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对全身影响大,手术后对进食的时间及质与量要求较多,术后多并发腹痛、腹胀,恶心、发热等不适。近几年外科领域新兴起的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就要求要详尽地告知患者围手术期的配合措施及益处并取得患者的理解与支持,让患者了解术后每日预期的恢复情况并鼓励患者增强信心。患者及家属往往知道除了医生正确的手术方案及精细的手术操作外,患者的配合和家属的护理对病情的康复也至关重要。但苦于不知如何做起,常常谨小慎微而不利于病情的恢复。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以坦然的心情面对疾患
坦诚地和医护人员交谈,不夸大不隐瞒,告诉医生自己身体的不适感,自己担心的问题,甚至是对疾病的恐惧心里、对战胜疾病缺乏信心。尽管目前国内的医生护士有着繁重的临床工作,对于患者每日的主诉却是非常重视,会从中早期发现病情的变化,而且自己的担心及心理反应在得到医生的答复与鼓励后会得到舒缓。
二、正确的早期饮食
一般中小手术,腹部非肠道手术,术后麻醉反应小,对肠道影响小,饮食不需严格限制。较大的手术,尤其是肠道手术,传统的观点是要等到有正常排气后才可以开始进食。近几年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提倡早期利用肠道,术后6小时无恶心呕吐可先饮水,术后第1日即可进食无渣的流质饮食,可以为果汁、豆浆和肠内营养制剂等,无不适感后可在正常排气排便后逐步过度为半流质饮食如鸡蛋羹、粥等,最后过度到普通食物。因我国部分人食用牛奶易腹泻,故不推荐术后食用鲜牛奶。
三、合理的选择体位
术后患者体位对患者康复有较大的影响。在全身麻醉未完全清醒之前,应平卧并将头转向一侧,以防舌头后坠及呕吐物误吸而窒息。硬膜外麻醉和腰麻手术后,应平卧6小时,以减少麻醉后头痛的发生。除此之外尽量早期采取半卧位,这是腹部手术后最佳的医疗体位。半卧位有利于腹腔引流,使术后炎性渗出液聚集于盆腔,预防膈下感染发生,同时因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保护呼吸系统功能。
四、适当的早期活动
中小手术在麻醉恢复后尽早进行适当活动,大手术后的患者术后次日先在床上做屈伸四肢的活动,随后可在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下在床上坐起,术后次日下午可先坐在床边,在搀扶下在床边站立,如觉体力许可,可在室内离床走动,第一次下床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当天不宜超过1小时,之后可逐渐延长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第3日后每天可下床活动6小时以上。每次下床活动的时间掌握在患者不感或稍感疲惫为度,不宜过长,可适当增加下床活动次数。早期活动有利于咳痰,预防坠积性肺炎,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会,有利于胃肠道和膀胱功能恢复。
五、尽量减少疼痛刺激反应
术后切口疼痛24小时达到高峰,一般2-3天后自行缓解。多数患者认为手术就应该疼痛,忍耐一下就过去了,这种想法不利于术后的恢复,术后疼痛是机体的一项主要的应激反应,加速康复理念要求尽最大可能减少和阻断对病人机体的应激。术后疼痛又可使患者心理焦虑、恐惧,并可能因腹部疼痛不敢深呼吸而导致肺功能残气量的明显减少,影响呼吸系统功能。术后有效镇痛非常重要,不应对镇痛药物副作用的误解而强忍疼痛。对于腹部大手术患者,尽可能使用病人自控镇痛泵镇痛,以减轻术后疼痛刺激反应。也可以口服作用时间较长的缓释止痛药物。
六、一些常见问题的认识 正确的认识这些情况有利于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 发热 病人手术后2-3天内体温可有升高,这是由于手术操作过程中组织细胞被破坏分解的产物被机体吸收而出现的生理反应,称为外科热或吸收热,适当的发热对机体有益,不用特殊处理, 3日后可恢复正常。若术后发热超过38.5℃或退热后又发热,应及时报告医生。
2、 尿管留置 全麻手术患者术中要常规放置尿管,一般于术后次日即可拔除,现在的观念提倡早期拔除尿管以减少对机体的应激反应。但盆腔手术可能影响膀胱收缩功能可适当延长留置时间到2-4日,一些高危患者床上排尿不便也考虑适当延长。
3、 恶心 手术后的恶心甚至呕吐是麻醉恢复过程常见的反应,一般发生在术后2-3日内,消除心理压力,适当的下床活动有利于恶心症状的减轻。
4、 腹胀 肠蠕动从麻醉中的消失到完全恢复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术后排气前腹胀会逐渐感觉明显,排气后明显减轻。如术后3-4天后仍未排气并且腹胀逐渐加重应及时向医生说明。
5、咳痰 全麻气管插管术后2天内痰较多,要有效的咳嗽咳痰,避免因害怕切口疼痛而不敢咳嗽。如咳嗽幅度较大时,可由医护人员或家属自切口两侧向中间按压腹部以避免切口裂开,如痰多不易咳出可辅以雾化吸入稀化痰液以利排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