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杨莹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1930年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的成立宗旨是:“完全从事于慈善的、科学的、文艺的、教育的活动。尤其关心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理健康,保持和增进心理疾病、心理缺陷的研究、治疗和预防,以期增进全人类的幸福。”这一宗旨为世界各国的有志之士所接受,因此心理健康逐步被提到和生理健康一样重要的位置,使心理卫生工作的目标从提高精神病人的治疗效果,扩大到强调精神疾患的预防和塑造健全人格等各个方面。这样,保持心理健康就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追求,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⑴躯体健康;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国内外最新资料以及心理卫生工作者的经验,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一)、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所阐述的全面健康三要素的一项重要条件,也是国内外公认的一条重要心理健康标准。
人不仅具有生物性,而且具有社会性,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健康的人必然要适应社会,特别是当今改革开放年代,一个健康的人更应适应充满矛盾、纷繁多变的大千世界。缺乏社会适应性心理必然不会健康,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更无法为四化建设作出贡献。
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备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能力;
2、具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
3、具有能处理和应付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人格的完善
人格完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人格的结构要素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2、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能正确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和周围的环境,并能作出适当的反应;
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动;
4、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三)、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核心作用,它对人的活动常起着推动或阻抑作用。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作为一个健康的人,更为重要的是情绪稳定,能具有自制、自控、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
(四)、智力正常
智力又称智能,是大脑活动的整体性功能表现。智力主要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五种能力综合体现,其核心是思维力。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保证青少年和一切社会成员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必备心理基础。
(五)、意志健全和行为协调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标、支配行动、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每个人都有四种年龄。即实际年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社会年龄。由于每个人所处地理环境、营养条件、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经历不同,因而造成实际年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社会年龄存在差异,对于大多数心理健康者来说,要求心理、社会、生理及实际年龄基本一致,既不能“少年老成”,也不能“老人幼稚化”。
以上各条标准是对所有的人来说的,是广义的;对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来说,也应具有自己年龄的特征,主要具有以下几项要求:
1、乐于学习,追求进步;
2、自我意识清晰,观念明确;
3、情绪稳定,乐观开朗;
4、人际关系和谐,善于与人友好相处;
5、遵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具有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6、有理想有目标。
三、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竞争的程度加剧,心理问题会越来越多,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为越来越多的家长所关注。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如下。
1、焦虑
指人对生活中即将发生可能会引起危险、灾祸或者要作出重大努力的情况时表现出的紧张、忧虑和不安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坐立不安、来回走动、情绪不定、心悸头晕等症状。
2、抑郁
情绪低落,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对人冷漠无情、缺乏热情、有自卑感,言语减少、不思饮食,抑郁是导致青少年的自杀原因之一。
3、愤怒
指各种轻重不等的易怒倾向,如受某种恐吓或排除某种阻碍而激动发怒,作出过激的行为;如行凶、斗殴、骂人,做事不考虑后果等。
4、自卑
在多次受挫而无力克服之后,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作辽过激的行为;如行凶、斗殴、骂人,做事不考虑后果等。
5、社交恐怖
表现在与他人交往中举止拘谨,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语无伦次、手足发抖,出汗恶心等。
6、注意缺损
这在青少年中最常见,表现为多动症,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课,不能认真完成作业,即使是看电视、做游戏也是有始无终,不能专心致志。
以上仅是青少年的主要心理问题,其他还存在智能、行为、情感等方面的缺陷。
当前中学生心理困惑的主要方面是:
当前中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困惑、焦虑和迷惘,需要家长、教师的关心与帮助,经我校心理健康辅导站调查主要困惑如下。
1、期望宽松的学习环境
有44.7%的学生提出此类问题:“不知怎样才能学好功课,能取得优良成绩”?有的同学说:自己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父母还嫌我不用功,天天盯着我,非考上重点高中不可。有的孩子经常在父母打骂下被迫读书,不知用什么方法可以改变父母的教育方式,又不知自己该如何才能提高成绩。
2、希望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23%的同学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缺乏经验和应有的素养,他们在班上感到“孤独”,同学之间关系“紧张”,不知今后怎么办才好,有同学说:“我性格内向,胆子又小,不善于交际,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和我来往,我感到孤独。”
3、盼望有个温馨的家庭
9%的学生感到烦恼苦闷的是家庭矛盾。有的学生家庭关系复杂,经常被同学耻笑,不少孩子经常在家里遭到殴打,他们既得不到慈母爱抚,又不能获取严父的教诲,心情十分苦闷。
4、探索人生奥秘
2.8%的学生对自己心理、心理发生微妙变化产生疑惑,热切希望探索人生奥秘。
当然还有各种心理困惑,这里不一一列举。
四、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素质
(一)、家庭须形成一个心理健康的氛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个性形成的主要外部条件。家长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言行举止,均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的心灵,影响着子女的心理。父母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文明的言行举止、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家庭形成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这对塑造孩子健康心理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健康的心理存在于和谐的关系之中”,这是一句十分重要的话,若孩子经常置身于父母冲突的环境中,情绪苦闷、低落,会产生心理障碍,形成不良性格,进而影响孩子的成长。
(二)、培养孩子健全的个性
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躯体健康,更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与子女要改变传统的家庭关系,建立真诚融洽的朋友关系,使子女深感家庭的温暖及父母的关爱。父母应允许孩子有独立见解、有自己亲密的小伙伴,让他们的个性和谐、健康地发展。
(三)、正确对待逆境、创造条件让孩子有宣泄场所
挫折对每个人来讲是经常会碰到的,正确面对挫折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具体反映。孩子在紧张繁重的学习生活、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孩子悲观、失望时,应让他们有一个宣泄的场所。让孩子们把饱含愁苦离奇的经历、各种秘密和困惑在家中得到宣泄,使孩子获得父母的同情与理解,在感情上得到一种抚慰,从而解除困惑、消除烦恼、明确方向,并更加成熟起来。
(四)、家长对子女应期望恰当、要求合理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他在学习等方面提出合理要求,期望要恰当,不要“拔苗助长”,提过高要求,造成子女尽了最大努力尚远离父母提出的目标的状况。此时家长应主动调整要求。倘若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应正视孩子所犯的错误,注意批语的时机和场合,要讲究批语的艺术性,使孩子心悦诚服。当孩子有点滴进步时,应及时鼓励,使孩子保持心情舒畅学好功课,完成父母交予的各项任务。
五、悲剧的反思--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状态中。学校的一切工作均环绕着升学指挥棒转,这是教育界内部存在着的一个弊端。繁重的学习生活使青少年感到焦虑与困惑,如不加以及时疏导,容易形成心理障碍,严惩者产生心理疾病,一些令人痛心惋惜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周围。
前几年发生了两件震惊全国的事件,一件是在上海长阳中学高三年级的高材生孙荣,就在18岁生日前12天,因其母亲到邻居家搓麻将而贻误了参加孩子填报高考志愿的家长会,晚上10点当他母亲回家时,见到的竟是孩子悬梁自尽的一幕惨剧。孙荣的行为给活着的人们留下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他的绝命书写着:“人是如此软弱,一件小事可以让人痛不欲生,少年的心更软弱。支撑点的倒塌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你,我的母亲促使了它的倒塌,你仅仅为了一点小事就拿我的前途开玩笑,本来我可以去学校填志愿,明天我怎么有脸去学校。”因为明天不属于孙荣,因此他把“明天我怎么有脸去学校”这句话涂掉了。这位长阳中学的高材生,仅仅为了一件小事而结束了短暂的生命,这场悲剧对天下的父母有些什么教训?又有些什么启示呢?
1993年新年伊始,武汉又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亲外孙女用铁锤砸死外婆的凶杀案。黄亚烁是华中师范大学附中高三学生,她外表文静柔弱、性格内向,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为了星期日能安静温课,迎接期末考试,以优秀成绩向居住外地的父母汇报,与住在隔壁房内把电视音量拧得太响的外婆产生矛盾。老人脾气古怪,平时与外孙女关系紧张,此时更是引起了黄亚烁的满腔怒火,她思索着要“采用一种能让老家伙永远闭嘴”的办法,结果在厨房里找到一把铁锤,悄悄走到外婆身后,趁其不备对着她的头部猛击了十几下,直到外婆不再吭声为止。外婆死后,黄亚烁掩盖了她的尸体继续安稳地温课考试,直至她寒假探望父母时才吐露真情,使父母万分震惊!这件震惊全国的凶杀案,值得黄亚烁父母反思,也应引起所有的家长和老师的重视!黄亚烁的心理固然是病态的、是畸型的,但为什么长期以来没被老师与家长所发现呢?我们的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活起居、文化学习的同时,是否还需重视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呢?
孙荣和黄亚烁是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两个典型的事例。孙荣是有明显的性格缺陷的。为什么他不能主动与父母沟通思想,尽早改变不良性格?黄亚烁的病态心理为什么不被父母所认识?他们为什么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和治疗呢?这种典型的事例正是无数个目前还没被家长与老师所察觉、而隐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隐患所发展起来的。
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五千万青少年中约有20%心理发育不全或心理不健康;18%~35%存在学习困难、厌学、恐学、逃学和学习适应不良问题;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12%的学生患有精神疾患,5.9%的学生患有各种神经症和其他心理疾病。
以上令人震惊的事例和统计数字清晰地告诉广大家长,应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在重视孩子的文化素质培养时应实事求是,应从孩子实际出发,不应对子女滥施压力。父母与子女应经常沟通思想、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父母对子女还应给予更多的心理安抚,在温馨的家庭中留有一块情感宣泄和情绪释放的净土,使孩子在情感交流过程中及时得到父母的抚慰与体谅,得到明智的指点和引导,最终达到解除困惑、消除烦恼,健康成长的目的。
六、你了解你的孩子吗?你的孩子健康吗?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生理上发育的高峰期。长期以来,由于青少年生命力旺盛,抵抗疾病能力较强,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健康的真正含义,只以为躯体长得健壮结实“无病即健康”。这是一种片面的健康观念,他们只重视孩子的生理卫生,而忽视了心理卫生;只重视身体锻炼,而忽视心理保健。这种状况不同程度影响了人们的学习、工作,有的症状未被自己和他人所知,已严重地发展为各种心理疾病。
一位初三毕业生小李,平时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为了迎接高考,她又连续几个月投入紧张的温课迎考。父母对孩子充满希望,一心希望她进入一所重点中学,因而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她。由于父母期望过高、照顾太细,给孩子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临考前小李连续几个晚上无法入睡,进入考场便出现了头晕脑胀、心悸、出汗现象、脑子一片空白。虽然她作了充分准备,但因精神负担过重,导致在考场上无法自如发挥。小李父母对孩子在温课迎考中作了各种充分物质准备,但还缺少些什么呢?
女同学小张在上体育课时不小心碰撞在另一位女同学身上,这是一件极为普通事情,竟想不到遭到对方严厉责备。小张一时心理难以承受,飞奔地跑回教室,在纸条上写上几句话,悄然而去她回到家里仍然无法承受不平的情绪,竟然打开煤气准备以死表示愤懑。幸好老师发现少了一个同学,跑到教室寻找,在课桌上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为什么我能原谅别人一千次,而别人一次也不原谅我!”老师见条后,感到蹊跷,迅速赶到她家,才把她从死神手中拉了过来。
以上两件事例在日常生活中既是十分普通,但又具有代表性的,小李和小张均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小李父母错误地认为只要为孩子准备好吃、用,就是对孩子的关心。由于家长过高的期望而造成孩子的焦虑,产生考试综合征的表现。小张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缺乏防御机制,难以承受同学的非难,是耐挫心理较差的表现,以上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从狭义上来说,是不具有某种心理疾病或病态心理;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心理完善发展能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人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之间有着和谐完美的统一。
每一个孩子将来都要走上社会,参与工作。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以适应竞争的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来衡量和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呢?它可以通过心理卫生检查、观察、测试得到证实。心理测试中所获得的数据处于中间大多数范围,通过观察、自我感受不具有心理疾病的异常表现,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为所在社会、文化所能接受者,心理素质就是较为良好和健康的。
家庭必须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全面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发现孩子的表现、行为与其他孩子相比有异样,应引起家长的关心和重视,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心理咨询,及时解除心理障碍,使子女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孩子。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为他一生的人格健康奠定基础的。所以,与身体健康相比,孩子的心理健康成为一个新课题,引起了众人的关注。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使青少年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并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家长要多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心理氛围,发挥家庭教育亲情感化、心理保护、情感抚育等独特功能,并通过这些特有功能引导孩子以健康的心理,面对生活、学习的困难和社会压力,顺利渡过青春期,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现代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