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的难点和“独创性”是什么?
魏来:主要有三方面的意义。
1、“完全不开胸”机器人操作。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医疗机构都开展了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2009年以来,中山医院也已成功应用达芬奇机器人为76例患者完成心脏手术,属国内领先水平。绝大多数医院实施的机器人搭桥手术均操控机器人获取左乳内动脉,然后医生通过左侧胸壁一个5-8cm的小切口在直视下完成桥血管与前降支的吻合。相较于胸骨正中锯开的传统搭桥手术,这样做已经大幅降低了手术创伤,但仍需开胸完成。而在本例手术中,我们团队只通过胸壁几个戳创微孔便成功实现了“完全不开胸”的全机器人操作,将搭桥手术的创伤降至最低。
2、缝线吻合。国外开展的全机器人冠脉吻合多采用一种能自动扣紧的金属线“U-CLIP”。这种方法虽然操作相对简便,但术后金属线永久留存在血管腔内,可能影响血管远期通畅性,也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我们这次使用超细的聚丙烯缝线吻合,对血管组织几乎没有不良刺激,能明显降低此类风险,但对手术医生技术要求更高。
3、心脏不停跳。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1-2mm直径的血管吻合难度可想而知,但对患者来说可以避免心肌再灌注损伤,有利于保护心功能,且患者出血少、风险小、恢复快。借助达芬奇机器人10倍放大率和特殊的心脏稳定器,医生在跳动的心脏上完成了比传统开胸手术更精确的血管吻合。本例患者术后复查冠脉CT显示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的血管桥非常通畅。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是不是微创手术之一?在心脏外科领域,运用微创手术的情况是怎样?
魏来:就心脏手术来说,传统术式要正中锯开胸骨,切口长达20至30cm,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慢。患者需要面临诸多术后风险,如呼吸功能受限、上肢活动受限、胸廓稳定性降低、胸骨愈合不良甚至纵隔感染。而且,切口在胸部正中,影响美观,对患者日后的生活和心理会有负面影响。
微创技术是外科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微创手术团队已成功实施各种微创心脏手术1000余例,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中山医院也已于2010年成为“卫生部微创心血管外科培训中心”。
微创心脏手术对患者有什么好处?适合什么样的人群?
魏来:微创心脏手术给病人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在取得与传统开胸手术同样效果的前提下,胸壁切口由正中移至胸壁肋间隙,长度由20至30厘米缩短到4至8厘米,甚至只通过几个戳孔即可完成,术后住院时间由十天左右缩短为四五天。由于手术无需锯开胸骨,因此不会破坏病人胸廓的稳定性,更不会影响患者日后的上肢运动和体力活动,而且避免了胸骨愈合不良的风险。
目前,冠脉搭桥(前降支或对角支血管严重狭窄)、单纯二尖瓣置换或修复、三尖瓣置换或修复、主动脉瓣置换、房缺修补、心脏粘液瘤切除等心脏手术,都可以通过微创或“达芬奇”机器人技术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以往有胸部手术或胸腔感染史、严重肥胖、严重呼吸功能不全等情况的患者,微创心脏手术可能并不适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