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是发生于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神经痛。临床上通常将该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继发性者是指可发现或查出三叉神经径路或其周围存在器质性病变,如肿瘤、血管畸形、动脉瘤等,且随着病变发展表现出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原发性者多是由于三叉神经感觉根进脑干段受到血管搏动性压迫所致。三叉神经痛之所以好发于中老年人,是由于脑干随年龄的增长而下移,加之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相应移位或延长,从而导致与三叉神经进脑干段接触和对其压迫,使该段的神经纤维间形成伪突触而发生短路,微小触觉刺激可通过短路传入中枢,而中枢传出冲动亦可经短路变为传入冲动,如此反复积累,一旦达到痛觉神经元的阈值即引起疼痛发作;也有学者认为冲动不断上传至各级中枢,以致三叉神经脊束核、丘脑及大脑皮质感觉中枢均处于过度兴奋状态,由于不断传入低于痛阈刺激的累积,即可间歇性引起三叉神经中枢的兴奋爆发而发生面痛,而且某些非特异性刺激由于被过度兴奋灶所吸引亦可诱发疼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一般呈慢性病程,大多渐进加重,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性短暂的闪电样或刀割样剧痛为最主要特点。由于三叉神经位于脸部,病人有时分不清疼痛来源,容易误以为牙痛、头痛,造成延误治疗。有1/3以上病人在患侧面部某一区域特别敏感,每遭轻微触动即可引起疼痛发作,故将这一区域称为“触发点”或“扳机点”,“触发点”多集中在口鼻部,可有一个或数个,所以面部的机械刺激,如说话、进食、刷牙、洗脸、风吹等均可诱发疼痛,病人为此生活极为艰难苦痛。病情严重者在发作时常伴有患侧面部的面肌反射性抽搐,故又将此病称为“痛性抽搐”,并可合并面部潮红、流泪、流涕等自主神经症状。
随着三叉神经痛病情逐渐加重,在治疗上呈三步曲,即药物治疗→三叉神经封闭→手术。药物治疗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是卡马西平,通常100mg,每日2次开始,无效或疗效差时可加量,但每日用药不超过1.2g,长期服用该药或少数病人服用该药时会出现眩晕、嗜睡、胃肠不适等副作用,则应减量或停用。此外,笨妥因钠、野木瓜片等也有一定疗效。三叉神经封闭法包括三叉神经半月节及其周围支酒精封闭术和半月节射频热凝法,其原理是通过酒精的化学作用或热凝的物理作用于三叉神经纤维,使其发生坏变,从而阻断神经传导达到止痛目的。封闭法无法根治三叉神经痛,仍会复发。手术治疗包括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和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其中针对“血管压迫”病因的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是较其他治疗方法更理想、更有效的手术方法。经正规医院确诊的三叉神经痛病人,无全身性器质性病变如严重心血管疾病等,均可考虑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该手术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于患侧耳后枕下行微创“锁孔”开颅术,在显微镜下暴露三叉神经进脑干段,寻找和确认“压迫血管”,在其间垫以肌筋膜或Teflon片,充分减压。术中如果未发现有“压迫血管”,可将三叉神经进脑干处感觉根自后下向前上切断其2/3或3/4,即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术后一般需卧床2-3天,7天切口拆线即可出院。据国内外报道,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有效率达82%-96%,手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极低。术后病人可有一过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发热等反应,绝大多数可以在一周内消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