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头的支持者,又是人体躯干的中轴。脊柱的病变严重影响人体生活和工作。要了解椎间盘突出为什么多发生在颈腰椎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两方面的内容。
一、人体脊柱的结构特点
人体脊柱的结构非常复杂,脊柱的椎骨共有32块。包括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骶骨由5个骶椎互相融合而成,尾骨由3至5个尾椎组成。因环椎与枢椎之间,骶椎尾椎之间不存在椎间盘,所以全身的椎间盘只有23个。每个椎骨可分为位于前方的椎体和位于后方的椎弓,他们共同组成了椎管,椎管内就是脊髓的处所。相邻的椎体之间借助自上而下逐渐增厚的椎间软骨:椎间盘互相连结,并起着弹性垫的作用,以减少人体运动产生的震动对脊髓的影响。
沿着整个脊柱,有两条自上而下的坚固纵韧带,即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另外还有其他长短不一的韧带及大大小小的肌肉。前纵韧带是位于椎体前面和前外侧面的一条宽带,自第二颈椎至骶骨盆面的上部,它可限制脊柱的过度后伸,这在腰部特别重要,它能阻止因体重作用而增加腰部弯曲的趋势。后纵韧带后纵韧带位于椎管内,在椎体的后面。它自第二颈椎至骶骨,它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后纵韧带在宽度和强度上都不如前韧带,尤其是腰部的后纵韧带,两侧更为薄弱,这可能是髓核多向后突出的原因之一。此两韧带在颈部常见有骨化。骨化后除影响运动外,前纵韧带还可压迫食道,后纵韧带还可向后压迫脊髓。
脊柱形成了4个矢状面弯曲:两个原发后凸和两个继发前凸。新生儿的脊柱是由胸椎后凸和骶骨后凸形成的向前弯曲,这两个弯曲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胸腔、盆腔对脏器的容量。婴儿出生时,颈部始呈稍凸向前的弯曲,当生后3个月,婴儿抬头向前看时,即形成了永久性向前凸的颈曲,以保持头在躯干的平衡。适应生存而产生头部的运动,继发性的形成了颈椎的活动范围。头颈部的负荷(包括自身重量和各种运动的负荷)集中在下颈段,并以5―6颈椎的压应力最大,特别是长期低头伏案的工作者,第5―6颈椎常处于高压力、高扭曲力状态,这样第5―6颈椎最易、最早、最重地引起退变。颈椎的椎管矢状径由上而下逐渐减小,最狭窄处为第5―6颈椎,而此处又恰为脊髓颈膨大所在。所以,第5―6颈椎病变容易产生脊神经和脊髓受刺激症状。在生后18个月幼儿学习走路时,又出现了前凸的腰曲,使身体在骶部以上直立,在直立时又要不断弯腰以适应生存,从而形成了腰椎的活动范围。这样脊柱出现了人类所特有的4个弯曲,其中两个原发后凸,两个继发前凸。
胸椎的后凸是由胸椎椎体前窄后宽的结果,而颈部的继发前凸主要是由椎间盘的前宽后窄来构成的,其椎体则前后等高或前方稍低。腰椎的前凸则除了椎间盘的前高后低外,腰4及腰5椎体亦变得前高后低,腰 3 椎体不定,仍多为方形,而腰 1、2 椎体仍适应胸腰段的后凸而呈后高前低形态。腰椎曲度在性别上有一定的差异,女性的一般较男性的为大。腰椎正常生理曲度的存在,是脊柱自身稳定和平衡的表示。两个继发前凸的结构特点是:椎间盘的前高后低,腰椎4、5前高后低;生理功能特点是活动范围大,承受压力大。这就从生理上决定了这两处的椎间盘容易发生病变。
二、椎间盘的结构特点
椎间盘均位于两个椎体之间。椎间盘的总厚度为全脊柱总长的l/4-1/5。椎间盘由软骨板、髓核、纤维环三部分组成,其主要成份是胶原蛋白,椎间盘可以缓冲脊柱运动时受到的压力,吸收震动,保护脊髓,腰椎间盘还可以协助脊柱完成前后屈伸,左右旋转的动作。
纤维环:纤维环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有胶原纤维带组成,内层由纤维软骨带组成。各层之间有粘合样物质使彼此简牢固地结合在一起。纤维环的前侧部和两侧部最厚,几乎等与后侧部的2倍。纤维环十分坚固,紧密附着在软骨终板上,保持脊柱的稳定性。纤维环前、侧方较厚而后方较薄的生理结构决定了髓核容易向后方突出或脱出的病理基础。
髓核:为一种白色的类似粘蛋白物,内含软骨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含有很多水分,借以调节椎间盘压力。随着年龄的增大,含水量减少。髓核的水分含量可占髓核总量的75-90%。使整个椎间盘似一个水袋,髓核在其中滚动,将所受压力均匀地传递到纤维环和椎体软骨板。髓核的主要作用是:一方面承担上下椎体之间的压力,保持二者之间的一定距离,另一方面在承受突然外力的情况下,起吸收振荡作用,腰椎运动时,髓核起类似轴承的作用。,人体内的水份约占总质量的65-70%,相对人体整体而言,髓核含水量高于其他组织,这决定了髓核具有很好的弹性、可塑性和传导性的功能,在压力下髓核变为扁平状,使压力向各个方向传递,减少某一椎体因压力过度而受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髓核内水分相对减少,髓核的营养供给也相对变差致使髓核变性,降低了髓核的弹性、可塑性和传导性,弹性变小就容易使其本身受损,发生变性坏死,而失去在脊柱运动中承担的“轴承”作用,影响脊柱的活动范围;可塑性和传导性减小,而导致受到冲击力时其吸收振荡和传导压力的作用降低,容易出生韧带和椎体受损,产生韧带断裂而椎间盘突出(膨出)和椎体骨折。
软骨板:为透明软骨,形成椎间盘的上、下壁,与椎体的松质骨相接,并与纤维环融合,将髓核密封其中,因此,当软骨板完整时,髓核既不易突入上下椎体的松质骨内,也不易向后方突出。椎间盘内的血管退变,至18~25岁大多数血管实际上已消失。因此,椎间盘的营养代谢途径与机体其他组织有明显的不同,椎间盘营养物质主要是通过软骨终板弥散和纤维环弥散来获得的。当椎体骨折或受损时,影响软骨板的完整性,一方面导致椎间盘营养代谢障碍而使其变性钙化,失去其生理功能;另一方面,可使髓核突入椎体内,失去其在脊柱运动中承担的“轴承”作用。椎间盘的生理退变一般始于20~30 岁。从椎体终板开始,其形态表现为薄而不完整,其结果为:首先是纤维环失去附着点而变弱,其次失去半透明膜作用,使其营养物质交换减少,因而促进了纤维环及髓核的变性和坏死。
三、椎间盘病变的特点
从以上的生理结构和脊柱运动特点可以看到:一方面颈腰椎部的椎间盘容易发生病变,而且多向后方突出,而且多发生在颈椎5―6间的椎间盘,腰椎4―5和腰5骶1间的椎间盘;另一方面,病变的椎间盘容易影响脊髓和脊神经而产生脊髓和脊神经受刺激的临床症状。如颈项强痛、手臂肩麻木疼痛或头晕、头痛、耳鸣、目胀、恶心、食欲不振、心慌、心烦、胸闷、出汗、行走步态不稳、甚至肌肉萎缩、记忆力减退,腰痛、腿痛、足麻木、甚至下腰部或肛门坠胀、阴部麻木、严重者影响二便和性功能。同时,突出(或膨出)的椎间盘有可以影响椎体周围组织,引起椎体骨质增生或韧带肥厚,造成脊柱和四肢运动障碍的临床症状。如颈腰椎活动范围减小、活动耐受度下降容易出现四肢疲劳、肢体活动范围减小、甚至某些运动不能完成。
四、椎间盘病变的防治
只要了解了脊柱的生理结构和运动特点,日常生活工作加以注意,采用适当科学的锻炼方法,防止颈腰椎病的发生。一旦出现颈腰椎失衡即时进行调整,尽量使脊柱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即使患有颈腰椎病,通过适当的康复治疗,减少椎间盘突出的程度,改善突出椎间盘和神经、脊髓的关系以消除临床症状。颈腰椎病的康复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适应于大多数的早期颈腰椎患者和那些不适合手术的患者,特别是那些颈腰椎病的初始发病者或前期颈腰椎病(仅有颈腰椎不舒或手足偶尔轻微麻木),经过适当的保守治疗完全可以康复并防止其病情加重,特别是那些前期颈腰椎病患者可以免去发展为颈腰椎病。保守治疗不仅仅是医生帮助患者康复,很多程度上要靠患者自己适当的功能锻炼,这种功能锻炼一定要因人而宜,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目前很多前期颈腰椎病患者都是求助于那些非正规的康复治疗,不但不利于疾病康复,有些反而加速了前期颈腰椎病向颈腰椎病的发展。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半年无效或病情已经失去保守治疗机会的患者,但颈腰椎病的手术治疗也是缓解症状的治疗方法而不是彻底治愈的方法,手术治疗一方面有风险,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很多并发症,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一些难以治疗的并发症。如椎体滑脱、椎管狭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