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罩通气 将面罩紧扣在病人的口鼻处,同时抬起下颌骨,把氧气或者麻醉气体挤入病人的呼吸道,可用于面罩给氧和麻醉吸入诱导。
2、气管插管 病人呼吸一直得不到恢复或者病人处于饱胃状态,我们不能长时间地面罩给氧,以防因胃胀气使得胃内容物从食管返流入气道,我们必须将一根气管导管插入气管,这样一来可以保证供氧效果;二来气道因被占领而得到了保护。
3、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有些病人病情特殊,如颈部骨折后头部无法搬动、头面部烧伤后颈部皮肤疤痕发生粘连以及口腔内部生长了肿瘤,造成声门(气管的开口)暴露困难,麻醉医生则可以采用细长而且柔软的内窥镜伸入咽喉部去找声门,同时进行气管插管,让这些患者得到麻醉和手术的机会。
4、喉罩通气 喉罩是新型的通气工具,因可覆盖在声门上方而得名,适用于病人急救、短小手术和困难插管等情况,对病人的刺激程度小于气管插管。
5、外周静脉穿刺 穿刺手背或者脚踝处的一根小静脉,可用于麻醉给药和输液。
6、股静脉穿刺 股静脉位于大腿根部腹股沟处,属于全身粗大的静脉之一,可用于输液、输血和抢救给药,缺点是容易受到污染。
7、颈内静脉穿刺 这个静脉外表看不出来,可根据解剖定位进行穿刺,可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力,反映体内容量和心功能,也可作为给药和输液途径用于抢救和输血。
8、锁骨下静脉穿刺 也属深静脉之一,作用和颈内静脉差不多,相对于颈内静脉来说,穿刺后更容易固定。
9、桡动脉穿刺 最常用的动脉穿刺部位,可用于重大手术时的有创动脉压监测和血气分析等。
10、股动脉穿刺 股动脉紧邻股静脉,也是常用的动脉穿刺部位,除了监测有创动脉压和血气分析之外,内科介入治疗时也要借用此条通路,缺点是此处动脉容易受到污染。
11、腰麻 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后可对下腹部、会阴和下肢产生麻醉作用,但不影响病人的意识,此方法又被称为脊麻,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半身麻醉方法。缺点是对无菌要求高、有麻醉时限(一般为1小时左右)、可能发生呕吐、头痛、下肢麻木和尿潴留等并发症。
12、硬膜外麻醉 理论上,从颈椎到尾椎都可进行硬膜外麻醉,也是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只是层次上要浅于脊麻(在蛛网膜和硬膜外侧)。硬膜外麻醉时局麻药的给药量是脊麻的十倍左右,因此如果误穿硬膜而又没有发现,给药可产生致命的后果(全脊麻)。硬膜外麻醉可用于颈部及以下部位的手术,近年来此法应用范围减小,目前颈部和胸段手术的麻醉已被安全性更高的全身麻醉所替代。硬膜外麻醉的并发症与脊麻的基本相同。
13、骶管阻滞 属于低位硬膜外麻醉,主要用于会阴部和下肢的手术,操作简单,但由于骶管存在一定的变异性,尤其是老年人,因而麻醉效果不是很确定。
14、神经阻滞 将局麻药注射在神经干周围,通过药物渗透对其所支配的肌肉和骨骼产生阻滞(感觉和运动)作用。以往凭借的是解剖定位,现在则可以借助超声仪指导操作,大大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效果。
15、术中唤醒 有些手术如脊柱侧弯矫形术为了防止操作压迫脊髓,造成术后瘫痪,需要在手术过程中减浅麻醉,让病人根据指令活动下肢。此项技术对麻醉医生提出较高的要求,需要根据手术进程,调整药量,对麻醉深度调控自如。
16、术中监测 麻醉医生除了麻醉操作外,还承担着监护病人的职责,有些人说麻醉医生打好一针就走的说法是对我们工作的误解,因为打好一针后,病人入睡,他也不知道后面发生的事情了。麻醉医生主要关注循环(心脏)、呼吸(肺)、神经(脑)、泌尿(肾脏)和血液(凝血)功能,保证病人安全、平稳地度过围手术期。
17、危重症急救 这是麻醉医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麻醉医生所擅长的项目。因为我们会气管插管,所以保证了病人供氧;因为我们会心脏按压,所以维持了心输出量;因为我们会用药,所以能让病人的循环和呼吸功能重新恢复。
18、疼痛治疗 如今,麻醉医生的工作范围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除了麻醉外,疼痛治疗业隶属于麻醉医生的职责范围,无论是急性疼痛、慢性疼痛还是癌性痛,无论是暂时性神经阻滞,还是永久性神经毁损(饱受疼痛煎熬的癌症晚期病人),麻醉医生都会提供各种方法进行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