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成形的治疗机制是通过向颈、胸、腰椎椎体的病损部位注入凝固性材料,如骨水泥等,达到缓减疼痛,增强椎体稳定性的目的。
1、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早期治疗中的作用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容易发生的一种疾病,据统计约54%的绝经期女性骨密度异常,50 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的危险性约32%,这是导致老年人死亡不可低估的原因[1]。近年来,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被广泛地用于临床。PVP 止痛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起作用:骨水泥注入椎体后从内部将骨折固定,防止了受力时骨折断端的运动;硬化的骨水泥增加了椎体的强度和硬度,使椎体的支撑能力增强;骨水泥聚合时产生的热能破坏了痛觉神经末梢,使痛感变得迟钝。大多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可以导致持续数月的功能障碍性疼痛,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和运动能力,而长期卧床会使高龄患者发生更大并发症的危险。因此,早期应用PVP 治疗骨质疏松所致的压缩性骨折可以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消除或减轻局部疼痛症状,缩短治疗时间,使患者早期活动,可以避免手术创伤或卧床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2、椎体成形术对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治疗意义
应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在临床上已很普遍,但术后内固定的失败和矫正度的丢失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爆裂型骨折时,由于突然暴力的加载速度快,椎间盘刚度增大,导致终板骨折,髓核和破碎的终板挤入椎体内,椎体内骨小梁支架结构被挤压破坏;椎体经后路手术撑开复位后,虽然X线片上显示椎体高度恢复,但髓核和破碎的终板以及被挤压破坏的骨小梁并未完全复位,造成椎体内空隙。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等凝固性材料的椎体成形术能够即刻增加椎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