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终末期肾病患者皮肤瘙痒发生的相关因素,探索皮肤瘙痒的防治方法。选取龙华医院肾病科559例终末期肾病患者,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相关血生化指标(尿素氮、肌酐、尿酸、电解质、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血常规、相关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和透析相关指标(尿素清除系数、透析方式及频率、抗凝剂的选择),采取logistics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三步对以上因素与患者皮肤瘙痒发生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终末期肾病皮肤瘙痒与血尿素氮、肌酐、血钙、血磷浓度、钙磷乘积、甲状旁腺激素、透析时间、尿素清除系数(KT/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呈相关性。
尿毒症性皮肤瘙痒是一种常见且难以耐受的症状,可以表现为局部的症状,但绝大数是全身性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不仅干扰其睡眠和工作,也可带来皮肤感染、皮肤破损等症状,同时影响着病情的转归,使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15%~17%。研究显示,未接受透析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皮肤瘙瘁发生率约为25%-59.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发生率约为60%-90%,而其中37%的患者表现为严重瘙痒。
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的发生机制极其复杂,既有尿毒症因素又有非尿毒症因素,目前尚不明确。多数研究认为,主要三个方面考虑:外周皮肤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感受器官;尿毒症患者因代谢、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至尿素氮、肌酐、钙、磷、β2微球蛋白、甲状旁腺激素等中大分子毒素蓄积,刺激皮肤的肥大细胞、柱状细胞(其紧邻瘙痒的外周感受器C型纤维末梢),释放组胺、蛋白酶、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透析过程中使用的透析器及管路可活化循环中粒细胞导致多种生物活性物质释放;另尿毒症患者皮肤存在多种病理改变如肥大细胞增多,多伴有周围神经病变,使患者瘙痒的传入神经始终处于激惹状态,降低患者皮肤瘙痒的阈值,进而放大了患者对瘙痒的耐受和感受;内源性阿片肽如强啡肽、脑啡肽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感受器官,导致患者瘙痒难忍。非尿毒症因素有:终末期肾病患者体内毒素随汗液排出刺激引起;另与该类患者皮肤干燥、营养不良、皮肤感染等有关。
本观察结果显示,皮肤瘙痒与血尿素氮、肌酐、血钙、血磷浓度、钙磷乘积、甲状旁腺激素、透析时间、尿素清除系数(KT/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呈相关性;Friga等研究认为,钙磷乘积大于70者比小于70者发生瘙痒的危险性高6.63倍。已有多个报道,在行甲状旁腺切除术后或药物降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后,瘙痒可以迅速减轻。根据对大鼠的研究证实,高甲状旁腺素水平可诱发柱状细胞的增生,并促进柱状细胞分泌组织胺和5-羟色胺;透析是应用于尿毒症患者最为常见的肾脏替代疗法之一,其溶质的清除方式以弥散为主,清除小分子毒素为主,对中、大分子毒素清除率较低,长期透析患者的中、大分子毒素更易在体内蓄积从而导致或加重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的瘙痒;同时透析还增加了患者与致瘙痒物质接触,如血液透析时抗凝用的肝素、软化血透管路的增塑剂、消毒透析器和血管路的环氧乙烷等均可刺激肥大细胞增殖及脱颗粒,使血中组胺浓度增加,也大大提高瘙痒的发生 。有文献报道,伴有肝炎病毒感染的透析患者瘙痒程度高于未感染者,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一致。
研究发现皮肤瘙痒的血透患者血中总胆汁酸浓度升高,推测丙肝病毒抗体阳性的患者更易合并胆汁淤积,异常增高的胆盐沉积于皮肤内可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瘙痒,也可能是由于胆盐积聚引起肝细胞释放致痒物质导致瘙痒。皮肤瘙痒与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血红蛋白、尿酸、白细胞、血小板、血清铁、白蛋白、C反应蛋白、HBsAg、EPO用量、透析方式、透析使用的抗凝剂、HP频率无明显相关性,与文献报道结果基本相符。从这一研究中我们可看出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来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以避免或缓解尿毒症相关的皮肤瘙痒症状:①增加每周透析时间、使用高通量透析器等提高KT/V值保证透析充分性;②对于钙磷异常患者,使用活性维生素D3或者含钙制剂时,注意监测钙磷变化,避免出现高钙血症等,而对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则建议早期行甲状旁腺切除术;③加强透析室院感管理,规律使用促红素纠正贫血、减少输血等以避免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此外加强透析患者的饮食指导降低血磷及血肌酐水平、在尚未进行首次透析前使用结肠透析等方法延缓进入尿毒症维持性透析的时间对于尿毒症性皮肤瘙痒也可能有一定作用。此外UP可能与个人因素有关,比如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等,由于本研究样本规模小,需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