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facial spasm,FS)。表现为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抽搐呈阵发性、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病情进展缓慢,最终患侧面部肌肉出现萎缩,称为“麻痹性面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均欠理想。目前认为主要发病原因:颅内迂曲延长的动脉搏动性压迫面神经根部,导致神经纤维受压部位的髓鞘发生萎缩变性,神经动作电流出现短路,当兴奋叠加到一定程度便形成一次爆发性下传,引起面部抽动。美国Jennatta教授采取“显微血管减压术”,是唯一从病因学上治疗本病的理想方式,在治愈疾病的同时,完全保留了面神经功能,无后遗症。在医疗界推广开来。
手术解剖原理:通常面神经位前内侧,听神经位后外侧,前者灰色,后者为淡黄色。几乎所有动脉压迫发生在面神经出脑干5mm 之内,大多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或其分支,少数为静脉。多为单根血管压迫,少数为多根血管压迫。由于侧卧可使脑和血管的关系发生变化,因此距面神经根1~2mm 的血管均视为对神经有压迫。典型面肌痉挛者常为面神经的前下面受压,非典型者则为后或上面受压。用微型剥离子把血管与神经分开,并用涤纶棉嵌于血管和神经之间。如静脉压迫难以分离,可用双极电凝镊电凝后切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