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期乳腺癌中,骨转移发生率为65-75%,而首发症状为骨转移者占27-50%。骨痛、骨损伤、骨相关事件及生活质量降低是乳腺癌骨转移常见的并发症。骨相关事件包括:骨痛加剧或出现新的骨痛、病理性骨折、椎体压缩或变形、脊髓压迫、骨放疗(因骨痛或防治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压迫)、骨转移病灶进展(出现新发、多发骨转移、原有骨转移灶扩大)及高钙血症。
骨放射性核素扫描(ECT)可以作为骨转移的初筛诊断方法,确诊需要X线拍片、CT扫描或磁共振扫描(MRI)。当然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也可以作为诊断使用。只是价格相对较贵。
骨转移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多发性溶骨性病变。特点为:伴有疼痛的骨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骨转移本身一般不直接对生命构成威胁。有效的治疗手段较多,不合并内脏转移的患者生存期相对较长。
骨转移的治疗目标:1、缓解疼痛、恢复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2、预防和治疗骨相关事件。3、控制肿瘤进展和延长生存期。
乳腺癌骨转移,作为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应该被看为是全身性疾病,治疗手段包括:1、化疗、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2、双磷酸盐治疗。3、手术治疗。4、放射治疗。5、镇痛和其他支持治疗。治疗应该个体化进行。
治疗原则应该是全身治疗为主,其中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作为基本药物治疗,同时可以进行双磷酸盐治疗来预防和治疗骨相关事件。合理的局部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骨转移症状,其中手术是治疗单发骨转移病灶的积极手段,放射治疗是有效的局部控制治疗手段。治疗时还要同时考虑到患者肿瘤组织内激素受体状态(ER/PR)、Her-2情况、年龄、月经状态和疾病进展是否缓慢等。原则上疾病进展缓慢的激素反应性者应首选内分泌治疗,疾病进展迅速者首选化疗,而Her-2过表达者可以同时考虑单独或联合使用靶向治疗药物赫赛汀。
双磷酸盐是焦磷酸盐分子的稳定类似物。破骨细胞聚集于矿化骨基质后,通过酶水解作用导致骨重吸收,而双磷酸盐可以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重吸收作用。双磷酸盐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成熟、抑制成熟破骨细胞的功能、抑制破骨细胞在骨质吸收部位的聚集、抑制肿瘤细胞扩散、侵润和黏附于骨基质。
在乳腺癌骨转移中使用双磷酸盐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骨相关事件的发生率,同时可以治疗骨痛和高钙血症。
目前主要药物有二代的帕米磷酸二纳和阿仑磷酸纳。以及三代的唑来磷酸和伊班磷酸。
帕米磷酸二纳静脉滴注,每次60-90mg,输注时间不少于3小时,每3-4周用药一次。
唑来磷酸静脉滴注,每次4mg,输注时间大于15分钟,每3-4周用药一次。
伊班磷酸静脉滴注,每次6mg,输注时间大于15分钟,每3-4周用药一次。
用药时间至少6个月。停药指征包括:1、使用中监测到不良反应,且明确与双磷酸盐相关;2、治疗过程中出现肿瘤进展恶化、出现其他脏器转移危及生命;3、临床医生认为可以停止使用。4、但经其他治疗后骨痛缓解不是停药指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