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树脂球法用于二类洞复合树脂充填时,邻面接触关系的恢复效果。
方法 选择130颗后牙邻合面洞,根据患牙缺损颊舌平面连线与邻牙接触区的间距将窝洞分为A、B、C三型,所有窝洞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树脂充填。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实验组使用树脂球法。充填完成后采用牙线法测试接触区的松紧度,术后一周复查食物嵌塞情况。
结果 实验组64颗患牙邻面接触关系临床满意率为89%,术后食物嵌塞发生率为3.1%;对照组66颗患牙邻面接触关系临床满意率为19.7%;术后食物嵌塞发生率为27.3%;经统计学X2检验,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接触关系的临床满意率、食物嵌塞的发生率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5);B型洞临床满意率实验组为95.6%,对照组为0%,差异有极显著性(p0.05)。
结论 树脂球法用于二类洞复合树脂充填可以获得临床满意的邻面接触关系,从而减少充填术后食物嵌塞的发生。
光固化复合树脂在牙体修复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复合树脂有近似于天然牙的颜色,不含有毒物质,不导热,与牙体组织有良好的粘结性(1),因此广受牙科医生的欢迎。但复合树脂在后牙邻合面洞充填时也遇到一些困难,目前临床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邻面接触关系恢复不良,导致术后的食物嵌塞。
本研究采用树脂球的方法治疗了一些二类洞病例,追踪观察疗效,以期对这一方法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器械:
Z350光固化复合树脂及自酸蚀粘结系统(3M公司,美国),LED光固化灯,金刚车针,咬合纸,普通成型片、夹,楔子,牙线.硬度计(FUTURE-TECH.CORP,日本)
1.2研究对象及分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门诊病人中需作二类洞充填的患者,每例选择1颗患牙。要求患牙无明显松动,缺损局部有邻牙且有对合牙,口内牙列较整齐且功能牙数大于20颗,共130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采用普通成型片加楔子的传统方法进行树脂充填;另一组为实验组,在普通成型片加楔子的基础上采用树脂球法进行充填。
根据充填前窝洞与邻牙的间距(指患牙缺损颊舌平面连线与邻牙接触区之间的距离)将二类洞分成3型:A型指患牙与邻牙无明显间距;B型指患牙与邻牙间距在1mm之内;C型指患牙与邻牙间距大于1mm。
1.3方法
1.3.1 操作基本步骤 清除窝洞腐质及洞壁其他物质,对活髓牙作必要的护髓处理;上好成型片及楔子,确保成型片紧贴窝洞龈壁无间隙;清水彻底冲洗,棉卷隔湿;将自酸蚀粘结剂涂布于整个窝洞洞壁,20秒后轻轻吹干,再涂布一遍,吹匀后固化10秒;分层添加树脂并固化;撤出成型片及楔子,从颊舌侧进行固化,调合并抛光。树脂球法基本步骤与上一致,不同点在分层添加树脂时使树脂与邻面成型片之间预留一楔形间隙,在体外制作一树脂小球略大于预留间隙,将未固化树脂放入预留间隙之后,用水门汀充填器推压体外固化的树脂小球使其进入预留间隙,然后进行固化40秒。
1.3.2 光固化时间对硬化树脂块下方树脂硬固的影响用Z350树脂制备3*3mm大小的树脂块,厚度为2mm,共20块,分5组,每组4块。各组大树脂块的A面一侧堆一1.5*1.5mm厚度为1mm的树脂,从大树脂块B面进行照射,每组照射时间分别为:20、40、60、80、100秒。磨光砂片去除阻聚层,用硬度计测定大、小树脂块背光面的维氏硬度。实验条件为100克力作用5秒。每个标本选择3个位点,取其平均值。
1.3.3 术后检查 病例充填完成后用牙线检查接触区松紧度,术后一周复查询问并检查间隙的食物嵌塞情况。邻面接触松紧度的分类(3) :无接触指用肉眼即可发现邻牙间无接触关系;接触过松指牙线不用力即可通过接触区;接触适中指牙线不用力不能通过牙间隙,使用轻中度的力量就能通过牙间隙;接触过紧指使用大的力量方能通过牙间隙;将无接触与接触过松合称为接触关系临床不满意,将接触适中与接触紧密合称为接触关系临床满意。
1.3.4 统计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邻面接触关系的恢复情况及术后食物嵌塞情况。
结果:
1、一般情况 130例患者,男67例,女63例,平均年龄47.5岁。按牙位分,双尖牙区段46颗,磨牙区段84颗。按洞型分,A型洞25个,B型89个,C型16个。
2、 充填术后各组患牙邻面接触关系的恢复情况。
3、充填术后一周食物嵌塞发生情况
试验组术后一周仅有2处发生食物嵌塞,占3.1%,嵌塞部位接触过松。对照组术后一周有18例发生食物嵌塞,占27.3%,均为无接触或接触过松。邻面接触松紧度与食物嵌塞的关系经卡方检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