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胃瘫是各种原因导致一组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而以胃排空延迟或潴留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胃动力下降综合征,是腹部手术特别是胃部手术的并发症,常持续1个月以上,临床处理比较棘手,患者非常痛苦。采取正确合理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诊断标准:
(1)病史;
(2)经一项或多项检查(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但有胃潴留;
(3)胃引流量每天>800ml,且持续>10d;
(4)无明显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5)无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史。
治疗:胃瘫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主要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使用镇静剂和抗胆碱药,此外还可应用药物、针灸、中药等综合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减轻胃肠负荷和胃壁组织水肿。
温盐水洗胃:3%温盐水洗胃促进胃动力恢复。
营养支持:营养支持对胃瘫患者至关重要,不仅补充能量所需,还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微量元素的补给,有静脉营养和肠内营养两种方式。
静脉营养:因病人不能进食,机体处于负氮平衡,因此可采用深静脉留置导管,给予静脉高营养。保证供给机体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复方氨基酸、各种维生素及电解质。
肠内营养:肠内营养支持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是治疗胃瘫的有效措施。将营养管放入空肠内输注营养液,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肠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支持肠粘膜屏障,使代谢更符合生理过程,减少了肝、胆并发症的发生率。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多潘立酮(吗丁啉)可加速胃的运动和协调胃十二指肠的运动,促进胃内食物排空;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兼有中枢和外周双重作用。新型的胃肠动力促进剂普卡比利具促进胃肠动力和结肠转运的双重作用。
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具快速纠正紊乱的胃电节律和改善胃排空的功能。联合应用胃肠动力药物能更有效的改善胃瘫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心理治疗精神因素亦可使胃张力减退,运动减弱。胃瘫发生后,应及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消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胃电起搏(GES)是近年开展的治疗胃瘫的一种新方法,通过外科手术或超声内镜将起搏装置植于胃壁肌层,用外源性电刺激使胃的慢波频率恢复正常。低频高能电刺激不仅可以恢复慢波。还可改善胃排空,缓解症状;低能的电刺激改善恶心、呕吐等症状效果明显,对胃排空作用有限。
中医治疗:胃瘫中医属于 “痞满”、“呕吐”的范畴。中医认为肝失疏泄、肝胃不和、气机郁滞,或脾胃虚弱、升降无力、运化失常,就会造成胃肠排空功能紊乱。治疗上要疏肝解郁、健脾益胃、行气止痛、消痞导滞,使肝气舒、脾气升、胃气降、积滞消、痞气去,则痛可止,诸症除。
中药: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温和胃气。大黄甘草汤,泻热通便。栀子生姜豉汤,清宣郁热兼以止呕。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通阳明里实。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里热,降逆止呕。大半夏汤温胃止呕。吴茱萸汤温胃暖肝、降逆补虚。理中汤温中散寒,健脾燥湿。半夏汤温胃散饮,降逆止呕。茯苓泽泻汤或五苓散以通阳化气利水。半夏干姜散温胃散寒。
针灸:内关、足三里、上巨虚、公孙。内关穴具有理气和中之效,对胃肠功能有调整作用,对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对肠的运动有调整作用。足三里穴具有调理脾胃,理气活血、扶正培元之功效。上巨虚穴有调中和胃,通肠化滞之功,对胃肠功能有调整作用,可使胃蠕动增强。公孙穴对胃和小肠的运动有明显的调整作用,与内关相配有协同增效作用。
总之,胃瘫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胃瘫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疾病,需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