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食物的药属于中医的“消导药”。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压氧治疗中心张登华
【作用和用途】
(1)分解食物:内含淀粉酶、蛋白酶,可分解食物,类似于中医的“消导”作用,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尤其适合于不当食用米面类引起的“食滞胃脘证”。
(2)回乳。
【用法】10g ~ 15g,水煎服,不宜久煎,生用最好。回乳用60g ~ 120g,授乳期不宜用。
【作用和用途】
内含脂肪酶、蛋白酶和有机酸,同时可促进胃内消化酶的分泌,有促进分解食物的作用,尤其适合于油脂导致的中医中的“食滞胃脘证”。
【用法】 10g ~ 15g,水煎服。
促进胃肠道分泌、恢复消化功能的药物。属于中医的“补脾药”和“健脾药”,有时也称“补气药”。
【作用和用途】
(1)促进肠胃分泌:促进肠胃分泌的同时,还可增加肠管蠕动。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腹胀,类似于中医的“补脾”、“理气”。
(2)止呕:类似于中医的“降逆”。
【用法】3g ~ 10g,水煎服,后下。散剂2g ~ 5g为宜。
【作用和用途】
(1)增强消化功能:促进胃液分泌,还可增强肠蠕动,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类似于中医的“补脾”或“理气”作用。
(2)解热:常用于治疗慢性低热,类似于中医的“清虚热”作用。
(3)镇痛.
【用法】9g ~ 20g,水煎服。
【作用和用途】
(1)促进肠胃分泌:可增强消化功能,改善一般状况。类似于中医的“补脾”或“补气”作用。
(2)增强免疫力: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升高白细胞、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类似于中医的“补正气”作用。
(3)有降血糖及持久的利尿作用。
【用法】3g ~ 12g,水煎服。
【作用和用途】
内含胃激素,可使胃液分泌量及酸度增加,加强蠕动,加速排空。用于治疗食入过多导致的消化不良。类似于中医的“补脾”作用。
【用法】3g ~ 9g,水煎服;若研末吞服,每次3g。煎剂疗效差。
姜
【作用和用途】
(1)增强消化功能:能促进肠液分泌和肠蠕动,可用于治疗消化
(2)止呕:所含的姜油酮和油酮是止呕的主要成分,常用生姜
或煨姜。
(3)扩张皮肤血管和发汗:能增强皮肤的血液循环,可解除热病的畏寒、怕风症状。挥发油可刺激汗腺分泌而解热,常用生姜。类似于中医“祛表”作用。
【用法】3g ~ 9g,水煎服。
胃肠蠕动减弱、张力减低属于中医的“气滞证”之一,治疗消化道动力和张力异常的作用,往往有双向调节作用,类似于中医的“理气”,有时也称“行气药”。蠕动增快、张力增高引起的腹痛,类似于中医“脘腹挛急疼痛”,针对此症的中医治疗称为“柔肝”。
【作用和用途】
(1)调节胃肠神经:有促进胃肠道蠕动的作用,又能降低肠管的张力、拮抗乙酰胆碱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胃肠功能紊乱出现的腹胀,胃肠道、胆道痉挛等。类似于中医的“理气”作用。
(2)促进消化道分泌,类似于中医的“健脾”作用。
(3)降低肌肉张力:可用于骨骼肌痉挛引起的疼痛。类似于中医“柔肝”作用。
(4)兴奋作用:有兴奋交感神经的作用。类似于中医的“升(肝)阳”或“补宗气”作用。也可兴奋大脑皮质,类似于中医的“提神”或“开窍”作用。
【用法】3g ~ 12g,水煎服。
【作用和用途】
(1)调节胃肠道活动:可双向调节胃肠道的活动。用于治疗胃
肠功能紊乱,类似于中医的“理气”作用。
(2)平喘:可松弛气管平滑肌。
(3)升高血压:类似于中医“升(肝)阳”作用。
(4)抗微生物: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类似于中医的“清下焦湿热”的作用。
【用法】3g ~ 9g,胆绞痛可加到15g,水煎服。
【作用和用途】
(1)解痉:能抑制消化道的活动功能,解除胃肠道、胆道痉挛,抗溃疡,类似于中医“柔肝”作用。
(2)促进消化道分泌和利胆:类似于中医的“补脾”和“清下焦湿热”作用。
(3) 平喘、祛痰。
(4) 升高血压。可称之为“升(肝)阳”作用。
【用法】3g ~ 9g,水煎服。
【作用和用途】
大腹皮能增强肠管的紧张度和收缩性,可用于治疗肠管麻痹引起的腹胀、肠道积气。类似于中医的“理气”作用。
【用法】3g ~ 9g,水煎服。
【作用和用途】
止痛:本药有中枢止痛作用,也可通过降低脊髓反射弓的兴奋性使肌张力降低,可解除痉挛性疼痛,可抑制亢进的胃肠道蠕动,抑制胃酸;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出现的疼痛。可抑制子宫平滑肌,用于治疗子宫痉挛引起的痛经。类似于中医的“柔肝”作用。
【用法】9g ~ 18g,水煎服。
【副作用】含苯甲酸,肝功能不良者不宜长期服用。
【作用和用途】
(1)利胆:促进排泄胆汁的溶液和溶质,用于治疗各种黄疸。
(2)解热:9g ~ 15g,水煎服,不宜久煎。
【作用和用途】
(1)利胆:可增强胆汁分泌,降低血中胆红素。用于治疗肝功能损害出现的黄染。
(2)解热:作用于体温中枢,有退热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外科感染出现的发热。
(3)抗微生物:可抑制溶血性链球菌等。常用于治疗外科感染。
【用法】3g ~ 10g,水煎服。
【作用和用途】
(1)利胆。
(2)抗微生物:体外实验表明,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绿脓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还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类似于中医的“解毒”作用,可用于治疗“实热证”。
(3)解热: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4)降血压和抗过敏。
【用法】3g ~ 10g,水煎服。
【作用和用途】
(1)利胆:含姜黄素,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用于治疗黄染,和中医的“肝胆湿热证”。
(2)扩血管:可用于治疗动脉痉挛或狭窄引起的缺血症状。扩血管类似于中医的“行(宗)气”。
(3)抗肿瘤:可抑制肿瘤的生长,类似于中医的“软坚散结”作用。
【用法】3g ~ 9g,水煎服。
中医认为,肠腔内壁过分光滑以致于肠内容物过快地通过,如能使光滑的肠壁变涩,即可达到止泻的目的,此作用被称之为“涩肠”。
【作用和用途】
(1)止泻:含挥发油,有清香的气味。含有广藿香酮,对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可治疗感染性腹泻。此法被称为“芳香化湿”法。
(2)促进肠胃分泌:通过促进肠胃分泌的作用,增强消化道自身的消化能力,类似于中医的“补脾”作用。
(3)调节胃肠道神经,可治疗腹部胀痛。
【用法】3g ~ 10g,水煎服。
【作用和用途】
止泻:内含硅酸铝等,能吸收肠道有毒物质,有保护消化道粘膜的作用,用于慢性腹泻的对症治疗。
【用法】6g ~ 24g,水煎服。散剂减半。
【禁忌症】久泻而湿热未尽者不宜用。
【作用和用途】
(1)止泻:内含70% ~ 80%的鞣酸,有强大的收敛作用,可使溃疡面的蛋白凝固,表面致密,有利于止血。用于治疗慢性腹泻。鞣酸有涩的味道,中医将这种止泻作用称为“涩肠”。
(2)抗微生物:对多种杆菌有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疗慢性的“大肠湿热证”。
【用法】入散剂内服,一次0.5g ~ 1.5g。
【作用和用途】
(1)导泻:有效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能刺激肠壁收缩、促进分泌,致使大便变软,易于排出。这一作用被中医描述为“荡涤胃肠积滞的燥结”。
(2)抗微生物: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用于治疗“大肠湿热证”等。
(4)利胆:有收缩胆囊、松弛奥狄氏括约肌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肝胆疾病。
(5)止血:能缩短凝血时间,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收缩血管,增加纤维蛋白,促进血小板的制造,促进血液凝固,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
(6)抗肿瘤:可抑制癌细胞呼吸、氧化脱氢及DNA的合成,对淋巴肉瘤作用较强。
【用法】3g ~ 12g,水煎服。蒽醌类化合物久煎后多被破坏,泻下的作用消失,因含有鞣质反而有“涩肠”作用,用于导泻时不宜久煎。
【禁忌症】经期、孕妇、乳期慎用或忌用。
【作用和用途】
含有脂质,在肠中遇碱性肠液后分解为脂肪酸,可促进肠蠕动,肠液分泌增多,大便变软,产生缓和导泻的作用。中医认为这一作用是油脂的润滑作用,将这样的作用称为“润肠”。常用于治疗体质虚弱患者的便秘。
【用法】9g ~ 30g,水煎服。
该利尿药被中医称为“利水药”。
q蓄
【作用和用途】
(1)利尿:可促进尿钠的排出,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
(2)抗微生物:对痢疾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多用于治疗“膀胱湿热证”和“大肠湿热证”。
【用法】9g ~ 15g,水煎服。
【作用和用途】
(1)抗微生物:对大肠杆菌等多种杆菌有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即中医的“膀胱湿热证”。
(2)利尿:其煎剂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能治疗水肿。
【用法】6g ~ 12g,水煎服。瞿麦穗作用更强。
【作用和用途】
(1)利尿:可利尿、排钠,用于消肿和尿路感染的治疗。
(2)增强免疫:有增强免疫作用,可用于各种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中医称为“扶正气”。
(3)镇静:用于治疗神经衰弱或疲劳综合征,类似于治疗中医的“心血虚”。
(4)降血糖。
【用法】6g ~ 18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
【作用和用途】
(1)利尿:能增加尿素、氯化钠的排泄,增加尿量,对肾炎患者的作用更加明显,用于治疗水肿。
(2)降血糖和降血压。
【用法】3g ~ 12g,水煎服。或入丸剂。
【作用和用途】
其煎剂、浸剂可使尿中钠、氯、钾离子的排出量增加,尿量增多,可用于治疗水肿证。
【用法】5g ~ 15g,水煎服。
这类药有改善生殖系统功能的作用,属于中医“补肾”的一种。因此类药属于热药,有时也称“补阳药”。
【作用和用途】
(1)增强性功能:可增强性腺的功能,类似于中医“补肾精”作用。
(2)改善一般状况:增强机体工作能力,促进食欲。类似于中医的“补气”作用。
(3)促进红细胞增生:增加血红蛋白。类似于中医的“补血”作用。
(4)治疗神经衰弱:改善睡眠,消除疲劳,类似于中医“补心
血”作用。
(5)升血压:治疗伴有低血压的慢性循环障碍,可使脉管充盈,血压上升,心音增强。类似于中医“升(肝)阳”或“补(宗)气”。
【用法】0.5g ~ 1g,研末口服,或入丸散剂。此药有鹿茸精口服液可供选用。
淫羊藿(仙灵脾)
【作用和用途】
(1)增强性功能:动物实验表明能促进精液分泌及交尾能力;增加前列腺、精囊、肛提肌的重量。类似于中医“补肾精”或“补阳”作用。
(2)增强抵抗力: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升高白细胞和增强细胞免疫的作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类似于中医的“扶正气”。
(3)止咳平喘和增加肺活量,尤适用于治疗中医“虚咳证”。
【用法】9g ~ 15g,水煎服。作散剂,每次10g。
【作用和用途】
(1)增强性功能:增强性腺功能,属于中医的“补肾精”,可用于治疗“肾精不足证”。
(2)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兴奋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低基础代谢率,即“阳虚证”
(3)增强免疫:有升高白细胞、增强细胞免疫和增强体液免疫的作用,类似于中医的“补正气”作用。
(4)强心和扩冠:适合于冠心病出现的心衰。类似于治疗中医的“宗气不足证”。
(5)可促进黑色素细胞着色:用于治疗白癜风。
【用法】3g ~ 10g,水煎服。
【作用和用途】
有雄激素样作用,可延长雌小鼠的交尾期,使去势鼠交尾,并使子宫、卵巢、前列腺、精囊、提肛肌重量增加,类似于中医的“补肾精”作用。
【用法】1g ~ 1.5g,研末口服。
【作用和用途】
(1)助消化:对胃肠有缓和的刺激作用,能增强消化机能,排除肠道积气,类似于中医的“理气”和“补脾”作用。
(2)升皮温:含桂皮醛,能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流向体表,使患者有温暖感,改善畏寒症状,中医认为是热药。
【用法】2g ~ 5g,水煎服,不宜久煎;或研末吞服或冲服,每次1g ~ 2g。
【禁忌症】孕妇忌用。
【作用和用途】
(1)治贫血:可增高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量。含有维生素B12、叶酸,对恶性贫血有效。类似于中医的“补血”作用。
(2)镇静、镇痛
(3)调经:对子宫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
(4)扩张血管:用于治疗冠心病等,相当于中医“行气活血”作用。
(5)增强免疫: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和体液免疫的作用,即“扶正气”。
(6) 保肝:可用于治疗肝损害。
【用法】3g ~ 12g,水煎服。此药有注射液可供选用。
【作用和用途】
(1)治贫血:本药用驴皮熬成,含多种氨基酸,可补充营养,加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即“补血”。
(2)增强免疫: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及升高外周白细胞的作用,可用于结核等疾病的辅助治疗。即“扶正气”作用。
(3)止血:这一作用和改善体内钙离子的平衡有关。
【用法】6g ~ 15g ,入汤剂须单独烊化。
【禁忌症】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出血而内有瘀滞者不宜用。
【作用和用途】
(1)治贫血:有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作用,类似于中医的“补血”作用。
(2)改善一般状况和增强免疫:可提高机体耐力或适应性,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增强体液免疫。类似于中医的“补正气”作用。
(3)调节胃肠神经:提高肠管张力和收缩性,用于治疗腹胀、胃下垂等,类似于中医的“理气”或“升(肝)阳” 作用。
(4)扩张血管:用于治疗冠心病等。类似于中医“行宗气”作用。
【用法】9g ~ 15g,水煎服。
【作用和用途】
(1)止血:能抑制纤溶酶。可收缩局部血管,缩短凝血时间,增加凝血酶。
(2)化瘀:动物实验表明,可促进体内瘀血的吸收,用于消除组织内血肿。既可化瘀又可止血的药被称为“化瘀止血药”。
(3)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减慢心率、降血压、使心肌耗氧量下降,用于治疗冠心病。
(4)止痛和消炎:用于外伤和风湿性疾病出现的疼痛等。
【用法】2g ~ 5g,研末吞服。外用适量。
大、小蓟
【作用和用途】
(1)止血:能收缩局部血管,缩短凝血时间,抑制纤溶酶活性。
(2)抗微生物:对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疗皮肤的感染性疾病,类似治疗中医的“热毒疮肿”。
(3) 利胆和降血压
【用法】10g ~ 15g,水煎服,但不宜久煎。外用适量。
【作用和用途】
(1)止血:能收缩局部血管,缩短凝血时间,增加血小板数目,
对消化道和呼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