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苦未必全是热症
口苦的常规治疗
在临床上,口苦作为一个症状还是比较多见的,在中医教材中,认为口苦辨属热证,常见于火邪为病或胆热之证。在治疗上,实火上炎,常用黄连,黄芩、栀子、黄柏等苦寒清热泻火之药治疗。若为虚火,即阴虚火旺所致,常用生地、麦冬、玄参、龟板等养阴清热潜阳之品口服,此为治疗口苦之规矩、准绳。然而,引起口苦不尽属热,在时邪热病中,口苦主热无可非议,但在其他疾病中,口苦也有主寒者,这提示我们单凭口苦一症并不能了解疾病的全貌,更要综合全身症状辩证施治。
阳虚口苦的病机
口苦,《黄帝内经》称之为"胆瘅",《内经》认为口苦与胆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在《素问● 瘘论篇》有"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灵枢● 四时气》有"胆液泄,则口苦";《灵枢● 胀论》有"胆胀者肋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还说"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素问 ● 奇病论》还首次提出胆虚会导致口苦,如"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后世的医家对此也进一步进行了论述,如《圣济总录● 胆门》曰:"论曰足少阳不足者,胆虚也。虚则生寒,寒则其病恐畏,不能独卧,口苦善太息,呕宿汁……盖胆虚则精神不守,其气上溢,循其所在而生病也"。
阳虚口苦的治疗
针对阳虚所出现的口苦,余常以姜附桂等剂进行治疗;若考虑乃少阳为寒湿之邪所郁滞,可采用桂枝合二陈汤或是苓桂术甘汤加减;若未见明显之热象,方中可不夹黄芩等阴药,以阳药宣散阻滞后,口苦之象自然消失;若考虑为坎阳不足,真阳上浮所出现热证,则需加用附子,甚则采用四逆汤进行治疗,以引阳归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