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期《健康之路》关于感冒的节目,很可惜无法找到那个视频了,于是就我自己的印象和所学的知识针对感冒也来小科普一下。节目中有一位权威医生说:感冒是上天赐予的假期。这句话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这句话,那么也希望它能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
据我所学,感冒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较为多见,大部分表现为头痛、发热、鼻塞、全身不适等全身性症状为主,针对病毒的药物不多而且不常用,如利巴韦林。病毒性感冒的一般病程为7天左右,也就是说,及时你什么药都不吃,借助正常的自身免疫力,7天之后感冒会自动痊愈。
所以患病毒性感冒时,最重要的是喝水促进新陈代谢,休息和补充维生素C来增强免疫力。我自己的常备药就有一小瓶维生素C,药店买也就两三块钱一瓶,如果某段时间比较辛苦、睡眠减少等导致抵抗力下降了,就会及时地按说明书吃一些。
一般感冒前期也是吃维生素C或者维C银翘片,并喝大量的水及加强休息,大部分情况下两三天后症状可得到明显好转。如果症状继续恶化,继发了上呼吸道感染,出现了咳嗽、咳痰、鼻涕的话,就需要使用抗生素了。
说到抗生素就不得不涉及抗生素滥用这个古老的话题,我不清楚公众对抗生素的看法如何,但就我老爸而言,在我学医之前,他一有个咳嗽、感冒就立马跑去药店,专门买贵的抗生素,觉得越贵越好、越贵越有效。这种想法至少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
目前大城市的正规药店已经必须出示处方才能买到抗生素了,但像我家所在的小县城,药店里的抗生素仍然可以轻而易举买到。从1929年发明青霉素至今,已经研制了200多种抗生素,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制速度逐年下降,至21世纪,研发基本上绝迹,主要原因就是抗生素耐药的问题。
研发一种新的抗生素,需要投入10亿美元,耗时10年,而投入市场后,1、2年甚至2、3个月就可以产生耐药,使这种抗生素无效,这样的风险使得大部分药厂都放弃了抗生素的研发。这就意味着,不管以后细菌、病毒如何突变,医生手中的武器只有这200来种抗生素了。
虽说是200来种抗生素,但主要也就是几种大类,如常见的头孢菌素、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大环内脂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针对某种细菌有效的抗生素往往只有几种,如果某种细菌对所有的抗生素都耐药,俗称为“超级细菌”,那么医生就束手无策了,病人只能等死。关于抗生素的问题,推荐一个《新闻调查》09年做的一期节目,相信这45分钟会让你有所收获。
这个时代媒体给出的信息都是告诉人们,如今的医学发展多么快、多么迅猛,于是造成公众大多认为当今的医学技术很高超,像癌症这样的现在无法治愈的病,过个三五年最多十年就可以治愈。所以像我爸爸这样的吸烟者,估计就会想着假如真的得了肺癌,到那时的医疗水平肯定可以把肺癌治愈了,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继续抽着烟。
然而实际上,从现代医学的奠基人希波克拉底算起,从公元前430年至今,2440年的时间里,人类只消灭过一种疾病,那就是天花。天花是世界上传染性最强的疾病之一,患者死亡率为三分之一,存活者则留下丑陋的痘痕。18世纪,欧洲蔓延天花,死亡人数在1.5亿以上。
研究人员发明牛痘接种以来,发达国家逐步控制住这种疾病,但非洲农村仍有流行。1967年,全球开始最后一次大规模消灭天花活动。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全世界已消灭天花病。
在肿瘤里,乳腺癌的治疗可以算是比较好的,很多得了乳腺癌的患者手术后存活10多年的都大有人在,甚至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案例。于是大家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人类攻克癌症的那一天指日可待。我作为一名医学生,我的观点是癌症迟早要攻克,但癌症攻克完之后肯定会出现下一种人类束手无策的疾病,人类是无法战胜大自然的,这是个哲学命题。
而且我还悲观地认为,在我的有生之年,癌症是无法攻克的。以上仅代表我的个人观点。记得在当初考研选专业的时候,就特意向导师打听过淋巴瘤的治愈率,导师的回答是五年生存率目前已经达到50%以上了,要知道,淋巴瘤在血液肿瘤中已经是治疗率比较高的了。
所谓五年生存率,就是字面意思,经过某种治疗的5年后仍然存活的概率,基本上五年生存率达到50%以上的治疗方法就是非常先进了,会被业界推广应用。所以就算某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可以保证五年生存率达到50%以上,而你又很幸运地成为了那50%以上的人群, 那么五年过后你想过吗?由于一般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五年的累积也许又可能使癌症复发,或者由于放化疗引发的副作用让你痛苦难耐。
医生很多时候就是在博弈,面对的病人千变万化,而手中的武器只有这么一些,我们只能在利与弊中权衡,尽量增大利益,减少伤害,但伤害肯定是无法避免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对打吊瓶都习以为常了,动不动感冒了发烧了就是挂个吊瓶,于是2009年我国人均输液约8瓶远高于国际水平的2.5~3.3瓶,这样的新闻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详细内容可参考这个新闻
按世卫组织推荐的用药原则,应该“能口服的药尽量要求口服,可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在许多发达国家,输液一直是医生迫不得已才使用的“最后方式”。美国医生对用药十分谨慎,在美国人眼里,打吊瓶堪比一次小手术。这样的观点对大部分希望感冒发烧“好得快”而要求医生输液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冲击。
医生是人,不是神。“Sometimes ,to cure; usually ,to help; Always, to comfort.”这句话,应该每位学医的人都听过,翻译过来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正如之前所说,医生能做的,只是与疾病的博弈。
其实很多时候,我都觉得,医生这个职业,虽然在我们人类看来是神圣的,是帮助别人的,甚至在一些宗教中是给自己的后世造福的,但是就自然规律而言,一直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医生的实际工作反而是延迟了这个自然选择过程,像是在做与大自然挑战的事情,当然了,以上又是我个人的观点。
上课时听到过一个真实的事例,一个大一的女孩体检时发现了乳腺癌,尚处于早期,当时她妈妈带着她来找我们老师看病,老师建议做手术全部切除,实际上早期乳腺癌及时治疗后的生存率非常高,但是她妈妈认为女孩这么小,什么都没经历过,年纪轻轻就没了乳房很可惜,于是拒绝了医生的建议。
两年以后,女孩的肿瘤已经扩散至全身了,她妈妈这一次哭着求医生救救她的女儿,我们老师只能无奈地说,都到这个时候了,让她该吃吃,该喝喝吧。这不是无情,而是一种无奈,这样一条年轻的生命由于当初错误的选择而消逝,不仅令人扼腕叹息,也让人不得不感慨,没文化真可怕。
由此看来,医学常识的储备是必需的,非常必需的,不光是为了自身,还为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当北师大的同龄人问我为什么肿瘤会扩散,当姑爷说乙肝不会传染,还说电视上天天教育不要歧视乙肝时,我就开始崩溃了,深感公众对医学常识的匮乏,虽说公共媒体已经普及医学常识很多年了,但看来效果仍然不显著。
随着网络的发展,更是有很多患者,拿着在网上查好的资料去看病,当医生说的跟网上说的不一样时,就开始质疑医生的职业道德和水平。首先我不得不说,大部分水准很高的医生都非常忙,其次 ,即便是西医,也像中医一样,是针对个体的治疗,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的其他方面的指标、身体素质不同,医生也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
不可能是照着模板套治疗方案的,如果是这样的话, 任何一个没有上过5年医学本科,没有解剖过尸体,没有翻看过厚厚的医学专业书籍的老百姓都可以去当医生了。
再者老师建议她该吃吃该喝喝也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你看过电影《遗愿清单》的话,想必会赞同我的观点。记得某位老师上课时说过,大部分的肿瘤是被吓死的。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情是这样的,某位已经过世的亲人患有直肠癌,发现时已是晚期,转移到了肝脏。
经过三次化疗后,体重锐减三四十斤,整个人完全变了模样,就是皮包骨,非常非常瘦。化疗的副作用很大,期间的痛苦和压力定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某天我去看望他的时候,发现他不停地打嗝,应该是化疗的副作用,频率和呼吸一样,据他说这种状况已经维持了一个星期,连睡觉时都无法停止,直接影响他的睡眠。
可以尝试着想象一下,一个人忍受着疾病的巨大疼痛、忍受着化疗的疼痛、还得忍受着如同呼吸一样的打嗝和因此引发的失眠,同时负担着对未来的担忧和绝望,这样的生活你能想象吗?你会想要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