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增生(肥大)症是绝大多数男性都无法抗拒的一种老年退行性病变,值得每一位中年人去关注.前列腺像人体的其它器官一样,也有一个发育、成熟到衰老的过程,自出生后到青春期前列腺生长缓慢,青春期后生长速度加快,逐渐发育成熟,男性在25-40岁之间其腺体体积基本保持衡定,40岁以后则出现两种趋势,一小部分人腺体趋于萎缩,腺体体积逐渐缩小,而另外大约80%的人则趋于增生,腺体体积逐渐增大,形成了前列腺的良性增生病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前列腺腺体缓慢出现增生,初发时症状轻微,自己可能不易觉察,只有当增大的前列腺逐渐地压迫尿道,症状缓慢加重,才可能逐步被自己察觉,当增生到一定程度引起尿路梗阻或者因梗阻出现了并发症时,其实此时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了,它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前列腺增生最早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夜尿次数增多,既往夜间不起夜的人出现了每天1~2次的夜间排尿,这往往反映尿路已经发生了早期梗阻,当夜尿从1~2次发展至2~3次甚至4~5次,说明下尿路梗阻程度在逐渐加重。
夜尿次数的多少常常与前列腺增生的病情程度平行,即成正比关系,夜尿是由于增生的腺体在夜间充血刺激所引起的。此时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去医院做B超检查膀胱的残余尿量和前列腺的大小,检测一下排尿后膀胱是否存在残余尿量?残余尿量有多少?正常人残余尿量大约在10ml以内,超过10ml则意味着可能发生了前列腺增生(患有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也可能出现膀胱残余尿量,但残余尿量不会太多),若残余尿量达到50-60ml以上时,说明前列腺增生严重,一般被认定为有手术指症,此时患者有必要行手术治疗。
检测膀胱的残余尿量是判断前列腺增生及增生程度的重要检测项目!有的30左右岁的年轻朋友常常在体检做彩超或B超检查时,在超声报告单上提示“前列腺增大”或被超声医生告之“前列腺增大”,其实这种提示没有实际的临床意义,也不能说明是前列腺增生的表现。若明确是否患有前列腺增生,首先的前提条件是年龄,年龄应当在40~45岁以上,其次关键在于是否有临床症状,然后在结合前列腺肛门直肠指检以及膀胱的残余尿量或尿流率检测。
另外,有些老年朋友,常常拿着自己的前列腺超声报告单,将自己前列腺的超声报告大小、数值与其他的老年朋友的前列腺超声报告的大小、数值进行对比,自认为前列腺大小数值报告的越大,病情就以为越严重……。其实,这种看法是极其错误的,更是不科学的,须知:前列腺的大小与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症状不成正比,换言之,不是前列腺腺体越大就越说明前列腺病情越严重、临床症状越严重;前列腺增生的症状及病情严重程度是与前列腺增生的部位有关的。有的患者其前列腺增生的大小、程度并不严重,但其增生的部位、位置不好,比如是中叶增生,导致其临床症状非常严重,甚至需要手术治疗,而有的患者前列腺增生的腺体很大,但症状并不严重,只需要药物干预治疗即可,更没有达到手术的指症。
现代医学对于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主要是予以导尿、腺体内注射药物、内分泌治疗,以及手术切除前列腺肥大部分等来进行治疗,有一定疗效,但也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和副作用。
本病属中医“癃闭”范畴。早在秦汉时代就有对本病的记载。《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明确指出病位在膀胱,还指出了本病病理为气化不利,与三焦、肾、中气有密切关系。汉代张仲景首创对本病的辨证论治,如气不化水用五苓散,水热互结用猪苓汤,瘀血夹热用蒲灰散,脾肾两虚用茯苓戎盐汤,显然已涉及了寒热、虚实、气血各方面。隋唐时代,已认识到本病具有“致夭命,大不可轻之”的严重性。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有了更多论述,还出现使用葱叶导尿的方法,可以说是最早的导尿术,也提出了用盐行脐区熨与灸的治法。宋元时期,朱丹溪提出了探吐开上窍以利下窍的方法。明清时期,张景岳、李中梓等使本病的理法方药趋于完备。张氏还记录了以猪胞鹅翎鼓气入膀胱这类更先进的导尿法。可以说,前人已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现代中医研究本病,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并结合了现代物理疗法等进行综合治疗,运用中药内服,外敷并加以温热以促进前列腺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无菌性炎症,使局部的肿胀消退改善尿路的通畅.
总之,“上工治未病”,对于人到中年的男性,应当将前列腺的健康检查、保养也要放在身体健康检查、保养的一定重要位置上,若出现与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炎相关的的临床症状时,应高度重视并寻求医生的指导、帮助,科学合理地注意前列腺方面的预防和保健,使我们的生活更健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