也称为“本”;症状是次要的阴阳,也称“标”。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图其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中医认为,失衡的阴阳有各自的特殊性,需要分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法处理。当某一严重症状危及生命时,首先要对症状处理,稳定后再对因治疗;同一种症状可用不同的疗法治疗;不同的症状可用同一种疗法治疗。
中医领域中的一些阴阳概念和矛盾的概念相同。阳性事物处于积极的、主动的、支配阴性事物的地位,是阴阳对立双方的主要方面;阴性事物处于消极的、被动的、被支配的地位,是阴阳对立双方的次要方面,例如上和下的关系,对于这样的阴阳,其属性和《矛盾论》
中描述的一样。
阴阳是普遍存在的,阴阳双方的事物和矛盾双方的事物一样,其内部分为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中可分为主要和次要方面,诸多阴阳中又分为主要的阴阳和次要的阴阳,不同的阴阳有各自的特殊性。
阴阳理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成就,近代的学者将其发展为矛盾论。学过《矛盾论》的医师,可以利用矛盾的知识来理解阴阳理论,这是学习中医的一条捷径,也是实现中医理论通俗化的关键之一。
从前面的“阴阳事物表”中可看出,阴阳的含义超出矛盾的概念,有的阴阳双方并不是一对矛盾。例如,太阳和月亮的关系、男人和女人、物质固态和气态等被古人认为具有阴阳关系,实际上它们是分工合作关系,不具有对立同一性,不能被认为是哲学上矛盾的关系。凡被认为具有阴阳属性的事物,就具有上述的性质,这是“比类取象”的第一种内容。“比类取象”原理还有其他内容:
《素问B六节藏象论》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
《素问B阴阳应象大论》说:“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在天为热,地为火。”
《素问B金T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
季节的变化随天空中太阳对地面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气温随季节而变化,动物和植物生长又受气温的控制。古人总结了上述自然界的现象,日、天、南方、热、火、羊、黍原本是各自独立的事物,因为它们都属阳性,存在着支配和被支配的从属关系,有内在联系。将这些知识哲学化,认为阴阳属性相同的事物,则其他性能可能相关联,这是“比类取象”的第二种内容。
现代人们认为,一事物内部矛盾和另一事物内部矛盾没有必然的联系。“比类取象”被从大自然中总结出来,推广到其他学科,超出了原来的适应范围,其推理有可能是错误的,应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正误。
起初,古人将物质分为五类,分别是:水、木、金、火、土,即所谓“五行”,它们被认为是不可再分的基本物质,其它物体是由这五
种物质组成,物体的性能取决于这些物质的综合作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五行的含量,类似于现代人对化学元素的认识。后来古人将五行原理哲学化,把其应用范围扩大到其它学科,认为含有相同“五行物质”的事物其属性相同。这是“比类取象”原理的第三种组成内容。
《灵枢B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肝为牡脏,……其时春。心为牡脏,……其时夏。脾为牝脏,……其时长夏。肺为牝脏,……其时秋。肾为牝脏,……其时冬。”
牝和牡分别指母兽和公兽,也代表阴性和阳性。植物的发芽、出生、成长、成熟、衰老、枯萎、冬眠、死亡依赖于四季。按比类取象原理,五脏的作用和四季的表现相关:
“肝”是雄性或阳性脏器,发挥主导作用的季节是春季。
“心”是雄性或阳性脏器,发挥主导作用的季节是夏季。
“脾”是雌性或阴性脏器,发挥主导作用的季节是农历6月前后。
“肺”是雌性或阴性脏器,发挥主导作用的季节是秋季。
“肾”是雌性或阴性脏器,发挥主导作用的季节是冬季。
《素问B五常政大论》说:“水曰静、顺。”“静顺之纪:藏而勿害,治而善下。……,其化凝坚。……,其令寒。”
水具有安静的特性;水可随容器形状而改变自己的形状,有顺应周围环境的性能。“静顺”的表现是:万物处于被收藏的状态,不易被伤害;地表下的生物生存良好;物质转化为坚硬的状态,如植物以转化为种子的形式存在,水以转化为冰的形式存在。这些现象都发生在气候寒冷的时候。
在冬季,多数动物躲藏于地下或山洞里安静地冬眠;人类通常在房屋内整修;许多植物以坚硬、致密的种子和块茎的形式生存于地下,
这是一种保护性退却,保存了有生力量,达到养精蓄锐的目的,以便将来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生长。由此总结出冬季的特征性现象是万物向收缩、收藏、隐蔽、静止的状态转变。水的作用和冬季里万物的表现相似。
“水”的哲学特征是:收藏、向下、坚硬、寒冷、安静等。
2.4 “木”的哲学含义
《素问q五常政大论》说:“木曰敷和。”“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令风”。
木的哲学特征是疏散、和谐或发展。其表现是:阴气和阳气开始相互作用,植物生长充分,植物从坚硬的种子生长成为外形曲直多变的枝条,呈现出生长旺盛的态势,在动物身上,体内“木”因素可使四肢屈曲而做出各种动作。可使气候表现出多风的特点。
我国中原地区四季分明,冬季里不适宜动物和植物生长,动物和植物一般在春天里开始生长,古人认为春天有使万物重新变化、布置、安排的特性。“木”即植物,有生长变化快的特点,其种子具有坚硬、致密的特性,发芽后变的质软而脆嫩,可进一步长出松散的、曲直多变的枝叶。从致密向松散状态的转变被概括为“发散”,“木”被古人认为是最能代表春季特征。
“木”的哲学特征是:生长发育、增大、松散、脆嫩、曲直多变、和暖及多风、多动、活跃等。
《素问q五常政大论》说:“土曰备化。”“备化之纪:……德流四政。……其用高下。其化丰满。……其令湿”。
土是其他五行物质基础的、备用的和支撑的物质。其表现是:土作用于水、木、火、金四种物质,使高处、低处和地下的生物都能较好的生长。使动植物的体态发育更丰满、粗壮。这些现象发生在夏季
的梅雨季节,这时气温高同时空气湿度大。在夏天多雨季节,气候闷热,空气湿度大,此时植物生长旺盛、枝叶的形态丰满,动物的营养状况也较好,土壤对植物营养滋润的作用最明显,因而古人把土和夏季多雨季节联系起来,可滋润植物,使之更成熟、丰满。
“土”的哲学特征是:丰满、滋润和潮湿等。
《素问q五常政大论》说:“火曰升明。”“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令热。”
火苗和产生的热气流向上升腾,产生热量和亮光,因而具有阳的特征。火的哲学特征是向上和明亮。其表现是:万物的阳性特征表露无遗,可用于加热物体,生物的生长发育速度达到最快的水平,呈现出茂盛的外观。这些现象发生在酷暑季节。
“火”的哲学特征是:向上、炎热、明亮、蕃茂、或鼎盛等。
《素问q五常政大论》说:“金曰审平。”“审平之纪:收而不争,杀而无犯,其性刚。其用散落,其化坚敛,……,其令燥。”
“金”的哲学特征是节制和扼杀。其表现是:使一些生物出现自然萎缩和死亡,不是有意杀戮。“金”具有这样强硬、无情的性质。可使植物的种子散落在地,变的坚硬、发生干燥和萎缩,这些作用在气候转冷时最明显。
秋季里,一些植物枝叶渐渐枯萎、干燥,一些动物或死亡或冬眠,古人认为这都是在“金”的作用下完成的,局部和暂时的损失是为了整体和长远的利益,即为来年的生长铺平道路。金属可用于砍伐树木、收割庄稼、屠宰动物、改制皮革和木材等,这些是一种扼杀、伤害生命行为,和上述秋季对万物的作用一样。
“金”的哲学特征是:清肃、杀戮、收敛、下降、使之干燥或坚硬等。
五行理论由原始化学发展成为哲学,五行含义被扩大,成为事物内部相互作用的五种力量,它们之间的关系见“五行关系图”:
五行关系图
图中“水”和“火”是一对阴阳,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保持事物处于两种极端的状态。“金”和“木”也是一对阴阳,“金”和“木”是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两种动力,“金”起抑制、削弱的作用,“木”起促进、加强的作用。“土”有辅助其他四种因素的作用,使事物的发展更完美和均衡。
五行平衡式
古人将五行理论应用在各种场合。
例一:物体在运动时,“水”是使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的因素,“火”使物体保持匀速状态的因素,“木”是动力,使物体加速度运动,“金”是阻力,使物体出现减速;“土”为物体提供场所或物体本身。上式可被演化为运动平衡式:
运动平衡式
例二:用五行原理解释生命现象:“木”发挥主导作用时,促使生物开始生长发育,是“同化”过程;“火”发挥主导作用时,使生物生长茂盛,进入“成熟期”(动物出现意识,植物长出鲜花,此期的功能也最活跃)。“金”发挥主导作用时,使生物开始枯萎,是“异化”过程。“水”发挥主导作用,使动植物进行有关繁殖的生理和生长活动,如性活动、结籽等,为下一代的生长做好准备,使植物以种子的形式处于静止、休眠和坚硬状态。“土”可以是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基质;“五行平衡式”被演化为“植物生长平衡式”,内圈的五行各自对应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其中“种子”包括母代和子代,从子代开始下一个生命周期。
植物生长平衡式
总结
总而言之,中医比类取象原理的内容分为三种:
第1种完全具有和矛盾相同的原理。
第2种具有部分矛盾的属性,认为如果事物阴阳属性相同,则其他性能可能相关联。
第3种如果事物所含“五行物质”相同,则事物的属性相同。
《管子B七法第六》说:“似也、类也、比也、状也谓之象。”
比类取象就是把事物按已知的属性进行归类,如果属于同一类事物,那么这类事物的其他一些属性就相似。中国古代用此原理来推测一些事物的未知性能。这里只讨论和医学相关的内容。
阴阳理论属于中国古代文化,已远离现代社会,将其现代化、科学化是传承古代文化的必要手段。对立统一律或矛盾论属于现代化、科学化的知识,我们可将阴阳和这样的知识来进行对比,从而解释阴阳的全貌,进而使之成为科学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在理解中医理论时会更容易,进而使中医更加科学化。
1 阴阳理论
阴、阳二字的繁体字是“薄瓣”,原指山的阴面和阳面,从简体字的结构上看,阴、阳二字和月亮、太阳有关,起初指具体物体,后来将其含义扩大化、概念化和哲学化,形成了阴阳理论,认为任何事物及其内部都可分为阴性和阳性两部分。在“阴阳事物表”中按阴阳属性列举出《内经》里常见事物:
阴阳事物表
性质
事 物
阳
太阳
男
天
火
热
上
外
阴
月亮
女
地
水
寒
下
内
阴阳和矛盾的含义相比,多数阴阳的概念和矛盾相同,少数不同,因此在应用于中医理论时要区别对待:符合矛盾概念的阴阳则会推导出正确结论,否则可能会出错。
阴阳是一个事物分开的两个方面。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不可数推。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水、火、土、木、金,地之阴阳也。”
除了上述所说的,阴阳是一个事物分开的两个方面,阴阳理论还把事物的某一方面进一步分为子阴阳,每个子阴阳又可再分为多个孙阴阳,以至无穷。寒、暑、燥、湿、风、火是天空中阴阳的表现,水、火、土、木、金是大地阴阳的表现。阴阳无处不在,无穷无尽,因此说阴阳具有普遍性。
《素问B阴阳应象大论》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如果物体内阴性的一方面作用过强,则阳性的一方面受到抑制,如果阳性的一方面作用过强,则阴性的一方面受到抑制。说明阴阳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阴阳两方面是变化的,通常由盛而衰,或由衰而盛,其地位由量变到质变,发展到一定阶段,阴性事物或阴性方面的表现必将逐渐减弱,转向阳性,阳性事物或阳性方面的表现必将逐渐减弱,转向阴性。说明阴阳事物之间或两个方面之间的地位在不停地相互转变。
1.5 阴阳的恒动性
《素问B阴阳应象大论》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素问B六微旨大论》说:“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非升降则无以成、长、化、收、藏。”
《素问B天元纪大论》说:“所以预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
《素问B金匮真言论》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人亦应之。”
地面上水蒸气等微观物质向上蒸发,在天空中形成云朵,天空中的水蒸气向下坠落形成了雨,就这样上下转换,升降循环,使天地间万物产生变化,如果没有这样的转换和循环,万物就不会出现出生、成长、转化、萎缩和休眠的现象。要按上述物质运动往复循环的原理来理解和掌握阴阳原理并预测未来事物的发展。太阳升起后到中午,是自然界微观物质阳气最旺盛的时期,中午到黄昏,是自然界微观物质阳中带阴的时期;傍晚到第二天鸡鸣这段时间,是阴气最旺盛的时期;从鸡鸣到天亮,是阴中带阳的时期。人体生理的阴阳变化也按此节律进行。古人认为,天地是一对母阴阳,是其它物体阴阳变化的根源和动力,天地的阴阳转化是永不停止的,具有恒动性,是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医贯B阴阳论》中说:“阴阳又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和阳双方相互依赖,阳依赖于阴,阴依赖于阳。没有阳,则阴失去了滋生的基础,没有阴,则阳无从产生。阴阳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必要条件,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是一种互为依存的关系,具有统一性,或同一性。
《素问B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处于物体里面的部分属阴性,外部的属阳性,内部事物是外部事物依赖、服从、守护的对象,外部事物是内部事物支配的对象。说明阴阳双方的地位不同,有主有次。就人体而言,内部组织支配外部组织,如肺支配着毛、皮。
《景岳全书B求本论》说:治疗“要直取其本,则所生诸病无不随本皆退”。
如果针对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其他症状就可随之治愈。中医认为每一种症状的发生都可归因于体内某一对阴阳双方面关系的失衡,出现诸多症状的人体,存在有相应数目的失衡的阴阳。在诸多失衡的阴阳中,所处的地位各不相同,往往有一对阴阳能规定、支配、制约其他的阴阳,这一对阴阳被称为“本”,是一对主要的阴阳,其他的阴阳被称为“标”,是次要的阴阳。诊断的目的就是查找那对主要的阴阳,治疗是纠正那对失调的主要阴阳。
中医认为疾病是人体内一些阴阳失衡引起的,一种阴阳失衡则出现一个症状。就病因和症状的关系而言,病因是主要的阴阳,也称为“本”;症状是次要的阴阳,也称“标”。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图其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中医认为,失衡的阴阳有各自的特殊性,需要分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法处理。当某一严重症状危及生命时,首先要对症状处理,稳定后再对因治疗;同一种症状可用不同的疗法治疗;不同的症状可用同一种疗法治疗。
中医领域中的一些阴阳概念和矛盾的概念相同。阳性事物处于积极的、主动的、支配阴性事物的地位,是阴阳对立双方的主要方面;阴性事物处于消极的、被动的、被支配的地位,是阴阳对立双方的次要方面,例如上和下的关系,对于这样的阴阳,其属性和《矛盾论》
中描述的一样。
阴阳是普遍存在的,阴阳双方的事物和矛盾双方的事物一样,其内部分为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中可分为主要和次要方面,诸多阴阳中又分为主要的阴阳和次要的阴阳,不同的阴阳有各自的特殊性。
阴阳理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成就,近代的学者将其发展为矛盾论。学过《矛盾论》的医师,可以利用矛盾的知识来理解阴阳理论,这是学习中医的一条捷径,也是实现中医理论通俗化的关键之一。
从前面的“阴阳事物表”中可看出,阴阳的含义超出矛盾的概念,有的阴阳双方并不是一对矛盾。例如,太阳和月亮的关系、男人和女人、物质固态和气态等被古人认为具有阴阳关系,实际上它们是分工合作关系,不具有对立同一性,不能被认为是哲学上矛盾的关系。凡被认为具有阴阳属性的事物,就具有上述的性质,这是“比类取象”的第一种内容。“比类取象”原理还有其他内容:
《素问B六节藏象论》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
《素问B阴阳应象大论》说:“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在天为热,地为火。”
《素问B金T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
季节的变化随天空中太阳对地面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气温随季节而变化,动物和植物生长又受气温的控制。古人总结了上述自然界的现象,日、天、南方、热、火、羊、黍原本是各自独立的事物,因为它们都属阳性,存在着支配和被支配的从属关系,有内在联系。将这些知识哲学化,认为阴阳属性相同的事物,则其他性能可能相关联,这是“比类取象”的第二种内容。
现代人们认为,一事物内部矛盾和另一事物内部矛盾没有必然的联系。“比类取象”被从大自然中总结出来,推广到其他学科,超出了原来的适应范围,其推理有可能是错误的,应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正误。
起初,古人将物质分为五类,分别是:水、木、金、火、土,即所谓“五行”,它们被认为是不可再分的基本物质,其它物体是由这五
种物质组成,物体的性能取决于这些物质的综合作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五行的含量,类似于现代人对化学元素的认识。后来古人将五行原理哲学化,把其应用范围扩大到其它学科,认为含有相同“五行物质”的事物其属性相同。这是“比类取象”原理的第三种组成内容。
《灵枢B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肝为牡脏,……其时春。心为牡脏,……其时夏。脾为牝脏,……其时长夏。肺为牝脏,……其时秋。肾为牝脏,……其时冬。”
牝和牡分别指母兽和公兽,也代表阴性和阳性。植物的发芽、出生、成长、成熟、衰老、枯萎、冬眠、死亡依赖于四季。按比类取象原理,五脏的作用和四季的表现相关:
“肝”是雄性或阳性脏器,发挥主导作用的季节是春季。
“心”是雄性或阳性脏器,发挥主导作用的季节是夏季。
“脾”是雌性或阴性脏器,发挥主导作用的季节是农历6月前后。
“肺”是雌性或阴性脏器,发挥主导作用的季节是秋季。
“肾”是雌性或阴性脏器,发挥主导作用的季节是冬季。
《素问B五常政大论》说:“水曰静、顺。”“静顺之纪:藏而勿害,治而善下。……,其化凝坚。……,其令寒。”
水具有安静的特性;水可随容器形状而改变自己的形状,有顺应周围环境的性能。“静顺”的表现是:万物处于被收藏的状态,不易被伤害;地表下的生物生存良好;物质转化为坚硬的状态,如植物以转化为种子的形式存在,水以转化为冰的形式存在。这些现象都发生在气候寒冷的时候。
在冬季,多数动物躲藏于地下或山洞里安静地冬眠;人类通常在房屋内整修;许多植物以坚硬、致密的种子和块茎的形式生存于地下,
这是一种保护性退却,保存了有生力量,达到养精蓄锐的目的,以便将来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生长。由此总结出冬季的特征性现象是万物向收缩、收藏、隐蔽、静止的状态转变。水的作用和冬季里万物的表现相似。
“水”的哲学特征是:收藏、向下、坚硬、寒冷、安静等。
《素问q五常政大论》说:“木曰敷和。”“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令风”。
木的哲学特征是疏散、和谐或发展。其表现是:阴气和阳气开始相互作用,植物生长充分,植物从坚硬的种子生长成为外形曲直多变的枝条,呈现出生长旺盛的态势,在动物身上,体内“木”因素可使四肢屈曲而做出各种动作。可使气候表现出多风的特点。
我国中原地区四季分明,冬季里不适宜动物和植物生长,动物和植物一般在春天里开始生长,古人认为春天有使万物重新变化、布置、安排的特性。“木”即植物,有生长变化快的特点,其种子具有坚硬、致密的特性,发芽后变的质软而脆嫩,可进一步长出松散的、曲直多变的枝叶。从致密向松散状态的转变被概括为“发散”,“木”被古人认为是最能代表春季特征。
“木”的哲学特征是:生长发育、增大、松散、脆嫩、曲直多变、和暖及多风、多动、活跃等。
《素问q五常政大论》说:“土曰备化。”“备化之纪:……德流四政。……其用高下。其化丰满。……其令湿”。
土是其他五行物质基础的、备用的和支撑的物质。其表现是:土作用于水、木、火、金四种物质,使高处、低处和地下的生物都能较好的生长。使动植物的体态发育更丰满、粗壮。这些现象发生在夏季
的梅雨季节,这时气温高同时空气湿度大。在夏天多雨季节,气候闷热,空气湿度大,此时植物生长旺盛、枝叶的形态丰满,动物的营养状况也较好,土壤对植物营养滋润的作用最明显,因而古人把土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