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率:一直以来有人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病率很低,其实不然。造成发病率“低”的原因在于如下:
1、各地的诊断名称没有统一,目前尚有争议。各讲各的,人为造成了“感觉上”发病很少。本院乳腺科使用的病名是“浆细胞性乳腺炎”,或许在其他的省市甚至本市的其他医院并不使用这一诊断名称;中医病名“粉刺性乳痈”,此名称同样在中医古籍上没有,是我师祖沪上中医大家顾伯华先生创立的。我个人觉得,如果把非哺乳期的乳腺炎都归为一大类――乳腺导管扩张症。这样算来发病率不会很低的。
2、很多女性(男性患者也有,非常少见)发现了乳房肿块,在各家医院就诊,或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获得了治愈,但当时医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诊断,疾病好了也就没有追究究竟是什么。从统计上来讲就遗漏了。
二、发病原因:严格上讲,凡是出生后没有注射预防针的疾病,都是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的,常见的如高血压、糖尿病,可怕的如各种癌症都是这样。目前的发病原因或者说诱发因素,都是医务人员长期观察病例,统计出来的结果,严格说是一种“推断”,而非直接的证据。就浆细胞性乳腺炎而言,患者中乳头凹陷的,乳房局部受到外伤的,催乳素水平较高或者明确有脑垂体瘤的较为常见。而年轻患者容易发病后一下子波及的范围较大,年纪较大的患者病灶范围相对局限。
三、临床表现:最初患者可能只是乳房出现了一处肿块,或者伴随乳房皮肤红肿,没有特别典型的表现,误诊非常常见。也有些患者的乳房肿块类似于乳腺癌,影像学检查也提示“乳腺癌”,直到穿刺病理检查后才能确诊为“炎症”。所以,发病早期时,医生的经验很重要。对于早期的患者,如果及时药物治疗,避免手术的可能性要比疾病发展后大得多。最常见的患者是病灶逐渐扩大,表现为皮肤红肿溃破。
四、检查:浆细胞性乳腺炎是非细菌性的,所以化验血白细胞往往不高。而需要检查性激素各项指标尤其是泌乳素水平,与免疫有关的一些指标也需要检查。影像学检查而言,B超和磁共振检查比较合适,钼靶检查因为需要挤压乳房常常会出现病情的加重。当然,最终的诊断依靠病理切片。
五、治疗:有些疾病的治疗获得了医务人员的共识,比如急性阑尾炎需要阑尾切除术,疝气需要疝修补术加强薄弱区域,尿毒症需要血透。还有些复杂的病,尚未取得共识。浆细胞性乳腺炎恰恰就是这样的疾病。分析原因,是各项治疗都有利有弊,没有绝对的优势,都存在弊端。简单说,就是目前没有非常完善的治疗方法。现在应用的大致有如下的治疗方法:
1、清除大部分病变组织,传统中医敞开伤口换药。缺点:治疗时间比较长,换药痛苦较大;有时治疗过程中需要再次手术对患者心理打击较大。
2、完全清除病变组织,直接缝合切口。缺点:需要切除的组织较多,万一没有清除干净缝合了,容易复发导致再次手术对患者心理打击较大。
3、非手术治疗,长期服中药保守。缺点:保守常常需要6个月以上才能看到是否有疗效,如果坚持很长时间却最终需要手术,患者心理上打击较大。
4、国外认为此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应用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免疫抑制剂有时也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应用,国人常常会看到“激素”和“化疗药”就直接拒绝了。其实,很多病例经过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是有效的。
我在上述各项方法中都将对患者的心理打击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是良性疾病,说到底并不致命。40年前用切除乳房的方式治疗,患者不复发且能接受。但是放在今天,绝大多数患者是不会愿意切除乳房的。那么,必须明白只要乳房存在,同类疾病再发生的机会存在。很多患者是接受了某种治疗,觉得已经受了很多痛苦,疾病却再发了难以接受。前面已经说了,发病原因不明确――没有预防针,所以上述任何方法都没有杜绝疾病复发。
各种方法都有治疗成功的病例,也都存在失败的病例。不同的医生临床经验不同,偏爱的治疗方法也不同。如何选择,我觉得患者自身的态度或者需求是十分重要的,既然是利弊互见的方式,患者肯舍什么想得什么需要自己想清楚。想鱼和熊掌兼得或许医生就让你另请高明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