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国之殇。在灾害来临之后,如何控制死亡率,阻遏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和肾脏损伤以及血栓的防治,是广大卫生工作者面临的极大挑战。
一 灾后应激,心血管风险增加河南省内黄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冯保林
在灾害来临之后,比较常见的创伤有骨折、开放性伤、颅脑损伤、挤压伤、多发性损伤等。而巨大的自然灾害将给人们带来急性和慢性心身应激。急性应激主要通过激活神经系统,并且增强心血管危险因素作用而诱发心血管事件。日本一项研究显示,地震后心血管死亡率持续数月居高不下。美国一项研究发现,人群经历巨大环境应激后,因冠状动脉疾病致死人数显著增多。显而易见,重灾区使诸多危险因素增加,更易发生心血管事件。因此在整个救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争取尽快降低各种危险因素,降低死亡率。
二 灾后关注糖尿病
对糖尿病来说,灾后摄食规律被打乱,饮食结构突变,药物治疗中断,加之情绪的应激均导致血糖调节紊乱,使糖尿病患者陷入血糖过高或过低的危险境地。为此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医生在紧急灾情发生时,对糖尿病的管理不应再着眼于血糖的严格控制,而应对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给予足够关注。
三 预防血栓栓塞
在震灾发生后,外伤、骨折、手术以及长时间的制动体位得不到改变,使肺栓塞和外周血管栓塞发病率显著增高。研究显示,震中、震后高血压患者的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和纤溶酶、抗纤溶酶抑制物水平显著增高。因此,应充分考虑血栓风险,及早防治。这方面可以参考有关血栓栓塞症预防共识进行处理。
四 肾损伤
地震后伤员肌肉遭受长期严重的挤压而发生炎症、坏死,肌红蛋白以及大量分解物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并堵塞肾小管,加上大量出汗、失血,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导致血容量下降,致使发生严重肾损伤。表现为血肌酐、尿素氮明显升高,以及高磷、高钾血症和严重的酸中毒。尤其是高血钾可导致心脏骤停,或致严重的休克,此乃震后挤压综合征病人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求我们在地震现场对受压伤员应一边挖掘,一边补液,在保证心肺功能的情况下,给予大量生理盐水和适量的碳酸氢钠,希望能保持伤员有尿。一定要监测尿量、血液生化和心电图指标,主动掌握血钾和肾功能情况,不要等到病人出现少尿、无尿、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跳才被动抢救。
另外,如果发现病人出现高血钾,可给予葡萄糖加胰岛素;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以及排钾性利尿剂,配合透析治疗,多大患者是可以自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