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0年,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会(EAACI)根据当时变态反应领域名词使用不统一的情况,专门成立了一个有关变态反应名词标准化的工作小组,经过10年的准备和工作,在2001年发布了EAACI有关allergy 名词修订的立场文告(nomenclature position statement,NPS)。NPS在复习了有关变态反应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相关名词进行了定义,这其中包括hypersensitivity、atopy、allergy和allergen以及一些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命名。经过数年的应用,NPS已得到广泛认同,有10种以上语言的文献和EAACI网站上的24种语言均使用NPS的命名,对此WAO对EAACI的NPS给予充分肯定,并于2004年发布了官方文件――变态反应修订名词的全球应用(Revised nomenclature for allergy for global use: report of the nomenclature review Committee of the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该文件指出,名词修订应该基于触发反应的机制。因为十分相似的炎性反应和临床表现可由不同的机制触发,因此正确的命名对于研究人员、临床医师和患者了解疾病的机制和本质十分重要,否则可能会导致作出不恰当的结论,提出不适当的预防建议,获得较差的治疗效果。 这两个文件对过敏和变态反应定义如下:过敏(hypersensitivity)是正常人可耐受一定剂量的某种明确的刺激而在该个体却可触发出客观上可重复的症状和体征。由于刺激的性质不同(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或某种污染物),产生过敏的机制也截然不同,大体可分为免疫学机制和非免疫学机制。变态反应(allergy)是一种由特异性免疫学机制触发的过敏反应。可由抗体或细胞介导。一般情况下介导变态反应的抗体为IgE,常称IgE介导的变态反应,而诱导免疫细胞产生特异性IgE的物质称为变应原(allergen),变应原主要为蛋白质类。近年研究结果提示,也可能存在非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此外,特应性(atopy)一般是指个体或家族有产生对常见变应原特异的IgE的倾向,反映出一定的遗传特质。但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不一定是特应性个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现行的有关免疫学教科书中,将hypersensitivity译为超敏反应,而将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称为速发型超敏反应,由此引起的疾病称为变态反应性疾病。
由上我们看出,过敏是指包括变态反应在内的预料之外发生的各种异常反应,但不完全等同于变态反应。过敏应看作是一个涵盖型名词,既有变态反应性的,也有非变态反应性的。
科学名词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译词应使读者最易理解和接受,据此将allergic rhinitis译成过敏性鼻炎应该没错,它能反映出鼻炎的表象,意指个体对某些正常人可耐受的刺激产生过度反应。但科学名词翻译的另一原则是应保留名词的科学内涵。过敏性鼻炎一词虽也包含着一定的科学内涵,但其涵盖的机制复杂,大部分至今不清。而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性炎症的发病机制的大框架已基本清楚,因此变态反应性鼻炎这一命名能较正确的反映该病的本质。
最后不得不提到我国临床变态反应学的先驱和开拓者、耳鼻咽喉科学家张庆松教授,1953年张教授在本刊创刊号上首先发表的变态反应性鼻炎和鼻窦炎一文中第一次将allergic rhinitis译为变态反应性鼻炎,自此以后国内出版的各种教科书和专著皆使用该名词至今。尽管那时对变态反应机制的了解远不如今天,但张庆松教授依据他对allergic rhinitis的深刻认知,将其译为变态反应性鼻炎,如今看来甚为恰当,使我们对张教授的钦佩之感油然而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