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经成为危害我国糖尿病人群视觉健康的重要问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情况如何?应该如何治疗预防?在2015CDS年会期间,《医学界》记者对知名的眼底病专家、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的张新媛教授进行了专访。
《医学界》:张教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医学界》的采访。作为糖尿病和眼科领域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专家,能否介绍一下目前国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情况?
张新媛教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所导致的最严重的眼病并发症。是由糖代谢异常导致视网膜微血管及神经元损伤所引起的一系列典型病变,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盲性眼底疾病。它主要以视力下降,眼底出血,渗出,黄斑水肿,增殖性病变等为临床特征。国际35个知名流行病学研究(22896例糖尿病者)的一项荟萃分析表明,全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为34.6%,我国的患病率约在27-43%。在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四高一低”的特点,即高患病率、高致盲率、高流行趋势、高社会经济负担、低认知率。因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我国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人民视觉健康的严重的社会公共问题。
《医学界》:您经常参加国际眼科专业学术交流,请问您目前国内外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方面有无显著差异?
张新媛教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交换方式的不断增加,国内和国际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知识更新基本是同步的。目前,我国也有自己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指南,美国、欧盟和英国的相关指南也在临床的工作中作为指导的参照和补充,国内专家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之中。
《医学界》:请问您作为一名研究型学者,最近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有什么研究或看法?
张新媛教授:国际大规模的人群横断面研究给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循证证据。比如DCCT研究,UKPDS研究,ACCORD、FILED 研究,ETDRS研究等等。另外国际著名的设计良好的RCT研究如美国著名的DRCR. Net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网络也给我们眼科医师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治疗策略方面的建议。因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的基础研究主要围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理进行。另外我们提出使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提升目前的治疗空间,最大限度挽救患者视力。
《医学界》:您经常参与内分泌领域的学术交流,您认为内分泌专家与眼科专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上的观念有何不同?
张新媛教授:目前双方的的治疗理念是一致的,都认识到应该携手共同对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一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国家提出大病防治前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需要内分泌专家的更多参与。糖尿病的防治体系提倡三级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也应该更加往前一步,双方专家应联手合作,做到无并发症的时控制危险因素,尽量防止发生并发症。
《医学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该如何预防?如何进行及早治疗?
张新媛教授:根据我国、美国、欧盟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指南,在患者确诊为糖尿病特别是II型糖尿病时就应对患者进行宣教,使其意识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可能性。因此首先需要从国家和公共卫生层面上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在目前盛大召开的CDS年会上,我本人非常受益于各大糖尿病专家的讲演,这些内分泌专业专家也在呼吁加强糖尿病并发症方面的患者教育。因此,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宣教工作及健康管理是我们共同努力携手进行的重要工作。另外,我本人也从事生物学标记物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们希望在糖尿病发病甚至在高危人群中能够找到一些生物学标记物,发现具有预警作用的细胞因子进行干预,从而对患者进行更早更精准的治疗,这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预防也是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医学界》:关于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治疗,羟苯磺酸钙(如可元)是具有适应症的药物,您可否介绍一下药物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张新媛教授:羟苯磺酸钙类药物(如你刚提到的可元),早在1997年就载入欧洲药典,98年载入英国药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其治疗的适应症之一。在一项关于羟苯磺酸钙疗效的研究中, 我们对Pubmed, SpringLink 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的检索系统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检索, 在128篇随机对照研究(RCT)中,在严格的入排标准下,筛选出设计严谨的8篇RCT, 经过荟萃(meta)分析表明羟苯磺酸钙可从全身(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胆固醇)局部(保护血视网膜屏障,改善视网膜微血管瘤,减少视网膜出血及渗出)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治疗,特别是针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药物,在临床工作中确实觉得有待更多循证证据的支持。
张新媛教授在2015CDS年会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与治――内分泌医生?眼科医生?》的精彩报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