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睛正常的发育过程中,眼睛各“部件”的发育要相互协调、互相平衡,如果匹配良好的话,我们的眼睛就会发育成为正视眼,这就是眼睛的正视化过程。如果其中任何一个“部件”的参数发生异常,其它“部件”参数不能有效进行代偿,都会造成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的发生。
一、近视眼的致病因素
目前的研究证实: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是造成近视的重要原因。近视的发生与发展与个人体质密切相关。目前的研究资料和统计学资料表明,父母其中一方有高度近视,其后代近视遗传的外显率为50%,若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的,其后代近视遗传的外显率为80%。近距离用眼过早、过多,如:写作业姿势不端正,阅读时间过长,玩手机、电脑、游戏机,练琴、玩小玩具等等,造成了视近负荷过大,是诱发近视的主要环境因素。
二、近视病因学的结论
近视病因学的最好结论是:在孩子的眼睛发育最快、最不稳定的时期,不良用眼环境增加了近视基因的外显率和表达性,因此,也就最终导致了近视发生。近距离过度用眼是近视基因的催化剂。具有近视遗传体质的人,受不良用眼习惯的影响就会更明显。不仅发病年龄早,而且近视进展较快,发展成为高度近视的机率就会大增。
三、近视的预防和控制
预防近视要从小抓起,孩子出生以后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要过早、过多的看书、玩手机、玩电脑。3岁以后定期到正规、专业的眼科门诊或眼科医院做健康查体。得了近视以后,近视会随年龄增长不断加深。6~16岁是身体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孩子上学用眼较多的时期,是孩子近视的高危期。
平时做到少看近,多看远;多参加日间户外活动;营养均衡,少食用甜食、饮料,尽量让孩子的近视发生的晚一些,近视度数加深的慢一些,将来的度数浅一些,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四、为做到早期发现,通知要求
1、托幼机构要定期为幼儿检查视力,发现视力异常的幼儿,及时告知家长到医疗机构做进一步诊治;各中小学校要建立视力定期监测制度,定期检查视力。
2、对有视力下降趋势和轻度近视的学生进行分档管理,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关措施。
3、要探索建立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屈光筛查,早期筛查出屈光不正等异常或可疑眼病,早期发现近视的倾向或趋势,制订跟踪干预措施,尽最大努力减少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