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目前人类所有癌症中惟一可以通过早期预防和治疗消灭的癌症。宫颈癌存在一个较长的、可逆转的癌前病变期,从普通宫颈炎症发展到宫颈浸润癌,一般需要10年至15年甚至20年的时间。如果能在这个癌前病变时期得到及时诊治,就能避免病变发展为威胁生命的浸润性癌。但遗憾的是,因为宫颈癌早期无病症又普遍缺乏早筛意识,80%的患者确诊时已是浸润癌。
近年来,该病发患者群呈年轻化趋势,平均发病年龄由10年前的52岁降到现在的45岁,最小17岁至18岁。研究表明,宫颈癌与早婚、过早性生活及性生活混乱相关。年轻女子吸毒、吸烟也是宫颈癌高发的原因。目前,我国宫颈癌死亡率占总癌症死亡率的第一位。对于宫颈癌,树立“早筛”意识,定期到医院检查尤为重要。
1.HPV基因检测可及早发现宫颈癌
高危型HPV(人乳头瘤病毒)是导致宫颈癌的首要元凶。开展系统有效的筛查,可使宫颈癌死亡率下降50%~80%。虽然我国从2009年起启动了包括宫颈癌检查在内的“两癌”筛查项目,但宫颈癌筛查普及率仍比较低,对于宫颈癌的早诊断早治疗是一个挑战。此外,国内治疗宫颈癌主要手段为放射治疗(中晚期首选)和手术切除(早期),治疗后复发率高。要从源头上预防宫颈癌,还需将疫苗应用和筛查手段结合起来。
HPV病毒共有14种高风险的HPV病毒株,其中HPV16和HPV18风险最高,这两种病毒可导致70%的宫颈癌病例。香港大学巴氏涂片化验室病理学主管张雅贤说,有高达75%的女性在一生的某一阶段会感染HPV,大多数女性能够凭借自身免疫力清除这个病毒,但是如果是长期持续感染HPV,宫颈处于反复感染的状况,细胞往往就会发生变异,则很有可能引起宫颈癌。研究还发现,感染HPV16或HPV18的女性,发展为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比不携带这类病毒的女性高35倍。因此,从理论上讲,预防宫颈癌最关键在于预防感染HPV16或18,及早发现并且处理它们。
2.疫苗接种不能取代宫颈癌筛查
导致宫颈癌的主要“黑手”是人乳头瘤病毒(HPV)。宫颈表面的鳞状细胞和宫颈黏液一起发挥保护作用。感染HPV后,大部分女性自身能清除体内的病毒。但是,有不到10%的女性无法把病毒清除干净,导致病毒的持续性感染。这样,HPV便与宫颈鳞状细胞的DNA整合,使得鳞状细胞发生病变。HPV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有统计指出,80%的女性都曾在一生中感染过HPV。
而疫苗正好是预防女性持续感染HPV病毒,目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HPV疫苗有两种:四价疫苗(针对6型、11型(主要引起生殖道疣)、16型、18型(主要引起宫颈及阴道肿瘤)HPV)和二价疫苗(针对16型、18型HPV)。前者适用于9岁~26岁女性,后者适用于10岁~25岁女性。尽管两种疫苗都可使接种者对16型和18型HPV产生免疫,而70%的宫颈癌也是由这两种HPV引起,但是,其他亚型的HPV仍可使接种者患上宫颈癌,因此,疫苗接种不能取代宫颈癌筛查,接种者仍要接受与未接种者相同的筛查。
3.疫苗最好在青春期前就注射
到境外接种宫颈癌疫苗并不便宜,需打3针,每针几千元。因此,目前到境外接种疫苗的女性多为高收入人群,其中大多数已处于性活跃期。“一旦有了性经验,就意味着可能已接触过HPV病毒,甚至受到了感染。再打疫苗的话,保护效果就没有那么理想了。”专家提醒,宫颈癌疫苗的最佳接种时间是在女性有第一次性行为之前,最好能像乙肝疫苗一样,在女性幼小时就进行普种。据了解,国外接种HPV疫苗的人群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即将进入青春期或者正当花季的女孩。
疫苗虽有上述局限,仍不失为降低感染风险的积极预防手段。不过,从防范宫颈癌的角度来看,“熟女”预防宫颈癌,未必要抱定疫苗这一棵“树”。“感染HPV后,病毒可潜伏在细胞内若干年,一旦机体免疫力降低,潜伏的病毒可恢复活动。”。
4.定期妇检比宫颈癌疫苗更可靠
目前最佳的检查组合方案为TCT(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加HPV检测。宫颈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相结合,能测出绝大部分高度和低度的病变。对女性而言,少置办几瓶护肤品或几件衣服就可了解自身健康风险。
做TCT和HPV检查需在妇检时采集标本,用专用的小刷子在宫颈上刷取若干细胞,只消几分钟时间,不痛也没有创伤。检查前也不需要做什么准备,只要避开月经期就可以了。若检测HPV为阴性,可1~2年查一次宫颈细胞学。如果检测HPV为阳性,应3~6个月复查一次TCT。如果两项检查皆为阳性,“升级”为宫颈癌的风险要高很多,还需要进行阴道镜检查。
妇科医生建议,六类有高危因素的女性,尤其要注意定期妇检:一是性生活过早;二是较早生育或多次生育的女性;三是有多个性伴侣,或配偶有多个性伴侣的女性;四是男性伴侣包皮长或患生殖器疱疹等性传播疾病;五是有宫颈病变,如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等;六是有宫颈癌、子宫内膜癌、阴道癌或外阴癌等家族史。一旦出现不正常阴道出血,尤其是性生活后出血,应马上进行宫颈筛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