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癌的学名叫骨肿瘤,其发病隐匿,病情凶险,不仅会导致剧痛,还常常造成病人肢体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骨癌似乎成了“截肢”的代名词。然而,骨肿瘤如今早已由不治之症变成了可治之症,而且大部分患者都可以保住肢体。
一、骨肿瘤分为哪几类?最常见的是哪几种?
骨肿瘤一般分为原发性骨肿瘤和转移性骨肿瘤。前者的比例较小,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2~3/10万人口,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5%~1%。原发性骨肿瘤有上百种之多,其中以骨肉瘤最多,约占35%,其次为软骨肉瘤(25%)和尤文肉瘤(16%)。转移性骨肿瘤的发病率是原发性的30~40倍,临床诊断的骨肿瘤里,十有八九是转移瘤。如今恶性肿瘤的发病趋势整体升高,转移性骨肿瘤也随之增多,但总体来说,它们在整个肿瘤家族里属于少见肿瘤。
骨肿瘤有良恶之分,而且良性多于恶性。良性骨肿瘤包括骨瘤、骨巨细胞瘤、骨样骨瘤、骨软骨瘤、骨囊肿等。其中,骨样骨瘤、骨软骨瘤等好发于青少年下肢骨干,生长非常缓慢,可以“不痛不痒”,有时出现压迫性疼痛,一般无需手术治疗。骨巨细胞瘤占原发性骨肿瘤的4%~5%,有潜在恶性倾向,有时需要手术治疗。
原发性骨肿瘤的发病原因还不清楚,遗传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关系不大。青少年时期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最容易受到刺激和干扰。人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旧的细胞不断死亡,新的细胞不断产生,如果在新的细胞产生过程中受到外界的刺激或者环境的干扰,就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突变、变异。转移性骨肿瘤常由肺、肝脏、前列腺、乳腺、甲状腺等处的肿瘤通过血液循环转移而来,以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最多。骨骼是除了肺和肝脏外癌细胞最“喜欢”转移的部位。
三、骨肿瘤在哪些年龄段高发?
骨肿瘤好发年龄和生长部位各有不同,比如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长骨干骺端多见(靠近膝关节、肘关节等处);软骨肉瘤好发于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群,长骨末端和骨盆多见;尤文肉瘤好发于儿童、青少年,骨盆和脊椎等部位常见。转移性骨肿瘤多发于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最主要影响的是脊柱,其次是四肢。
四、骨肿瘤有哪些典型的疾病信号?
骨关节疼痛、骨性肿块、功能障碍是骨肿瘤后期的三大主要症状,但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患者常在换衣服、洗澡时突然摸到膝关节、肩关节等处长出一个“包”,此时肿瘤已经突破骨膜了,一般都到了2期,进展迅速。原发性骨肿瘤多发生于骨骼生长旺盛的青少年,发育期往往伴有生长痛,孩子和家长都容易忽视。骨盆肿瘤也难以发现,往往是长得很大了,压迫神经导致剧烈疼痛或压迫膀胱、直肠出现大小便困难后,才来就诊。
转移性骨肿瘤常表现出病理性骨折,还会因压迫神经而导致剧烈的癌性疼痛、因脊髓压迫而导致瘫痪。此外,癌细胞转移到肢体骨骼,常以局部肿块为首发症状,转移到躯干时则以疼痛为首发症状。
五、骨肿瘤现在能治愈吗?是否需要截肢?
30年前,骨肿瘤患者基本都是要截肢的。更令人沮丧的是,即使截肢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也不足20%,八成患者还是会因为癌细胞转移到肺、肝脏等处而死亡。而骨肉瘤这类发病凶险的肿瘤,患上了基本就等于“判了死刑”,高达九成患者最终会死去。这是因为,骨肿瘤对化疗药物不太敏感,比如常用的甲氨蝶呤在血液科是按照毫克计算的,而在骨科一般都是用克来计算,剂量大了副作用风险就很大。放疗对大部分骨肿瘤也无效,只对尤文肉瘤和少数转移性骨肿瘤有一定效果。放疗对软骨和皮肤烧灼很厉害,皮肤会变硬,手术后切口老长不好,导致感染率升高。
近年来,骨肿瘤的治疗有了根本性转变,尤其是“新辅助化疗”使保肢治疗成为可能。具体做法是术前先进行一个半月的大剂量化疗,使肿瘤缩小,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再追加半年化疗。如今,骨肿瘤治疗的五年生存率能达到60%~70%。需要解释的是,五年生存率并不等于患者术后只能活5年,而是说5年不复发。总而言之,骨肿瘤的治疗生存率比肺癌和肝癌还高。
生存率提高了,患者更希望保肢。保肢首先要把肿瘤切干净。形象地说,骨肿瘤就像鸡蛋里面的蛋黄,我们要把鸡蛋切开,把蛋黄取出来,但又不能让蛋黄(残存癌细胞)有一丝一毫的残留,所以取出来时得有一层薄薄的蛋清包着它。在临床上,只取“蛋黄”叫做边缘性切除,连“蛋清”一块取出叫做广泛性切除。要想保肢,一定要尽量做到广泛性切除,才能将局部复发率控制在规定的水平。
六 、骨肿瘤如何早发现?哪些高危人群需要额外留意?
有肿瘤家族史的人出现骨关节疼痛时,要提高警惕。比如很多人都有过腰痛的经历,腰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损伤、炎症等都可能引发。但骨肿瘤的疼痛是最剧烈的,特点是疼痛夜间加重,而且越安静越痛,活动开了疼痛反而减轻。
再比如青少年膝关节痛,孩子和家长可能认为是玩得太累了、运动受伤或长个子引起的生长痛,但生长痛一般是阵发性,骨肿瘤的疼痛会持续加重,一两周都不缓解,还可能伴有低烧,此时一定要去医院拍个片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