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门诊中,前几年发现一个问题。一些外国患者,无论是来自欧美,还是亚非拉,他们初次使用助听器的效果大多比较好。很少出现比较嘈杂、难以忍受等不适现象,一般调节一两次均能长期应用助听器。而且随访时发现,助听器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帮助比较大。一开始,我曾经有这样的想法,助听器的研发大多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也许助听器的言语编码策略更适合于讲英语的患者。
但是,随着国外患者的增加,我发现有以下特点:
1、他们大多是驻华的高级管理人员,年龄大多小于60岁;
2、知识结构高,很容易接受医师选配助听器的建议;
3、工作性质重要,听力不好对其产生很大影响;
4、只要医师告知听力损失不可治愈性,一般不再寻求治疗方案;
5、即便是短期来华者,也已经对听力损失和处理方案有所了解。
由此,我们提出了老年性聋和中青年听力损失也要早期干预的方案。即你的听力损失只要是药物和手术不能治愈,如果使用助听器有所帮助,应该尽快选配助听器。不然时间长了,听觉功能退化,助听器可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且越晚选配,适应期就会越长。
最近,我们课题组在与美国和加拿大同行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普通话与英语的长时会话语谱 (LTASS) 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编码策略不会对使用助听器理解言语产生很大的语种间差异。当然这需要进一步的科学验证。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药物/手术/助听器/耳蜗植入等)、早康复”应该适用于所有听力有问题的朋友,而不仅仅针对儿童。
2009春节后:近期一位外宾就医,由于诊断为可以手术治疗的耳疾,所以建议首选手术治疗,然后才考虑助听器选配。因此,诊断正确是第一位的。
2009年底:有一位友好国家高层人士就医,请我的助理给他解释使用助听器和耳鸣问题。看来学习英语还是很重要的,不然其他患者要等着我给他一点一点解释。他也是听到我们的建议后,与其本国的医师商议后,立即选配了助听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