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gh综合征(Leigh syndrome,LS),又称为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是一种遗传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病。1951英国神经病理学家Denis Leigh首先描述1例7个月发病的婴儿,主要表现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四肢强直,耳聋。患者发病3天后死亡,尸检发现对称性丘脑,中脑,脑桥,延髓和脊髓后索损伤。1996年Rahman等提出LS的诊断标准: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运动和智力发育迟滞;基底节和/或脑干受累的症状与体征;血和或脑脊液乳酸水平升高;以及下述情况的一种或几种:leigh综合征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尸检发现典型的神经病理表现,家族中有类似表现的确诊患者。1989年Miranda et al首次提出LS为遗传性疾病。1992年Tatuch
et al发现mtDNA 8993T>G点突变是母系遗传LS的致病突变。此后导致LS的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突变陆续见诸报道。
LS多于婴儿或儿童期起病,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中枢神经和/或周围神经系统,肌肉,以及内分泌,胃肠道,心脏等其他系统。患儿多于2岁之前死亡,成人起病者非常少见,容易误诊。
典型的LS一般婴儿或儿童起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精神智能和运动能力倒退,四肢无力,共济失调,惊厥,喂养困难,呕吐,视力、听力减退,眼球运动障碍及其它颅神经损害。患儿常出现阵发性中枢性呼吸功能障碍,甚至呼吸衰竭,部分患者同时有周围神经和脊髓受损。起病后进展迅速,多于2岁内死亡。成人起病者非常少见,可隐匿起病,或因发热、疲劳、饥饿等刺激诱发而急性发病,逐渐出现痉挛性截瘫、共济失调、运动不耐受、心肌损害、眼震、斜视、视力下降及帕金森样症状等,早期诊断比较困难。
典型的LS影像学表现主要为豆状核,尾状核,丘脑,脑干(包括导水管周围灰质,背盖部,黑质,红核),小脑齿状核对称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其中壳核后部,丘脑背内侧核和脑干导水管周围灰质是相对典型的受累部位。
少数患者可仅见脑萎缩和/或脑白质病变,类似脑白质营养不良样改变,尤其以半卵圆中心的后部和胼胝体受累多见,由后向前发展,与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类似。
典型的LS病理上多为对称性坏死性病灶,常见于豆状核,尾状核,丘脑,脑干,小脑齿状核,脊髓后索和锥体束。视神经,神经根,周围神经,脑白质也可受累。显微镜下可见血管增生,不伴出血,神经元细胞体和细胞核肿胀,染色质溶解,胶质增生。中脑动眼神经核明显受累,而乳头体保留。延髓病变常局限于下橄榄核,脊髓病变常位于后索,常见于颈段脊髓,下位脊髓一般不受累。
LS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血和脑脊液检查,尤其是生化代谢方面的筛查,影像学表现,以及神经病理改变。1996年Rahman等提出的LS诊断标准正是基于以上四方面,尤其是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表现为早期临床可能诊断提供了重要线索。但近年来关于LS的发病机制和遗传学基础方面的报道逐年增多,相关代谢环节的酶学测定和相应的基因检查为早期临床确诊提供了方便。
鉴别诊断主要需要排查缺血缺氧脑病,一氧化碳及其他毒物中毒,肝豆状核变性,Wernicke 脑病,脑桥外髓鞘溶解等。对于怀疑LS的患者在常规生化检查的基础上,还应注意血乳酸、血气分析、肌酶谱等检测,对于临床诊断很可能为LS的患者可以进一步测定线粒体电子呼吸链复合物酶活性和与LS相关的基因检测。
对于确诊的患者及早予以营养支持以及包括多种维生素,左旋肉碱,辅酶Q10,一水肌酸 等在内的鸡尾酒疗法,尤其当患者高热时,由于能量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大,更应该积极补充热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