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来到这个公司参加工作已有三年了,一直是一个活泼开朗,爱说爱笑的女孩,然而,她最近在工作中却遇到了一个大麻烦。麻烦的起因正是缘于半年前科里新调来的领导――不知怎地,小王从一开始就出奇地厌恶他。最初她只是以为不适应这个领导,再过一段时间就会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这领导的厌恶之感非但没有降低,反而逐日升高了。更要命的是,在这个小办公室里这位领导就坐在她的对面,以至于她天天上班都要面对着他,半年的时间已经把她搞得心力憔悴,最后,她不得不请休了一周的病假,来接受心理咨询。
“老师,你知道我这半年有多痛苦,我真的一看他就想发脾气,但他是领导,我必须克制自己的情绪,所以我每天上班都是在想着,可千万别说错了什么,每说一句话都要考虑:我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说话才能不惹他生气?”
“你觉得你的领导有什么惹你生气的地方吗?”
“其实他人不坏,但我就是接受不了他的那种性格。对上面唯唯诺诺,下来又不干活,该他做的事经常都拖延,一点都不认真,态度也不严肃,嬉皮笑脸的,哪像个领导样啊!”
“呵呵,看起来你真的很讨厌他,那他讨厌你吗?”
“那谁知道呢。反正他每天总在夸我,说我办事认真,心细。但我感觉他好虚伪,我宁可不听他夸奖。”
“那别人对他怎么评价呢?”
“我问过我们科里其他的同事,别人也是说他有那些习惯,但是大家似乎觉得无所谓:‘悖∷褪悄茄樱肮吡司秃昧恕!遣恍校揖褪窍肮卟涣恕!
“那除了他这一点外,他还有什么优点没有?”
“嗯……还有吧,他的确挺会替老板着想的,我们老板有时候想出一个想法,但不知道怎么落实,我们领导总会下来跟我们分析出老板的意图,所以就要求我们按照这个政策提前作些准备。我发现他分析领导的意图特别准,因为过不了多久老板的想法形成政策落实下来,刚好就是我们这领导所预想的那样,而且只要是他想做的事情,会做得非常好,别人都干不来的活他也能做。所以有时候老板下来检查工作,还对我们科室动作快大加赞赏,其实哪是我们速度快啊,是老板还没正式下达任务我们就已经开始做了。”
“这大概也是领导那么重用他的缘故吧?”
“嗯……也许吧。”
“那他在工作中关心你们的感受吗?”
“不关心,一点都不关心。”她气愤地脱口而出,但仔细想了想,她又补充道:“但是也不全是这样吧?他其实也挺关心下属的,特别是我们不舒服的时候,他也经常嘘寒问暖的,天气热了还经常买西瓜雪糕什么的给我们大家吃。就是这一周,还是他坐对面觉得我好像不舒服,问起我,我才借机会请了一周假的,而且是他自己帮我把这一周的活代管了,怕我请假扣奖金,连假都没给我算。要照以前那个领导,没有医院的假条他肯定不批的。”
“听你说得这个领导其实并不是那么坏嘛。”
她长叹了一口气:“是啊,有什么办法呢,我也知道其实这个领导并不坏,但是我就是打心底里接受不了他啊。”
可以看出,在小王的内心中有着强烈的冲突,一方面,理性告诉她这个领导并不是那么坏,但是感性上的她却根本无法接受这个领导。其实,领导本身并没有感觉到小王多讨厌他,因为本来就不存在彼此间的冲突,而小王只不过是被自己的一种厌恶情结所纠缠住了。这种厌恶情结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非常常见――并非讨厌某件事情,而是对某个人的整体气质感到厌恶。这种厌恶感往往是从心底油然而生的,并非因为某件事情导致双方的隔阂。尽管我们可以给我们所厌恶的人找出各种讨厌的理由,但实际上,这些理由未必站得住脚,可资鉴别之处就是――别人虽然也同样发现了这个人的这些品质,但是却并不觉得有那么讨厌,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对他的厌恶感只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体验而非社会整体的认同。
产生厌恶情结往往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某个人的行为触动了我们内心中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正如前文所说的小王,她是一个办事认真,性格直率的人,在她眼里的“领导”应该是正襟危坐、严肃认真的人,但是这个领导却是一个有点圆滑;有点不严肃;又有点特立独行的性格特征,这显然违背了小王内心中的价值体系。以至于使她一和这个领导见面就会从内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厌恶之感。
第二:对方身上拥有和自己相同的“缺点”,导致我们运用反向生成的防御机制:反向生成是一种非常常见防御机制,当某种我们认为的“缺点”很难被我们接受时,我们可能会试图走向与这种缺点相反的方向,以便于自己能更加远离“缺点”。一般来说,我们自己早年曾经也拥有某种“缺点”,但是由于家庭教育等原因使我们“改”了。但这种改变不一定能做到让某种行为特征彻底消亡,多数情况下往往只是将这种“坏习惯”压抑到内心深处了。例如小王的家庭教育方式要求她严肃认真,这种教育体系是不能允许她态度随便的行为特征流露出来的。所以在她的潜意识层面,会为了避免自己的坏习惯表现出来而对刚好拥有和自己类似的坏习惯的领导感到厌恶。当然,这种防御机制是潜意识层面进行的,除非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一般不容易发现。
第三:潜意识中的“酸葡萄”心理:对方的某些优点可能是自己所缺乏并且渴望的,但是自己的价值体系又不能接受自己同样做出这样的行为。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小王的领导的特点,如果他真的一无是处,怎么会走到领导者这个层次呢?其实,小王也道出的对方的优点,正是因为她最厌恶的领导确有某种过人之处,才会得到老板的重用。但这恰恰是自己的不足,甚至可能是自己潜意识里渴望得到却因为自己的价值体系束缚难以得到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一种“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的心态,厌恶之感自然也就产生了。
那么,遇到让我们感到厌烦的人或事,最好采用什么方法来化解一下自己的情绪呢?
首先,最简单也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当然是敬而远之。多数情况下只要我们回避了这些让我们厌恶的人或情景,并且不因此发生一些冲突,就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即便不能回避一个科室,但只要以一个恰当的理由调整一下座位,避免和让我们产生厌恶情结的人面对面坐,就可以在多数时间中减轻厌恶情结对我们心理的影响。
其次,采用一些适当的方式合理释放一下情绪,例如在酒桌上拿领导开个玩笑等。只要适度,在这种自由活动中“放肆”领导自然不会怪罪,而自己压抑多日的情绪也自然能够得到一定的释放。
然而,总有一些时候,如果恰好我们所遇到的让我们讨厌的人却刚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例如我们的领导,回避就意味着失业;或者我们的同寝室舍友,回避就意味着在整个学校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那我们就需要做些积极的自我调整。其实,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个领导让小王产生的厌恶之感,恰恰促成了小王来到咨询室,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发掘调整自己性格的一个好机会。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指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能力优势,当我们抛开自己原来已经固化的负面感受,用理性的思维去观察自己原本讨厌的人,会发现其实对方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经过心理咨询,小王也逐步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某些性格上的不足,如做事刻板,处理人际关系过于简单等。向我们厌恶的人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才是处理自己厌恶情结的最高境界。
还有一种情况是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如果我们所厌恶的人是一大类人,而厌恶的行为又是比较常见的行为模式时,“打击面”过宽时,就有可能对我们的正常人际交往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刘女士已经35多岁了,要说也是要相貌有相貌,要能力有能力,但让她感到失落的是直到现在仍然没有一次真正幸福的恋爱。原来,所有追求她的男生都会让她产生厌恶之感。在咨询室中,她道出了缘由:
“我最讨厌的就是那些男生追求我时那种卑躬屈膝的嘴脸。平时男生可趾高气昂了,但是一旦喜欢一个女人,就穷追猛打,女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这很正常啊!哪个男人喜欢一个女人,当然都会讨女人的欢心喽。”
“那这些男人也太虚伪了吧?他们要真喜欢女人,为什么平时不能对女人好一点?现在又来大献殷勤,我不喜欢虚伪的男人,我喜欢男人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有思想,有个性。不会被别的任何人任何事所左右。”
原来,刘女士所厌恶的是所有男士在恋爱过程中几乎全部存在的正常行为模式,可想而知按照刘女士的标准想要找到“喜欢”的人简直如同大海捞针一样困难。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从自身找原因,原来,在她的内心中对男性的性格有一个认知偏差,把自我个性的展现和恋爱过程中男人对女人的爱慕混淆了。她需要通过系统的心理咨询来矫正自己的认知偏差。
所以说,当我们讨厌一个人时,需要冷静地想一想,问题也许出在自己身上。情绪是人正常的本能活动,但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与动物,是因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的思索去克服情绪的影响,当我们对某个情绪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时,积极加以调整,不被情绪所左右才是我们成熟的标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