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痉挛的危害:
调查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发病率为39%,重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痉挛状态发病率为75%。脑损伤后严重的肢体痉挛导致个体日常独立生活能力下降、残疾程度提高的主要因素,是目前临床上脑损伤治疗与康复的重要内容,也是医疗消费不断增长、医疗资源投入日益增加的重要因素。
脑损伤后肢体由柔软状态逐渐过度为僵硬状态,即肌张力逐渐增高进入痉挛状态,痉挛的病态模式一旦产生,多数会逐渐加重、泛化。痉挛可以累及全身各处的骨骼肌,这种严重失协调除了导致肢体运动障碍,还会引起包括认知、言语、吞咽、排便功能等全身系统广泛功能障碍,并且形成恶性循环。
痉挛的评估:
痉挛的评估由多学科治疗小组参与完成,评估的内容涉及多方面、多层次。参与评价的人员一般要包括神经康复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护士/专业护理人员、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理疗师、矫形器制作师,同时还需要患者及其家人或照料者共同参与。评价内容包括脑损伤的部位(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痉挛部位与脑损伤病灶的相关性)、颅内的环境的稳定性(是否存在脑积水、颅内积液、颅骨缺损、其它脑病)、痉挛累及的范围、痉挛的严重程度、痉挛的稳定状态、痉挛性并发症(肌肉萎缩、肌腱挛缩、骨骼畸形)、伤害性刺激等因素的全面评估,还要包括患者及其家人或照料者的意愿、期望值的评估,可支配医疗费用及可利用康复医疗资源的评估。
痉挛的治疗目标:
缓解症状:缓解疼痛、改善睡眠、降低肌肉痉挛和不自主运动,如联合反应的频率。
改善主动功能:提高转移、移动能力,如从椅子到床,再从床到椅子的转移能力,移动的速度、稳定性、效率和姿态,以及持续行走或辅助下行走的时间;上臂及手部灵活的拿、取能力;自理能力,如清洗、穿衣的能力;进食的能力。
改善被动功能:减轻护理负担,包括减轻移动、护理和调整位置的困难度,常规的日常护理(如会阴部卫生、穿衣)的困难度。
避免损害加重:预防挛缩和畸形,便于使用矫形器、夹板,优化姿势和坐姿,提高身体组织的活力。
改善容貌和姿势:改善身体形象,使衣服尽量合身。
提高常规康复措施的效果:优化治疗效果,减少治疗痉挛的全身用药。
痉挛治疗方案:
患者因肢体痉挛出现功能问题或护理问题时才需要治疗。经过系统评估后制定适合的个体化的康复目标与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上防治痉挛主要有运动疗法、理学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口服抗痉挛药物、鞘内持续注射抗痉挛药物,肉毒素注射,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术等。
口服抗痉挛药物主要为神经递质抑制剂,在缓解肌张力的同时也抑制和改变了诸多高级神经功能,如认知、警觉性、情绪等,并且疗效有限、易产生耐药性,不宜长期应用。
运动疗法(PT、OT)是最常用的方法,治疗师采取各种运动控制理论徒手进行训练,对于治疗师的技术和经验要求高,疗程长、疗效不持久,多用于痉挛的早期阶段或辅助手段。
物理疗法是利用电、光、声、磁、温度等物理因子进行治疗,作用有限,多做为辅助手段。
上述方法多适用于治疗轻、中度痉挛状态。
鞘内注射法疗效虽确切,但因受治疗部位限制、异物置入术相关并发症,加之材料费、术后维护费昂贵等弊端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肉毒素注射与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术是目前治疗肢体严重痉挛状态适宜的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