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期在胰管空肠粘膜吻合和彭氏捆绑式套入吻合的基础上,吸取了它们各自的优点,设计出一种“残端封闭型内支架嵌入式胰-空肠吻合”法[16,17]。手术中的主要技巧包括胰腺残端切成“鱼嘴状”前后内翻褥式缝合;与胰腺断面相当的空肠浆肌层缝合,在主胰管置入支撑管,缝合时将胰腺残端包埋于空肠浆肌层,这样可以减少肠液等消化液对胰腺残端的腐蚀,有效防止胰腺残端的出血。与国际上最经典的胰管空肠粘膜吻合相比较,虽然术后的胰瘘发生率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下降,但是胰瘘分级以及愈合时间得到明显的缩短。
上述吻合方法的胰瘘率虽然下降了,但在发生胰瘘的病例中,术后血淀粉酶指标偏高,考虑原因可能为主胰管内放置引流支撑管后,可以引发胰腺残端炎症的可能,进而增加了胰瘘发生的机会。于是,我们提出了改进,游离远端胰腺2.0~2.5 cm,沿主胰管周围0.2~0.3 cm处呈“O”型或“C”型切开胰腺组织,深约0.6~0.8 cm。鱼口状(“V”型)切除主胰管两侧0.8~1.0 cm的残端胰腺组织后,内翻缝闭,使人工乳头呈“一头双肩”状凸出于胰腺残端。经横结肠系膜戳孔作结肠后人工乳头植入式胰-空肠吻合。这一方法将胰管及周围组织处理成“乳头样”突出胰腺残端表面,替代胰管内支撑管,吻合时直接塞入空肠戳孔中,称之为“乳头样”主胰管嵌入式胰空肠吻合法(又称为无内支撑管的胰腺残端封闭型胰空肠吻合法)。我们从2010年开始首先在10例患者中尝试了这一方法[18],无一例患者出现胰瘘,术后恢复均良好,初步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发现这一改良的吻合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17]。2012年,我们对“软胰小胰管”的92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对照研究发现,“乳头样”主胰管嵌入式胰空肠吻合法的胰瘘率为15.7%,而主胰管-空肠粘膜吻合法为19.5%,(P>0.05),但是可以有效降低B/C级胰瘘的发生(P< 0.05)[16]。其优点在于操作方便,不受胰管的大小、质地影响,减少了异物反应,同时空肠开小洞,胰腺残端封闭缝合止血,减少胰空肠吻合“死腔”的产生,减少了胰瘘的发生。
鉴于这一新型的胰腺空肠吻合方式的良好效果,我们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从2012年10月开始进行进行前瞻性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以期获得更确凿的循证医学证据,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