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肛肠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肛门疾病。痔疮在儿童上年中很少发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发病率快速上升。病因:痔疮的发病与肛门的卫生及排便因素有关,主要为一些不利于肛门健康的因素,存在于排便、饮食、家庭生活、职业等方面。腰部受冷、吃刺激性食物、便秘、用力排便等都可导致痔的发生。在男性,使痔疮加重的因素有:劳累、饮酒、不规则的生活等,在女性则有妊娠、生育等。年龄也与痔疮的发生和加重有关。痔核的症状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重的倾向。
1、妊娠、分娩与痔疮的发病分析。
妊娠、分娩可使痔核显著加重的原因有:
(1)大的子宫的压迫,导致痔静脉血液淤滞。
(2)脉血流增加,据Schottler报告妊娠中血流增加25%。
(3)于增大的子宫压迫肠管而导致排便障碍,粪便变硬,排便用力增大。
(4)盆内脏器组织变脆或者松弛,因此容易受伤或者发炎。
(5)激素有关的孕激素,弛缓素等妊娠激素使血管扩张或者使组织软化。
(6)娠期饮食活动发生变化,运动不足导致血液淤积和便秘,加重肛门疾病。
在妊娠中后期,以上倾向更为明显。因而即将妊娠或妊娠中的女性,特别是既往有痔核者,要注意肛门的卫生,如注意使大便保持通畅而不要过于用力排便。为避免便秘药多吃高纤维素饮食,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不用刺激性强的通便药而用缓泻药。为避免血液淤积不要使腰部以下着凉。适度运动等。
2、排便障碍与痔的发病。
3、痔疮的病因学说。
人类从幼年起,在直肠粘膜下和肛门周围皮肤下分别存在着粘膜下静脉丛和皮下静脉丛,随着其体积的逐渐增大分别形成内痔、外痔和痔核并出现症状。
关于痔核的发生,以往有三个学说:静脉曲张学说。血管增生学说。粘膜滑脱学说。
Thomson于1975年对痔组织所做的研究发现,在人类直肠黏膜下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较发达,他将这种结缔组织称为衬垫。据Hass报告,这种结缔组织主要由胶原或者弹性纤维所构成,其中存在着由小动脉,小静脉构成的痔核血管。Thomson把这种支持组织称为衬垫,含有静脉丛的这种衬垫或者基质,再进一步由Treitz韧带支持固定于上不(骨盆)。Treitz韧带是直肠的外纵肌和肛提肌在延内?外括约肌间下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细带状的纤维结构,贯穿内括约肌,沿肛门下部放射状的延伸,附着于肛门上皮。在痔核增大的同时,加之每次排便时向外方的力,Treitz韧带逐渐延长,发展成为“脱肛”的状态。Thomson据此提出了“衬垫下移学说”。
衬垫下移学说认为:粘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是与生俱来的,并为坚强的结缔组织所包围,因为结缔组织较厚,形态和功能都正常,静脉丛就不会发展为静脉瘤。随着年龄的增加,结缔组织脆弱,被破坏,超过20岁时这种结缔组织开始崩解成为断裂状态,静脉丛失去约束而扩张成为痔疮并出现症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