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螺旋CT在疑难腹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5年11月急诊收治疑难腹部损伤87例患者,分为传统组41例,CT组46例,比较两组非治疗性剖腹探察率、平均术前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 传统组非治疗性剖腹探察15例,平均术前手术时间25小时,术后肠瘘7例,死亡5例;CT组非治疗性剖腹探察2例,平均手术时间11小时,术后肠瘘2例,死亡1例。结论 螺旋CT是疑难腹部损伤的有效诊断手段。
疑难腹部损伤患者入选标准:(1)有颅脑、骨盆、腰椎、胸部等合并损伤掩盖腹部损伤;(2)腹部损伤可能合并远端小肠、结肠穿孔,腹膜炎出现迟,进展慢;(3)经病史、症状、体征、B超、诊断性腹穿不能明确诊断;(4)血流动力学稳定,能接受螺旋CT检查。
传统组采用病史、症状、体征、B超、诊断性腹穿拟定诊断与治疗计划;CT组结合病史、症状、体征、B超、诊断性腹穿与螺旋CT检查拟定诊断与治疗计划。
结果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
腹部损伤,一般病例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腹部B超检查、诊断性穿刺可以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但对于疑难腹部损伤的病例,通过上述途径经常不能明确诊断而误诊,造成不良后果。对于疑难腹部损伤的诊断,没有统一的标准,作者的经验认为具有下列条件者可诊断为疑难腹部损伤。患者有合并症而掩盖腹部症状,合并骨科疾病,如骨盆、腰椎骨折一方面多有后腹膜血肿可致腹胀、腹痛,另一方面可造成肠管麻痹,继发肠管扩张、积气、积液而加剧腹胀、腹痛;合并脑外科疾病如昏迷,患者无对答;合并胸部等影响生命损伤而可能忽视腹部损伤;腹部损伤合并肠穿孔位于末端小肠、盲肠和直肠,穿孔小,早期由于肠管痉挛,肠粘膜外翻,肠稠厚内容物堵塞穿孔处,大网膜包裹穿孔肠段,早期没有或腹膜炎体征也不明显,且腹膜炎体征进展慢,B超、诊断性腹穿多为假阴性结果。
疑难腹部损伤的患者诊断性腹穿常因误入后腹膜血肿、扩张肠管造成假阳性结果,或由于腹腔积液包裹造成假阴性结果。B超由于腹腔积气、积液稠厚而造成假阴性结果。螺旋CT不受腹腔积气、肠管扩张、积液稠厚或包裹的影响,能清晰显示肝、脾、肾、后腹膜帮助诊断与治疗。一般的腹部损伤,依据临床体征和腹穿等,对肝、脾、肾等腹内脏器损伤诊断的准确率为92%,CT检查[2]的敏感性为96.5%,特异性为90%,准确率为96%,对于疑难腹部损伤,结合CT检查更有利于诊断与治疗。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螺旋CT组非治疗性剖腹探察的病例明显低于传统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2),这是因为非治疗性剖腹探察主要发生在合并后腹膜的病例,诊断性腹穿常误入后腹膜血肿而得到假阳性结果,B超由于肠管扩张、积气而影响检查结果,螺旋CT能不受干扰准确反映腹腔内损伤情况,减少非治疗性剖腹探察。对于能接受CT检查的病人,CT是诊断后腹膜血肿最好的手段[3]。另外对于单纯脾破裂,作者曾研究螺旋CT检查的一组病例,3例保守治疗成功,7例行脾切除治愈,平均输血量1200ml;传统组2例保守治疗成功,2例非治疗性剖腹探察(脾包膜小裂口,剖腹后已自行止血),6例行脾切除治愈,平均输血量1800ml,具有明显差异。
本组资料CT组与传统组比较,手术时间(P=0.001)、术后肠瘘(P=0.026)、术后死亡(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传统组5例死亡病例,1例死于颅脑外伤,其余4例手术时间均超过96小时,术后肠瘘、腹腔感染、中毒性休克,最后死亡;7例肠瘘病例5例远端小肠穿孔,1例盲肠穿孔,1例降结肠穿孔,手术时间均超过60小时。CT组1例横结肠、降结肠多处穿孔,手术时间18小时。CT组2例考虑肠管破裂而行非治疗性剖腹探察术。疑难腹部损伤肠穿孔常位于末端小肠、盲肠和直肠,穿孔小,早期由于肠管痉挛,肠粘膜外翻,肠稠厚内容物堵塞穿孔处,大网膜包裹穿孔肠段,早期没有或腹膜炎体征也不明显,且腹膜炎体征进展慢,B超、诊断性腹穿多为假阴性结果,延误诊断致手术时间延长,术后并发症多。结合螺旋CT检查可明显提早诊断,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