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s, 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患儿发病时伴全身性血管炎,所以属血管炎综合征。自1967年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次报道以来,该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报道,日本、美国、加拿大、台湾和北京的流行病学研究均显示该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已经成为北美和日本儿童后天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在我国也是儿科的心血管系统常见病之一。
一、简史
自1967年日本医生川崎富作(Tomisaku Kawasaki) 首次用日文文献报道了自1961年~1967年的50例与其他小儿发热性疾病表现不同的疾病,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起初认为是一种良性疾病。直到1965年,病理医生Noboru Tanaka首次发现因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死亡的患儿心脏冠状动脉内有血栓存在,表明MCLS可能是一种引起患儿致死的严重疾病[3]。1970年Itsuzo Shigematsu等进行了日本第一次全国川崎病普查[3],发现10例<2yr的患儿在症状好转时死亡,进一步证明MCLS是一种因为心脏受累导致患儿死亡的疾病。1976年美国Hawaii大学的Maria Melish在日本外首次报道了16例MCLS患儿[4]。此后,该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报道,称为“川崎病”。另外,有人认为在川崎发现川崎病之前,实际上这个病已经存在,1977年Landing BH和 Larson EJ[5]检查一个 1870年因 “scarlatinal dropsy”死亡的7岁男孩,发现冠状动脉有3个瘤样扩张,内有血栓形成,类似KD, 那时称“结节性动脉周围炎”(Infantile periarteritis nodosa),现在认为,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可能就是川崎病。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川崎病的病因至今不清,但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支持该病的病因可能为感染因素。第一,该病临床5个主要表现发热、皮疹、手掌红肿、眼结膜充血均类似感染性疾病,有时与腺病毒感染、猩红热等感染性疾病较难鉴别,该病有明显的自限性,而且复发率很低,支持感染性疾病;第二,在多数地区有明显的冬/春发病高峰;第三、每次流行都有一个明显的起始地;第四,年龄发病高峰,既婴幼儿发病多,成人及3个月以下小儿少支持似乎一种可以通过胎盘的抗体在起作用,小儿婴儿可以从母亲得到抗体,而成人多数因为隐性感染而产生了免疫力。但是,近30多年来很多学者筛选了无数种微生物的感染证据,但至今未得到阳性结果。最初用标准的细菌、病毒等未能自患儿体液分离到相关的病原体,用患儿体液接种动物也不能复制该病。后来,用现代的分子技术试图从肺病患者或恢复期患儿探察病原体相关核酸的方法也未得到阳性结果。最近研究集中到细菌毒素作为一种超抗原诱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该病,但结果仍然争议很大,有些研究得到了阳性结果的支持,发现川崎病患儿外周血Vβ-T细胞受体水平升高,可能与超抗原发病机制有关,但另外的研究有不能重复出这些结果。有研究表明,川崎病患儿的淋巴细胞调亡与正常对照不同,提示免疫参与了该病的发病。
因为川崎病在亚裔人群发病率显著高于白种人群,进而推测该病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但 至今未发现某些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等与该病有关。有学者研究不同种族川崎病患儿分类免疫球蛋白相关抗原提示某些相关基因在日本人群中出现率较白种人高,提示在免疫球蛋白基因方面似乎亚裔人群有容易发生该病的危险性[7]。
最近有学者试图通过先找到一种诊断该病的生化标志物,通过该途径找到病因。这种想法是从E-B病毒发现的过程中受到的启发,在人类发现E-B病毒之前,先找到了诊断该病毒感染的方法,就是嗜异凝集实验,随后分离到了病毒。在川崎病患儿中如果真地能找到一种这样的生化标志物,不但有利于发现病因,更有利于疾病的早期治疗。实际上有学者已经在实验一种金属蛋白酶是否可以特异性地诊断该病,结果有待证明。[67]
三、病理改变
死亡病例病理检查发现,川崎病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全身非特异性的血管炎症,病程可以分成4个阶段48,49 : 第一阶段 (0~9 天),以小动脉周围炎为特征,此阶段可见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瓣膜炎症及房室传导系统炎症;第二阶段 (12~25 天),以中型有肌层动脉的全血管炎伴动脉瘤形成及血栓为特征,此阶段也可见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和瓣膜炎症;第三阶段 (28~31 天), 表现为冠状动脉和其它中型动脉的内皮增生,血管壁的急性炎症反应消退;第四阶段 (40 天以后),可见动脉内膜斑痕形成,部分血管狭窄。
川崎病的血管炎与机体的免疫调节系统有关,Leung等首次发现川崎病患儿循环性CD8+ 抑制/细胞毒性T 细胞减少,而循环性自发产生免疫球蛋白的激活的B 细胞增多50 。Furukawa 等51,52 发现发病急性期外周血单核细胞被激活,免疫系统中大量炎性细胞因子激活53-55 ,参与了动脉炎的发病过程。有些研究证明细胞炎性因子的激活过程有基因的调空,可能是不同人群患病率不同的原因56,5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