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里收治了一位老年患者,72岁的老太太,主诉“眼睑下垂三天”。病史记录:“头晕、失眠、心悸、出汗、乏力数年,反复住院三次,输液治疗无好转。查体未见神经系统体征”。我们先考虑诊断“重症肌无力?”,给与“新斯的明”试验治疗。之后我去看病人,病人一见我就说:“这针神了!刚扎进去还没拔出来就全好了!”我看看她已经复原的上眼睑,悄悄问主管医生:“打针时候对她说什么了?”主管医生答:“就说这是特效药,打上就好。”我明白了,这并不是药物的作用。因为针扎进去还没推完药就起效了,这种药的效能没这么快。――这是暗示的结果。再进一步问她病史,老人说,高血压病30多年了,失眠也20多年了,一年前又得了脑梗塞(腔隙性)。老人还对我说,她这人性格急躁,什么事都愿意最好,求个完美。当我们再查房时,她滔滔不绝地叙述着自己的病,不断地称赞我们给她用的“特效药”,太灵了!老太太还拉我“聊天”,袒露心扉――“自己的女儿40岁了至今未成家,怎不着急啊!求大夫帮帮我闺女吧!我女儿像我,心气高,一般人还看不上。耽误了。大夫您帮帮她,啊!”看我有耐心,老太太还接着说,“还有个大儿子,48岁,也没成家。好在正接触一位女朋友。儿子就不管了,爱咋着咋着吧!就是这闺女,您一定帮我想着点儿啊!”――一位年长的母亲倾诉着心事。这是一例心身疾病患者。长期的心理冲突转化至躯体上,产生各种不适。有些症状体征与器质性疾病混淆,容易造成误诊误治。此病例属“歪打正着”,由于试验治疗发现了她的“心病”。于是我们施以心理疏导加药物治疗,获得很好的疗效。老太太很快高高兴兴出院了。
自己的从医经历中遇到不少类似的案例。如:一位男性患者因口角麻木伴疼痛,至神经科就诊。起初考虑他“三叉神经痛”,便问:“是抽着疼啊?或是刀割一样地疼?”第二次他来就诊就描述“抽着疼”;经过CT及核磁共振检查,没有发现异常。后来他转到别家医院就诊,人家问:“头疼不疼?”他就说:“头疼。”那人家就给他作了PET检查。检查完没发现什么。又回到我院。我接的诊,问:“您哪儿不舒服?”他答:“我三叉神经疼,是第三支疼。”――“第三支“是专业术语。“您怎么知道是第三支疼?”他说:“我都到医院看了好几回了,我听医生说的。”“噢,那您说说第三支的范围在哪儿?”“就在嘴角周围吧?”“左边,还是右边?”他含糊地:“……都有。”我已听明,显然他不是三叉神经疼。就再问他:“除了嘴角疼外,还有什么不舒服?睡眠、食欲、大小便正常吗?”“嗨,什么都不好!每天睡眠四、五个小时,不想吃东西,肚子胀、泻肚,肩膀、背,全疼!”“做什么工作?平时紧张吗?”“自己做会计事务所,太紧张了!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压力太大!”这是一例典型的医源性暗示。属于心身疾病范畴。――医生的问诊,被作为对症状的注释。容易引起误诊误治。所以,问诊时要注意观察。
还有,发作癔症、抽搐情况的――患者犯抽搐来医院,如果第一次问他:抽搐时有没有吐白沫啊?有没有呼吸困难啊?有没有尿裤子啊?其实第一次没有。第二次他抽搐时就吐白沫、呼吸急促、尿裤子了。这也是医源性暗示。出现癔症的也有类似例子。
暗示性的实质就是无条件地接受别人的意志、思想、观点等,通俗讲就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早在18世纪,人类就对暗示性(接受暗示的能力)有了文字记录治疗,认为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而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对人的心理、行为、认知有着极广泛、极重要的影响,同时又受诸多因素所左右。
暗示,对人体的脏器、感觉等有影响。不论是自我暗示还是他人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都会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如:暗示使人产生寒冷感觉时,吸进氧气后呼出的二氧化碳量会增加30%;还有一种,发生在暗示性较强的个体身上的“假性烫伤”:当用木棒轻轻接触被试皮肤时,暗示在用烧红的烙铁;过一段时间,就会看到木棒接触的皮肤发红、或出现肿泡。
我国传统医学实践中早已发挥“暗示治疗”的作用。有这样一例病案:一个生疮的病人就医,医生认为这个疮位置不好,不易治疗,有致命危险。因而想把这个疮迁移到一个不关紧要的位置上。他就天天对病人说:如果这个疮长在大腿上就危险了!要他防备,不要腿上再生疮。病人就天天注意自己的腿,果然不久腿上真就生了一个小红点,渐渐成疮。病人万分焦急。可同时,原来长在致命地方的疮,却渐渐好转,逐渐愈合。最后医生为他腿上的疮做了治疗,并告诉他,希望病者腿上长疮来是为了救他的命。病人感恩不已。
临床中适当采用心理暗示疗法。即医生通过积极的暗示来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常常结合运用催眠疗法。积极的暗示能够使个体的心理、行为及生理机能得到改善,增强对疾病痊愈和康复的信心,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常用的暗示有语言暗示、药物暗示、手术暗示等。不论采用何种暗示疗法,其治疗效果与患者对暗示的易感性(接受程度)有密切关系。
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证明,暗示对疼痛有明显的影响。在足够的暗示作用下,配合使用安慰剂能使术后伤口疼痛显著减轻。暗示疗法对哮喘等心身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
暗示需要方法。比如医生以乐观的情绪、认真的态度、肯定的语气对病人说:这个药是专治你这种病的。对病人是最有效的暗示。暗示的内容应当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和语言,细致地进行。医生讲述保健事项时,要鼓励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多介绍一些最佳治疗效果的病例;切记避免不良暗示,如唉声叹气、语气上的支支吾吾、治疗上的为难表现等。这种不良暗示会给病人增加思想负担。
暗示治疗方法:
自我暗示。通过想象等意念活动,来塑造某种意识形象,或进入某种情境,由心理影响其生理,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与向上的精神,发挥人的生命潜能的一种有效的医疗技术。如暗示自身进入火中可调动自身潜能使之发热,以治寒症;暗示自身进入水里,可使身体发凉,以治热症,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暗示,是保持身心健康最经济的方法。自我暗示本身就是对意志的锻炼。还可以向亲朋好友倾诉自己的烦恼,宣泄,以达到心理的平衡,消除心理不安,增加心理承受能力。这样,用药会更有效,吃饭会更香,睡眠会更好,运动起来会更有力。
他人暗示。主要由医生进行心理诱导,或借助于周围情景给与病人某种暗示,对病人产生积极作用。他人的言谈举止、态度表情等都会对病人起到一定暗示作用,影响其身心健康。
言语暗示。医生的思想可以通过语言手段暗示,从而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改变病人的心理状况。医生对患者的解释说明,以及对治疗和自我保健的劝告、叮嘱,使其感到症状会好转或正在好转。
情景暗示。通过特定的情景环境,使患者置身其中而触景生情,受到暗示。清新优美的环境,赏心悦目的情景,都能给患者暗示,利于改善病情。
药物暗示。一种是通过药物对身体的作用事实暗示患者,达到治疗目的。如医生告诉患者服药后,尿液发生改变,疾病就会好转。患者就会积极配合。另一种是“假药暗示”,也称“安慰剂”治疗。即使用没有药效或与治病无关的微量药物来治疗某些精神疾病。
手术暗示。医生通过象征性的手术操作,对患者产生“病灶被切除”的暗示作用。使其心理、生理、行为发生变化,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暗示常用于怀疑体内有异物的心病患者。
假借暗示。对某些顽固性疑病症患者,正面开导往往效果甚微,顺其意佯用药物或其它方法治疗患者自认为存在的病灶,解除其心病。
注意:不少有心理障碍的人暗示易感性偏低,如神经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偏执性人格障碍者。他们(她们)往往不相信检查、不相信诊断、不相信医生、不相信药物,依从性很差。使治疗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暗示性低的人伴有不良的性格特点:敌意、固执、盲目自信、自以为是、百般挑剔、爱争执,不随和,情商偏低,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差。暗示性偏低的人会处处用“批判的眼光”挑剔别人,拒绝别人的思想、认识,别人说什麽都认为不对,凡是不理解的都怀疑,拒绝接受,给以排斥。暗示性低的人不利于学习新的东西,因为每个人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完全、彻底地认识所遇到的事物,不能不认识就拒绝。所以,暗示性较高的人接受的东西就要快一些、多一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