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前瞻性探讨脑室-腹腔(V-P)分流术后分流管腹腔端位置的动态变化,确定腹腔端的简单、有效处置方法。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0月期间采用V-P分流术连续治疗了40例脑积水患者,脑室端均采用额角穿刺,腹腔端采用剑突下4cm正中切口,腹膜切开3mm后将连接好并确认通畅的分流管腹腔端置入腹腔内。术后第1、3和7天常规复查头颅CT确定颅内状态,并同时拍摄腹部平片确定腹腔端分流管位置。对此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本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5±17岁;脑积水病因:颅脑创伤15例,自发性脑内出血7例,动脉瘤破裂出血6例,脑肿瘤5例,特发性4例,硬脑膜动静脉瘘2例,脑膜炎1例。动态头颅CT检查显示40例均分流效果良好。腹部平片显示术后第1天分流管腹腔端位于盆腔31例,下腹腔5例;术后第3天和7天,分流管腹腔端位于盆腔内分别为35和39例。本组1例术后5天发生对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家属放弃手术自动出院;其余的患者平均于术后11±4天出院。1例术后1年发生腹腔端感染,控制感染后改脑室-心房(V-A)分流术;其余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2年,无分流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后剑突下正中小切口,可减少手术创伤并缩短手术时间并获得良好的分流效果;术后腹部平片动态观察分流管腹腔端位置的方法简单、实用,分流管腹腔端绝大多数在术后1天内降入盆腔内,无需特殊固定和处理。
【关键词】 脑积水;V-P分流术;腹部平片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常见疾患之一,对有明显症状者采用侧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 分流)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手术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分流效果好,但该术式的置管盲目、分流管梗阻、感染、分流管腹腔端引起腹腔、盆腔穿孔等并发症,影响手术疗效。为了保证V-P分流术后吸收效果,减少大网膜包裹、腹腔假性囊肿、肠粘连、肠梗阻等的发生率,有关学者采用多样化腹腔端分流管的处置方法,包括不同的腹部切口、肝脏隔面固定、小腹膜腔置管、盆腔内置管和腹腔镜辅助等的处置方法。
为了探索简单、有效的V-P分流术中腹腔端引流管的处置方法,最近3年我们采用腹部X线平片定期观察的方法,前瞻性地观察对V-P分流术后腹腔端分流管末端在腹腔内的位置,并对术后疗效进行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21~83岁(平均年龄55±17岁);导致脑积水病因:颅脑创伤15例,自发性脑内出血7例,动脉瘤破裂出血6例,脑肿瘤5例(2例星形细胞瘤、2例巨大垂体瘤、1例脑室内节细胞瘤),老年性4例,硬脑膜动静脉瘘2例,脑膜炎1例;病程:14天~3年,平均86±133天;
2、临床表现:颅脑创伤的15例,均为颅脑出血或脑肿胀,采用单侧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者,术后随访发现脑室系统进展性扩大,伴随减压窗逐渐外膨;自发性脑内出血的7例,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逐渐出现减压窗外膨;动脉瘤性出血者的6例中,4例采用显微手术夹闭和去骨瓣减压术,康复期间出现为反应迟钝、减压窗外膨加重;2例行介入栓塞术,术后出现意识障碍加重;脑肿瘤的5例,表现为康复期间减压窗外膨;特发性脑积水的4例,表现为认知障碍、尿失禁和步态不稳的典型三联症;硬脑膜动静脉瘘的2例中(1例行栓塞治疗,1例行脑内血肿清除和动静脉瘘切除),术后出现意识状态好转后又恶化;脑炎的1例,表现为嗜睡和呕吐。术前Glasgow 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6例,9~12分24例,13~15分10例,平均11±3分;
3、术前影像学检查:本组术前均经头颅CT平扫检查,均表现为脑室扩大,伴随脑室周围低密度渗出。特发性脑积水的4例,术前常规头颅MRI检查,除脑室扩大外,均有T2像上脑室周围高信号影。动脉瘤手术夹闭的4例,分流术前均行全脑DSA检查,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
4、分流管的选择:特发性脑积水的4例患者中,2例采用可调压分流管,根据术前腰穿测定的压力,设定分流泵的压力为100~120cmH2O,另2例采用中压分流管;非正常颅压脑积水者中,5例选择前述的可调压分流管,设定压力为110~130H2O,其余的患者选用中压分流管。分流管的选择,由家属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最后确定;
5、手术方法:本组采用全身麻醉,头部采用侧脑室额角穿刺部位的直切口(发迹内中线旁开2cm、长约4~5cm ),腹部采用剑突下3cm的正中切口(长约4cm)。常规消毒术野后,头部和腹部2组3人同时手术。头部钻孔穿刺脑室成功后,脑室端置管深度为5~5、5cm(皮层表面计算),连接固定分流泵和经皮下隧道引入的腹腔端分流管后,以明胶海绵和耳脑胶封闭颅骨钻孔处,分两层缝合头皮。腹部操作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后,暴露切口内前鞘,术野正中部位切开腹白线约1cm,分流腹膜外脂肪并将腹膜提起牵出,腹膜切开约2mm,将擦拭干净、且确认有脑脊液自动流出的分流管腹腔端置入腹腔内,分层缝合腹膜、腹白线、皮下层和皮肤。本组中5例去骨瓣减压术者,于分流术后同期再行对侧颅骨修补成形术;
6、术后影像学检查:本组术后1、3和7天常规头颅CT扫描检查,观察有无颅内出血和脑室的状态;术后1天常规拍摄包括盆腔的腹部平片(不能站立者,拍摄卧位片),观察分流管腹腔端位置;腹腔端位置分类:Ⅰ类为平脐平面以上,Ⅱ类为脐平面至髂前上嵴平面之间,Ⅲ类为髂前下嵴平面以下。术后第1天平片显示分流管位置为Ⅲ类者,不再复查;为Ⅰ和Ⅱ类者,则第3天再次复查平片;如仍未达Ⅲ类者,则于第7天再次复查平片。术后1~7天内,6例行腹部CT薄层扫描后三维成像,均显示分流管腹腔端位置良好;
7、术后主要治疗:术后当日给予止血药,停用脱水药物,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给予常规的综合治疗,本组术后常规给予甲硝唑治疗5天(100ml/次,2次/日)
结 果
1、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本组中1例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者,V-P分流术后神志转清,术后1和3天的头颅CT扫描显示脑积水改善,无颅内出血,但第5天晚饭后突然昏迷,分流侧瞳孔散大,急诊头颅CT扫描显示分流管侧等高混合密度的巨大硬脑膜下血肿,家属放弃治疗后自动出院。其余的患者,术后病情稳定好转,减压窗外膨于术后1~3天开始缓解,有意识障碍者意识状态也逐步好转。
2、术后头颅CT扫描随访:术后动态头颅CT扫描显示,分流管脑室端的位置在同侧侧脑室前角内35例,对侧侧脑室前角内5例;穿刺道少量出血者2例;非正常颅压脑积水者,均见脑室缩小、脑室周围渗出减轻;正常颅压脑积水者中,脑室缩小者2例,均见脑室周围渗出减轻。同期颅骨修补的5例,未见修补侧出血和积液。
3、分流管腹腔端位置的确定结果:术后第1天77、5%者分流管腹腔端已进入盆腔,术后7天97、5%的分流管进入盆腔内。术后3个月~1年期间,5例再次摄腹部随访,分流管腹腔端位置均为Ⅲ类(盆腔内)。
4、出院时患者的状态和随访结果:本组平均于术后11±4天出院回家,或转入康复治疗;出院时GCS:≤8分1例,9~12分4例,13~15分35例,平均13±2分。采用门诊随访,随访时间为1个月~2年(平均8±4个月)。脑星形细胞瘤的2例,分别于术后1年和2年肿瘤复发,死于脑功能衰竭;2例巨大垂体瘤中的1例,术后6个月死亡垂体功能低下导致的全身衰竭;本组1例患者术后1年间歇发热,腰穿检查证实CFS中白细胞增高,再手术去除分流管,术中证实为腹腔端感染,炎症控制后改行V-A分流;未行同时颅骨修补者,分流术后1~3个月,10例再入院行颅骨修补术。除上述1例感染1例和术后5天发生硬脑膜下血肿外,其余的患者未发生分流相关的并发症。
讨 论
脑积水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吸收障碍或分泌过多,导致脑脊液在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积聚,使脑室系统部分或全部、对称或不对称扩大的,临床上表现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或/和视神经乳头水肿、颅骨减压窗外膨等颅内压增高综合证,或认知障碍、尿失禁和步态不稳三主证的正常颅压脑积水综合证。
1908年Kausch首次应用、尤其是1952年引进带瓣系统分流管以来,因其适应证广、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疗效确定,V-P分流术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各种类型脑积水的最常用方法。但该术式相关的多种并发症,如分流管堵塞、感染、脏器穿孔、分流过度或不足等,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也是神经外科临床面临的课题。为了避免和较少腹腔内大网膜包裹分流管引起的并发症,有关学者采用多种技术方法,包括固定于肝脏隔面、小网膜腔或盆腔内,腹部切口也有剑突下、右上腹、脐旁、左右下腹等,都缺乏对分流管腹腔端位置的影像学评估,疗效也各不相同。
本组采用剑突下腹正中小切口,将分流管置入腹腔内后,前瞻性地通过腹部平片观察分流管的位置变化。本组40例的结果显示,分流管腹腔端置入腹腔内后,依靠自身肠蠕动的作用,即使是卧床状态,术后24h内,77、5%患者的分流管腹腔端进入盆腔内,3天内为87、5%,7天内为97、5%。而且3个月以上随访的5例,分流管的腹腔端全部在盆腔内。本组1例于术后1年发生感染,术中证实腹腔端末梢端管壁黄染,估计为穿透入肠腔内导致逆行性颅内感染;该例患者控制感染后,改行V-A分流后脑积水得到控制。其余的患者,未发生腹部相关的并发症,而且分流后都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组1例术后5天发生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可能为穿刺部位出血或脑积水改善后皮层静脉出血引起。该例如同期行颅骨修补术,也许能避免颅内继发出血的发生。
与其它部位切口相比较,本组采用剑突下小的直切口,避免切开或/和分离腹肌层的操作,手术操作简单、方便、出血少、开关腹腔快速,也缩短了手术的时间。根据本组的初步结果,我们认为V-P分流术中,腹腔端分流管无需固定于肝脏隔面、小网膜腔或盆腔的特殊处理,确认将其置入腹腔内即可,依靠自身的肠蠕动,远端可自行进入盆腔内而避免大网膜包裹的发生。
为了避免术后腹腔端感染、梗阻和过长引起穿孔的发生,我们认为应该注意如下事项:1、术前消毒应严格,术中尽可能减少对分流装置不必要的接触;2、连接分流管前,测量脑室穿刺点至患者髂前上嵴平面下5cm的长度,确定为腹腔端分流管的长度,从近头端剪除过长的分流管;3、避免腹部切口的渗血进入腹腔,分流管腹腔端入腹腔前,要将管壁的血迹擦拭干净;4、切开腹膜后,确认为内壁光滑的腹腔,再向下方置入分流管,且保证顺畅无明显阻力。
采用腹部平片观察分流管的位置,方法普遍、易行,即使患者不能站立,也不影响位置的确定。本组仅为初步的结果,需要更多的病例和更长的随访时间来确认,同时采用三维成像方法,确定分流管末梢端在盆腔中的三维位置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V-P分流术后的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