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头痛、流涕、打喷嚏等鼻炎、鼻窦炎症状困扰着约全球15%的人群,尽管大部分病人可以通过系统、正规的药物治疗得以痊愈,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病人,尤其是鼻腔、鼻窦解剖结构发生病变的病人仍然需要手术治疗。但鼻腔鼻窦解剖复杂,位置隐蔽,病变处于狭小、曲折的腔隙内,手术受到操作不便,视野不佳的限制,因而传统术式治疗损伤大,效果欠佳。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把鼻科学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带来了鼻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使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的治愈率大大提高,同时具有面部无切口、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已成为慢性鼻窦炎外科干预的一种标准术式,目前已基本在全国县级以上医院得到普及,但是各地区、医院之间水平仍差异较大,良莠不齐。
有些病人接受了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后对术后的随访换药不理解,不明白手术过后为什么还要在内窥镜下换药,还要进行鼻腔冲洗等局部用药。是手术不管用还是这次手术失败了呢?这就需要对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有一个正确认识。
现代对于慢性鼻-鼻窦炎强调的是综合治疗。手术只是其治疗环节的一个部分,它将传统根治性大部或全部刮除窦内粘膜的破坏性手术,变成根据病变的程度,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粘膜和结构,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促使鼻腔、鼻窦粘膜的形态和生理功能恢复的功能性手术,以达到依靠鼻腔、鼻窦自身生理功能的恢复治愈鼻窦炎和鼻息肉,并防止病变复发的目的。需要强调的是手术的本身并不能直接治疗炎症,只是为粘膜炎症的良性转归创造条件。术后的随访换药、药物治疗是整个治疗过程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认为手术过后就万事大吉的想法是要不得的。
一般来讲对于慢性鼻-鼻窦炎首先应给予2~3个月正规的药物治疗,如给予口服抗生素、抗组胺药、局部应用类固醇激素等。药物治疗无效再考虑手术,手术要清除如息肉、脓液、霉菌团等病变组织,纠正存在的解剖结构异常,有针对性的开放有病变的鼻窦口,改善鼻窦的通气引流,尤其要强调保留正常粘膜。术后抗生素需使用10天左右,应用粘液促排剂1~3个月,应用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鼻腔冲洗,酌情应用抗组胺药。更重要的是应用鼻喷激素。然而,许多病人对激素是闻之色变,使用时有种种顾虑。激素尽管有许多副作用,但使用激素的鼻喷剂局部应用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是非常安全的。当然鼻内镜下换药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换药,医生可以清理血凝块、分泌物、痂皮、小囊泡等,以利于疾病恢复。通过上述治疗绝大多数的慢性鼻-鼻窦炎病人是可以治愈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