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朱某,女性,69岁,有糖尿病史18年,曾经服用多种口服降糖药,三个月前,由于血糖难以控制,改用诺和灵30R(早22U晚18U皮下注射)联合拜糖苹(50mg3次/日)控制血糖。高血压史两年,平时服用寿比山(2.5mg/日)控制血压。三年前因尿频、尿急在外院就诊,诊断为尿路感染,予氧氟沙星等抗感染药物治疗,症状数天内即消失,但不久又因劳累等原因再次发作,反复多次。一年前因尿频、尿痛再次加重,曾住院治疗,确诊“慢性肾盂肾炎”,病情好转后出院。之后多次因劳累等原因,反复发生尿频、尿急、腰酸、乏力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一月前,再现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服用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治疗十天后症状减轻,尿频、尿急消失,但仍有轻度尿涩,腰酸乏力无改善。三天前查尿液白细胞++++,遂来我科求医。
泌尿系感染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其发生率约为12%~20%。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前者为肾盂肾炎(分急性,慢性),后者为膀胱炎和尿道炎。下尿路感染可单独存在。而上尿路感染常伴有下泌尿道感染。临床上可以有或没有临床症状。泌尿系反复感染最终可致进行性肾功能损害,因而,早期防治极其重要。糖尿病并发泌尿系感染的机制尚无定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高血糖状态;
2、机体防御机制减弱;
3、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4、排尿异常;
5、其它因素(如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脱水、酸中毒、血糖大幅度波动等)。
患者诉尿涩,腰酸,乏力,口略干,胃纳一般。检查患者情况:体温36.6℃,血压160/90mmHg,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心率98次/分,腹部体检无阳性表现。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实验室报告:血常规WBC5.6×109/L,NE54.6%,L39.5%;尿爱迪氏计数WBC3885000/12h,RBC140000/12h;FPG10.1mmol/L。B超:两肾大小正常,肝脾不大,胆囊无结石。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中医诊断:消渴劳淋。
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依其表现,属于中医学的“消渴”、“淋病”范畴。本病的发生,多因消证日久,耗气伤阴,或过食肥甘,酿成湿热,湿热化火,易于下注,或外感湿热毒邪,客于膀胱,或因七情郁结、烦劳、房劳过度,致气火郁于下焦而致淋症。
中医治法:清利湿毒,固益奇恒,标本同治。方拟滋肾六味汤、茯苓丸、虎杖散复合。
中药处方:大生地12g,炙龟甲18g,东白薇15g,女贞子30g,墨旱莲30g,制首乌15g,枸杞子30g,白花蛇舌草30g,土茯苓30g,茯苓30g,冬葵子20g,滋肾丸6粒(包煎)。
患者反复尿路感染,遇劳则发,属中医劳淋范畴,与肝肾精血亏耗有关。在治疗这种反复发作的难治性尿路感染时,应标本兼顾,一方面调补肝肾治其本,一方面分利湿热治其标,常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在选方上可用的方剂有滋肾六味汤、茯菟丹、滋肾通关丸、虎杖散等。药物如生地、炙龟板、山萸肉、淮山药、菟丝子、茯苓、猪苓、冬葵子、泽泻、虎杖等。在辨证施治的同时,因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奇经八脉与肝肾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可加入一些通补奇经之品,如:黄芪、当归、锁阳、肉苁蓉、黄柏、肉桂等,以提高临床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在辨证治疗的同时,可选用一些有明确抗菌作用的中药以提高临床疗效,如柴胡、泽泻、黄芩、鱼腥草、白花蛇舌草、马齿苋等。这些中药对常见的尿路感染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一月后复诊,尿涩症状消失,稍一劳累,喷嚏咳嗽,少许小便漏出,仍有腰膝酸楚,舌嫩红,苔少,脉濡弱。方已得效,上方加减用之。中药处方:大生地12g,炙龟甲18g(先煎),山萸肉15g,生怀药12g,茯猪苓各30g,菟丝子12g,粉丹皮6g,泽泻12g,虎杖30g,麝香0.1g,肉桂心1.2g(分吞)。
一月后复诊,症状明显改善,复查尿中白细胞4~6/HP,偶有腰酸,但咳嗽或喷嚏不会导致小便漏出。继续予中药调治半年。一年后随访,尿路感染发作次数显著减少,仅发作一次,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中医药治疗泌尿系感染疗效肯定,副作用少。尤其对反复尿路感染的患者,中药不仅能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或防止复发。另外,在中药治疗的同时,还应积极治疗糖尿病,使血糖控制达到理想水平,防止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出现。对已有并发症的患者要根据情况及时应用胰岛素治疗,针对糖尿病引起的神经性膀胱、糖尿病肾病等尽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适度运动,不长时间蹲坐,多饮水、勤排尿,保持外阴部清洁、干燥,防止不洁性交。对存在前列腺疾病、尿路结石、膀胱/输尿管返流、多囊肾及尿道畸形等复杂因素者应积极处理,并避免不恰当使用尿道器械以减少逆行感染机会。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治疗的关键,常用的抗生素有氟喹诺酮(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复方新诺明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感染情况选用。有条件的应及早做病原菌细菌培养,以药物敏感实验的结果指导合理选用抗生素,避免盲目滥用抗生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