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中医(事业)的向前发展、向前振兴,(是历史的必然)。你们是中医队伍的精兵强将,我总觉得在座的同道们,(有许多东西值得我学习。故)今天不是讲课,是沟通我们的学术思想。在座的同道们不要辜负我们党和我们国家发展中医、振兴中医的(希望,)给我们的重大责任,要担负起来。所以我们这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我们发展中医、振兴中医事业(的人才计划),这个措施很得力。所以刚才李振吉副局长讲话,我觉得句句是箴言,句句是政策,句句是方法,所以我总觉得你们的责任是很大的。中医能不能前进,能不能进一步发展,能不能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这是)关键问题,我们这帮老中医,都80岁左右了,是对你们的一个希望,希望你们担负起来振兴中医、发展中医(的)重大责任。因为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不多谈,下边我就谈谈你们为什么老谈要继承,继承到底有没有必要性(等问题)。
我的看法(是)只有深入地、系统地继承,在继承当中,才能发现创新点,才能使我们中医学术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我总觉得继承关键问题是文献的问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给同道们下通知已经明确起来了。所以,早在古人就清楚地认识到了文献的重要性,所以《素问》给我们指出方向来了。《素问》是春秋战国的文献。“善言史者,必汇于中;善言今者,必知其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要我们深入、系统继承中医学术,要知道发展的开始是什么状态,和我们现在的今天的时代又如何融合。关键问题是这个。
所以《素问》说“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这是一段文字。“善言古者,必验于今”,这是《腹痛论》里面的。“善言古”是什么意思,就是要深入继承,系统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话都这么说,(实际)真是这样吗?糟粕里头不见得就没有精华,我举个例子来讲。“善言古者”,我们在座的同道们(在)《素问》里谈到了“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大家都知道,但是到临床上是不会用的。很简单一个例子,你比如说,有部分医经(内容)对我们还是有价值的,中医学术不是封闭的,“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你比如说,举个例子来讲,中医叫鼓胀,现代(医学)把它叫做肝硬化。这是一个吧。
第二个我们从临床上来看,水肿病人,反过来讲,中医叫“肾风”,西医管它叫“肾炎”。它的症状(有):腹胀、胸闷气短,全身高度浮肿,尿少,颜面苍白,口唇淡红,舌质往往有齿痕,唿吸气粗,声音先长后短,与如入室中言差不多,脉是沉缓的。从化验来看,他的血浆蛋白都低了。西医的办法就是补充蛋白,补充几天他又复发了。中医到底怎么整呢?治疗原则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那就要用鲤鱼汤。有的人把鲤鱼汤说成是《千金方》的,这是不对的。鲤鱼汤,第一个方子是葛洪《肘后方》。治这样的病人,肝硬化腹水也好,或者肾炎也好,高度腹水的情况,鲤鱼汤是好使的。用鲤鱼一条要去掉头,去掉尾,去掉鳞,去掉内脏,然后加入胡椒,就是白古月,放3克,茶叶5克,红茶最好,铁观音这一类,用紫皮蒜一头,去掉皮,然后放什么药呢?如果是肝硬化的高度腹水,加上醋柴胡,放10克。泽泻,20克。为什么?用柴胡主要是升,用泽泻主要是降,这叫一升一降,水肿没有不消的。大家回去看看《古今医统》,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很有价值。
第二个药要加点广砂仁,15克。用白商陆,有人对白商陆不敢用,古人用得很好,用10克,应该先小量,后大量,用到10克就不少了。再一个我们要用大腹皮,为什么?治水必治气,不治气非其治也。然后再加上赤小豆,就是煮饭的豆子,不是相思子,决不是那个。用了以后,一天一付。一般来讲,肝硬化腹水一周到二周就可以消失了,但是它是没有反弹的。
所以我总觉得,中医的理论是真的,不是假的。它是很科学的。这就叫“善言古者,必合于今”。什么意思呢?系统继承古代的理论,结合现代的东西,吸收现代的东西,使我们进一步来认识这问题,就是“必有合于今”的问题。所以中医要深入地继承。我还想再举个例子说一说,你们在中医学院也好,中医药大学也好,念书期间,《中医基础》跟你们提出来了“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什么是道?一切事物发展规律,这就是道。真的这样吗?我觉得同道们,从《素问》到《灵枢》中医“道”的内涵,真正的内涵是什么?中医讲“道”,用了250多处,除了你们学的而外,关键问题中医讲道,五脏相通,五脏之道,这是一个。还有精道,还有水道。精是精气神的精,“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除了这个而外,还有唿吸的息道,还有气道,还有血道,还有津液之道,营卫之道,还有液道,还有上液道,下液道,还有脉道,同道们,中医把道扔掉了,现代医学(把它)捡起来了,我们不可惜吗?本来中医很明白的,西医讲钙通道,离子通道,这不都是用了吗?我们中医两千多年的道扔了吧,丢了吧,是不是这样。我和西医同道在一起,我说你们讲钙通道,离子通道,解剖图,底下形态是什么样,他说不知道。我说你功能是什么,他说开关。
中医讲道,它是从体来看,是刚柔相济的之体,它有开合作用,有升降作用,有出入作用。比如举个例子来讲,叶天士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在座同道们都是这么学的吧,怎么犯的肺,通过什么道路?它不是通过气道吗?通过息道吗?侵犯于肺的,这不是很清楚的东西,我们都扔掉了吗,不觉得可惜吗?“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就是从息道,从唿吸之道侵犯于肺。
比如说去年的SARS,一开始到底怎么看。我一开始就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属卫,心属营。所以来看,它主要是从唿吸道侵犯到肺的,所以大家发表了文章。吴又可发明了疫疠之气从口鼻而入,这是一大发明。
同道们,真是吴又可发明的吗?回去看看《素问》的《遗篇"刺法论》,开头就讲了,有水疠、金疠、土疠。疠是什么?疠是恶的意思。然后它才谈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也”,所以吴又可提出疫疠之气,是从《刺法论》而来的,他是继承来的,有发挥,有创新,然后又说“从口鼻而入”,这也不是吴又可说的。《刺法论》讲的,它有个“天牝”,气往来,天就是指的鼻子,牝就是指的口腔,大家看看马元台《灵枢发微》你就明白了。因此疫疠之气从口鼻而入,这是吴又可继承《刺法论》的,然后说邪气潜伏在膜原,但是《素问》里面两段提出膜原,一段《举痛论》有膜原,一段是《疟论》,但是吴又可把《举痛论》里的膜原抛掉了,为什么单取《疟论》膜原?因为疟疾是传染病,因为吴又可本身谈的是传染病,所以他取了《疟论》的膜原。那么,吴又可发展什么了呢?就说疫疠之气进行发展了,口鼻而入也进行发展了,膜原他也认识到了,但是他阐述不清楚。
张景岳在《类经》18卷“痿论篇”,他讲人体内外都有膜原,成片的。膜原的功能,主要是屏障气血的,就是说邪气侵犯进去以后,药物很难达到,它有屏障之气。所以吴又可很巧妙的发展了达原饮,达原饮关键问题是榔片、草果仁,主要是通达气机的,引药入内的。这样来看,吴又可他的东西是有根源的、有继承的、有发展的,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表里九传。达原饮到现在真没有用了吗?我说是有用。举个例子来讲,你说这个患者患了感冒,用了西药,也用了青霉素,越打越不行,最后患者有腹胀,有口渴,有恶心,有寒热往来。那么一看舌质是红的,苔是厚腻的,是粗糙的,脉是弦滑的,但是往往是在午后发烧,不退,有的时候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烧)还不退,那么我们就用达原引原方。同道们,今后你们回去看看,(临床用一用,)我觉得效果很好,我是喜欢用这个方。
就说要正确继承,要有创新,吴又可《温疫论》是继承创了新。你们又谈到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看发表文章天天有,看的无数。我想问同道们,“正气存内”,你往哪个地方存?怎么存呢?回答得了吗?我说你回答不上,但是《刺法论》给你指得明明白白的,那是用气功来的,先发于肝,然后存于心,心存于脾,脾存于肺,然后存于肾脏,这是从气功来的。我总觉得这个问题我就想说到这里了,因为今天的时间也不够。关于继承的问题,同道们,我的意见(是)要深入地、系统地学习《素问》、《灵枢经》。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医的科学(性)。因此,邓老讲了中医理论是超前的,如何超前呢,超前的问题用现代的科学手段拿不出来,你没那个手段。
举个例子来讲,我们天天讲气化,气化的内涵是什么呢?它如何而行的?怎么走行的?我觉得同道们回去查查《灵枢经"卫气篇》,人身上有四个街,头有气街,胸有气街,腹有气街,四肢还有气街。气街的功能是什么呢?《灵枢经》回答了,是气的通路,气化的通路。气化功能有三个,同道们回去看看《脉理汇参》序言,这个人(作者)是宋朝的。气功,气化有三个功能,第一个功能,它有代谢功能,原话,这不是我说的,也不是翻译的,原话。代谢功能是什么呢?《五脏别论》大家会念“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都会念吧,这就是代谢功能。第二个功能,它有消息功能,翻(译)过来讲就是信息,信息功能。第三个功能,它有盈虚功能,就是虚实的功能,反映机体内外的虚和实,通过气化来的。我的体会,你反映这个功能,阴阳偏盛偏衰的功能,它也要传达信息,寒热不也是一样吗?这个信息是什么?信息是证,言字旁这个证,现在不研究辨证论治吗?证没明白,你怎么研究辨证论治啊?因此证是个大的信息群,这个信息群首先要把人体放到自然界去观察。所以《内经》“人与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你想脱离这个自然界是不可能的,自然界和人体是一个大的信息,大的代谢。我们讲辨证论治,把时间扔掉了,季节扔掉了,去看病,你真辨证了吗?包括我在内也不全。为什么去年SARS一到立夏它就没了?因为季节不适合你这个瘟疫流行,它变化了。所以,古人说,《内经》讲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什么意思?“中晓人事”是啥?人体的生理、病理改变和自然界要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大信息群。那么第二个信息群呢,是五脏之气,五行之气,同道们好像说这五行之气,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好像就完了,完了没有?没有,大家回去查查《灵枢经"五乱篇》,它讲,“五行有序,四时有节”,什么意思?五行是排序的,颠倒一个都不行,它讲气不讲质,它讲的气化的问题,不讲质。有了序,五行是数学的模式。举个例子来讲,“天三生木”,“地二生火”,“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是数学的模式,所以,你说现代,在我们,不是中医界的,外行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这人是搞数学的,我建议大家看看这部书DD《内经生态观》,他写的书叫《内经生态观》,他是搞数学的。我们自己没搞啊,人家搞了。因此,有了序有了数,给它编起来,编码了。另外,《周易三极图贯》,它说五行相生相克是消息,是个信息,传达信息的。所以,相生相克本身有调整,也有控制,四者缺一不可。因此把五行扔掉了是不对的,大家回去看看《五行大义》你就明白了。
我觉得为什么去年的SARS它除了侵犯肺,直接侵犯到脾胃,侵犯到胃,然后波及到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我是体会了,我体会很深,中医疗效是可靠的。谈这个问题,我总觉得这是一个信息群的证的一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能知色脉,是万举万当啊,我们辨证,症状,舌质、舌苔、脉象,这是我们教材上的东西。颜面色泽,瞳神,望目,望耳轮,望毛发,颜面色泽到底望没望?没望。我建议大家回去看看《望色启微》,这本书是我们中国中医研究院马继兴老从外国拿回来的,我建议大家看看。
《望诊遵经》你也没看吧?所以颜面色泽都仍掉了,你怎么能辨证?能辨证什么?同道们,我们人的颜面是一个色吗?我说每个人的颜面都是五色,五脏精华之血,六腑轻扬之气皆上注于面。你回去看看。举个例子来讲,很简单,印堂这个地方一红,这个人就有心烦。不信你回去试试看。颜面一青,一黄,一微红,这个人肯定在生气,为啥?青是木之色,因此我们在临床上辨证没有色。有色吗?没有色。我(辨证)是离不开(色)的。这个人颜面一青,里头一红,发淡红色,你回去看看,大部分是肝胆。我总觉得这些问题,辨证一个色没了。能知标本者,是万举万当啊。这是《素问》里面。
辨证不是有标有本吗?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也有先治其内,后调其外的,这是《素问"至真要大论》上的。没有标吧?也没有本吧?对不对?还告诉我们“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唿吸你看了吗?你没看。声音你看了吗?你也没看。你这个辨证全面吗?丢了吗?丢没丢?我说你丢了,不会用。课堂讲的头头是道,到临床就不会用。为什么我们现代中医(是)这个状态?西化了,跟着西医走了。不对吗?因为你看化验,你看CT,看多普勒,看B超,看核磁,有没有必要呢?我说有必要。我不反对,我也希望你看。
中医讲的是气和血。同道们,气的变化是什么呀?看了吗,丢没丢?我说你丢了,思路不对。你必须跟上思路,什么思路啊?中医的思路,中医的思路是什么,是整体观。什么是整体观?古代,《周易与科技》这本书,整体观就是系统观,不够系统,你光看血不看气,对吗?不辨证。所以中医有的同道们写证型对吗?
《经籍纂诂》,这本书叫《经籍纂诂》,“型者,铸器之法”,“铸器之法”,什么意思呢?我想要造这杯子是圆的,我得先有模子,有这个模具,先做圆的。把这杯子做成了,你不动它,永远是圆的,静止的。所以中医讲辨证分型,文字的不同,辨证本身就分了,你还分什么型啊。静态观问题。中医是什么呢?管你叫作证候。
所以《素问"五运行大论》“候之所使,道之所生,不可不知也”,告诉你候是啥,让你动态观察问题。所以中医讲五运六气里有七十二候,随着气化而变化的。人体一个疾病也是让你动态去观察。观察他的色脉,观察他的症状,观察他标本,观察他唿吸,观察脉象,叫证候。我想说一下,举个例子,让你观察你不去观察,一个普通的感冒,发烧了,可是我们中医很有把握的,他不去看,发烧的病人体温再高,到了夜间11点以后,你看它就下来了。不管下多下少,肯定是下来了。体温下来以后,逐渐下来,到第二天早晨八、九点钟,体温37度、38度左右。到了上午九点以后,他开始又发烧。为什么?正邪相争的具体体现,你就不去观察,一个劲在那用药。你不会去动态观察。所以我们这些东西都丢了,我觉得丢的太可惜了。
学了《伤寒论》不会用伤寒,不会用方子。就说一个桂枝汤,你感觉没用。“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或已发热,或未发热,鼻鸣干呕”。学完《伤寒论》,鼻鸣是什么意思,懂没懂,什么叫鼻鸣呀?大家回去看看《伤寒注解考》这本书。鼻鸣本身就是打嚏喷。很简单,对不对。一个桂枝汤,到现在临床,老年人多了,像我岁数的越来越多了。感冒了,你去打针,去清热解毒,这很不好使的,不信你就试试看。银翘散、桑菊饮、荆防败毒散,你给这老头,它都不好使。同道们,回去试试桂枝汤。原方用,量不能变。吃桂枝汤,你必须得喝热粥,不喝热粥它不好使。我是经常用的。
单纯是治感冒吗?有好多过敏性疾病,桂枝汤都好使啊。比如说过敏性鼻炎,天天打嚏喷,天天流清鼻涕。这患者不少啊,在临床上,长期得的,还消炎呢,还清热呢,还解毒呢,可是他那过敏,他又不好使西医那个,好使吗?息斯敏好使吗?只有一样DD激素,用完了再犯。那你说你过敏的理论是真的,(还是)我这营卫失调是真的?我看我这营卫失调是真理,是科学的。
下面,我想讲第二个问题。大家把这个基因看的很重。中医没有基因,是没有这个字眼。但是两千年前,在《灵枢经》,已经有禀赋的萌芽,换过来讲也就是基因的萌芽。看看《灵枢经"天年篇》, “以母为基,以父为木盾,什么意思呢?“以母为基”,他母亲好比土地,他的父亲好比播种。播什么种呢?《灵枢经"经脉篇》,“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我觉得禀赋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所以,这个“精”,是二五之精,一开始男女交媾以后,男精女血,混合在一起,是个什么呢?是个无极。我说这话大家回忆回忆吧,什么叫无极啊?实质来看是有极的,无极里头含着一个真气,外边是气,里边是精,那么这个精这个气它有催化作用,这就叫“阳化气,阴成形”。这个(是)二五之精里头含的吧?在阳气的催化下,它产生分裂了,分裂出什么?一个阴,一个阳;一个水,一个火;一个营,一个卫;一个气,一个血;一个脏,一个腑;一个经,一个络。因为二气的作用,它产生,分化为五,分化为五气,所以(说是)二五之精,这叫祖气,因此才开始形成个胚,这个胚就该叫禀赋,也叫天赋、禀质。胚本身是一,大家回去看看宋代的《圣济经》,圣人的圣,济世活人的济,经典的经。看看这本书,谈的秉赋很清楚,特别清楚。这叫一生二,有真火真水,二生三吧,就是真火真气真阳,就是真水真精真阴嘛,三生万物嘛。所以《内经》里就有了叫做“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和为九野,九野分为九脏,形脏四,神脏五”嘛。所以万物就形成人体的皮毛,肌腠,毛发呀,内脏呀,经络,营卫气血津液,这就三而成人。那个字不念耳朵的[er],那个字念[ye]。千万别念[er],那个字念[ye],念[er]叫人笑话。我们念书的时候,就说那耳子左上方,有个小圈,那时候我们讲四书的时候叫音变,叫念[ye],你念[er]就不对。所以说,就有先后嘛,象五行,心脏,肾脏,肝脏,脾脏,对不对,就指的,它五行之气不同,脏与腑不同,都各异的,对不对。(我想在这里再说一句我们都知道的吧,比如说这五脏,这是我插的话,心主血脉,气行则血行,一直到现在。同道们,你老说你看西医发现了血液循环,中医没有,我说你说错了,回去看一看,宋代有个刘元宾,他着的书《神巧万金方》他说“心主血,通经络,循环脏腑”。
以后我们把这句话捡下来,是不是发展了?是不是过去陈部长陈敏章说的,继承不离祖、发展不离宗呢,算不算发展呢,丢没丢?我说丢了。现在吧,再举个例子,脾主运化,胃主腐熟水谷。教材,各个教材都这样讲,但是我们把《太平圣惠方》七十二卷,它说了“胃气虚,不能消化水谷”。再看朱丹溪的《局方发挥》“脾是消化之器”呀。他讲胃液嘛,胃液凝固了,就不消化么?《局方发挥》。那么我们把这些问题都继承下来了,算不算创新?所以我总觉得,我们都应该很好的读书。五行是言气不言质的,所以木属于东,其质酸,而酸于木之数是三,是为人体内外生化之源,就是祖气的意思。
我想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中医没有胆汁,西医(认为)肝脏造胆汁,真的么?你把《灵枢经"天年篇》,“人年五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这段文字你怎么理解?可能你回去看看,“胆汁始纭保《甲乙经》正过来那是个“减”字。那么中医没有胆汁吗?不是肝脏来的吗?对不对?不科学吗?
我再举个例子,现在大家都知道,氨基酸,从肝脏来的。我就跟他分子生物学(的学者说),我说你说这个氨基酸为啥从肝脏来?它不咋从心脏来生化呢?咋不从脾呢?咋不从肾呢?他说我这事暂时答不来,那你这老任头能不能答?我说我答你这个问题很清楚。我说吧,肝主酸,酸生万物,物生有象,有象才能用。所以王冰说“象者可阅也”,能看着,对不对?为什么那些个基因有的能表达,有的表达不出来?我说你氨基酸不够数,自然界控制你,再不你就24个,应24个节气,规律,动态去看问题,再不就氨基酸应该28个,应天上28宿,只有这个,自然界不控制你,你就可以。
下面还有一个问题,在我们中医队伍里头,经常有,有不少同道说中医没解剖,中医理论是抽象的,我说不对,中医有解剖,中医理论发展,是在解剖基础上观察出来的,所以英国有个学者叫李约瑟说的,中国古代的解剖学出现较早,从扁鹊开始一直到王莽时代,持续到最晚期的三国时期,以后,到了清朝,以王清任为代表的吧。他不是搞了一个《医林改错》吗,实质来看呢,他想改错,他也错了。有解剖,从《难经》,从《灵枢经》,大家回去看看有没有解剖。因为今天时间不够用,我就谈谈有解剖的。
古代的,《灵枢经"经水篇》,“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那个字不念读[du],是度的意思。 “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 “气有多少,皆有大数。”不细么?有人说中医就是宏观的,没有微观。我看啊,不对,既有宏观,又有微观。望色不是微观吗?你分析出来了吗?你天天诊断,你写明白了吗?毛脉比头发还细,没解剖能得出这个结论来么?所以我总觉得这些问题吧,应该考虑考虑吧,我们是中医啊,自我毁掉啊,《难经"四十二难》,它里头讲的人的肠胃,长短,装多少谷,装多少水,都有测量的,没有解剖它怎么测量?另外有的人说中医没有胰脏。对吗?我说不对。
《难经"四十二难》不是讲了么?“脾有散膏半斤”,请大家回去看看,张山雷的《难经汇注》,你看他解释散膏怎么解释的?中医叫散膏就是胰,肉月搁个君臣的臣,回去看看,我不想太说多了。关于三焦的问题,三焦的问题吧,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它明确指出,三焦,人体的脏器之一,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五者并称为六腑,那,书中对三焦的形态,缺乏明确的描述。两千年来看,我们中医界学术,对它有形没形,争论不休,特别是***前的各个杂志,发表文章是不在少数的,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见解,有三焦无形说,腔子说,胃部三焦说,油膜说,三段三焦说。已故任应秋老,他说,三焦无形说,你既承认三焦是一腑,并具有行气通水作用,而谓无形可指的,是不对的,我认为三焦是有形的,它是通过气化的,也是通过水道的。我的看法,三焦指的精津气血,代谢系统,大家回去查查,它是有形态的,这个形态我的看法,从文献记载来看,应该是多系统的,多系统一个汇腔,或者(由)腺体经络组成的,不然的话代谢功能如何而来的呢?所以,我总觉得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读书,应该解决的问题吧。
现在再(讲)一个问题,我就想说一说什么呢,关于毒的问题。毒可以外来,也可以内生,回去看看这本书,叫《万病一毒说》,这个资料主要是在《中医历代医话》里面,是把六淫之邪,疫疠之气,我开头讲了,人体情志变化也可以生毒,饮食失调、体虚也可以生毒,精郁生毒,血淤、水郁、痰塞皆可生毒,是随时随地的生,是随时随地的排出,如何排除?《医学真假》说:“气血调和、其毒自解”。
于读书这问题吧,我觉得应该在临床,举个例子来讲:饮食停滞了,你为什么要连泻带吐?为什么要出现上吐下泻?那就是产生了毒,无毒不成病啊,有了毒,胃气受伤了,大肠气化受阻了,所以产生上吐下泻,这屡见不鲜吧!我总讲这些问题吧,大家应该考虑的,中医的系统理论是要继承继承的,对不对,不继承行吗?所以我总觉得我们应当考虑考虑。
有个《思问录》是王阳明的,王阳明是个理学家,他就讲,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荣,荣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是五脏皆为性情之和,对不对。
所以我就想呀,你们在讲基础的时候,什么是魂,“随神往来谓之魂”,是这样吧?但是“随神往来”你没清楚,所以呀,李念莪在《灵枢约注》,也就是《左传篇》,什么是魂?他讲魂主知觉,魄主运动,魂主升,魄主降,魄主治内,一个内环境,一个外环境,是发觉人体有毒没毒的。对不对?所以,神魂魄志,以神为主。
这个神指的(是)元神、神机和神经,元神、神机,这是来源于《素问》的。神经有的同道说是西医的,我说不对。神经第一次见在汉代的《太平经》,《太平经》。这个“经”指的经书的经,念经的经,这是不对的。中医对这个神经,是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本草抄,桂枝条,小字里头,他说“用经之权,神经之妙也”。因此中医认为神在功能上来看,一个是元神,是神之体,一个是神机,是谈的神之用;一个是神经,那是神的升降出入传导的一个机能。因此人的神是三维系统。什么是三维?时间加空间,所以我总觉得吧,中医讲神这些东西真应该好好考虑考虑,这些东西我们不继承行不行?我说不行,丢掉太可惜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