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下肢手术治疗后如何合理进行负重锻炼,是一个往往被大家忽视的问题,原因有很多。术侧肢体过早负重可能引起伤口开裂渗血,再次参与负重的受伤肢体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肿胀和疼痛,过早的活动可能影响固定的稳定性,引起固定装置失效,等等。所以大多数人倾向选择更为稳妥的方式--持续卧床至手术后很长的时间。
但人体是一部适应性极强的智能化设备,用进废退在我们的身体上有极好的体现。比如,高原地区生活的人一般血红蛋白浓度要比平均值高,经常参加锻炼的热肺活量往往比常人大许多。这种现象也明显的体现在运动系统上。右利手的人右上肢会比左侧粗壮一些,运动员的肌肉和骨骼要要常人健壮许多。
对于矫形外科来说,手术目的往往是重建下肢的形态和功能。长期的卧床则会导致肢体功能一系列废用性的变化:如肌肉废用性萎缩和松弛,关节灵活性降低,同时负重刺激是成骨增强和钙盐积累的必要条件,缺少了负重刺激则会导致破骨增强和钙盐丢失,不注重负重锻炼可能造成术后骨质疏松,甚至截骨部位的延迟愈合及不愈合。这会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引起肢体功能一定程度的损失。
负重锻炼除了保证骨骼肌肉关节系统的正常活动,还对于维持下肢血液循环状态有重要意义。血液循环是身体正常的新陈代新的重要条件。人体通过血液循环将局部代谢产生的废物带走,同时将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部位,维系正常生命活动。血液循环瘀滞,对于下肢的伤口修复和功能恢复都有直接影响。另外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来说,早期的负重锻炼还能有效的减少一系列卧床并发症的出现,例如坠积性肺炎,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等。
那么许多人就要问了,早期锻炼问题这么多,负重锻炼对下肢功能恢复又那么重要。究竟应该怎样选择锻炼的时间和强度呢,锻炼过程引起的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和处理,哪些情况是可以忽略的呢。下面就给大家一个基本适合所有人的建议:
基本的条件:
1、手术创伤急性期已过。术后3~5天是创伤的急性期,这个时期伤口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局部出现急性炎症反应,伤口周围明显肿胀疼痛。这个时期的活动是有害的,可能造成伤口的裂开,渗血,疼痛加重。5天后,伤口进入增生和瘢痕形成期,软组织及血管出现收缩。这时候才可以逐渐选择性的进行负重锻炼。
2、固定的稳定性。对于骨性手术来说,截骨端早期的稳定固定是骨愈合的重要因素。对于某些无法进行牢固固定的手术,或者应用内固定固定截骨端时,选择负重锻炼的时间一定要推迟,避免出现固定装置失效,造成断端的移位。截骨位置两侧形成稳定力学结构,是骨性手术早期锻炼的必要条件。
3、有意识的控制力量。肌腱吻合或转移手术,术后一周时由于炎性反应和血运障碍,吻合部位会出现水肿变脆。负重过程中如果下意识的收缩肌肉,有可能导致肌腱吻合部位的断裂。所以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控制某些力量,不能盲目的进行锻炼。
无论何种锻炼,最重要的原则都是循序渐进。
几天卧床之后,人体的血压会发生适应性的降低,这时如果快速起身下地,很容易引起立位性低血压,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冷汗,面色苍白,四肢乏力等现象。所以开始锻炼时,一定要先缓慢坐起,然后逐渐将双腿垂到床边,慢慢适应后在他人帮助下逐渐站立。站立稳定后逐渐增加手术侧肢体的负重感,进而尝试行走。
早期锻炼一定不要以时间和距离为目标,要首先慢慢把力量用满,让术肢恢复到正常的负重并形成良好的记忆,否则不但达不到锻炼术肢的目的,还会增加对侧肢体的负担。术肢完全负重之后,可以逐渐的增加行走的距离和时间,但锻炼量一定要控制在身体适应的范围内。
这里着重强调一下身体承受能力的概念。国人的耐性是远超出大家自己想象的。以前治疗过一些国外的患者,对于疼痛完全零耐受,只要感到一点点不适就要求医生给镇痛药物。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门诊常常碰到一些病情十分严重才来就诊的患者,这跟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传统很有关系。所以病房里常发现很多不计后果忍痛锻炼的患者朋友。这情况是完全不可取的。
身体对于伤害有着自己的一套反馈机制。当伤害超过身体承受能力时,身体会表现出肿胀,疼痛等许多不良的反应,提醒我们要注意对自己的保护了。如果漠视这些警告继续锻炼,就会对身体造成更严重的损害。我们身体的恢复能力是有限的,急于求成的锻炼只能加重身体损害,起到相反的效果。
所以正确的锻炼态度应该是,逐渐延长锻炼的距离和时间。具体的锻炼量要根据自己身体的感受来进行调整。当锻炼引起身体不适时要及时休息,给予身体足够的休息时间。休息是人体对损伤进行自我修复的重要条件,劳逸结合是效率最大化的基础。增加锻炼量的时候,可以参考次数―距离―时间的顺序进行。确定一定强度的锻炼身体可以适应后,可以先在这个锻炼量的基础上增加锻炼次数,适应之后再增加行走距离,最后延长锻炼时间。直到恢复到正常的行走模式。
以上就是关于负重锻炼的一些建议。最后强调的是,人体和病情的特异性决定着每种治疗方法都不是适用于所有的人的。参考上述意见时,一定要征求管床医生的建议,不要盲目锻炼,避免造成不良的后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