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前瘘管,熟称“苍耳”,生后即出现单侧或双侧耳前小孔,遗传学研究提示,双侧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单侧者多为自然突变导致。可间歇性排出白色分泌物,可有异味;或小孔附近反复红肿、流脓;局部瘢痕形成等。炎症发生后经过切开排脓、换药处理,可局部愈合,但易反复发生。
无症状者可不作处理。局部瘙痒,有分泌物溢出者,宜行手术切除。有感染者行局部抗感染治疗,若感染一周控制不佳时多有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引流,且在炎症消退后及早进行瘘管切除术。手术切除务必以彻底清除瘘管组织为原则,由于瘘管组织多与耳轮软骨有粘附,需切除部分软骨以防止复发。
1、儿童多在全麻下进行。麻醉满意后可用钝针头向瘘管内注入亚甲蓝作为示踪,在瘘口处做梭形切口,顺耳轮脚方向延长,沿示踪的瘘管走行方向分离,完整切除瘘管并去除少量耳轮脚软骨;对于感染灶,炎症轻微者待其自行愈合;肉芽增生明显及感染灶局部炎症反应明显者可一并切除。
2、平时局部保持清洁,勿用力挤压。
3、先天性耳瘘有感染史则有手术指征,但何时感染,对于个体来说存在差异性,没有明确的危险因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