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角膜及晶体屈光手术已经愈来愈多地代替了传统的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来矫正屈光不正,其疗效也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认可。然而,随着屈光手术的开展,愈来愈多的医生认识到这类手术在改善视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视觉质量上的问题,如对比敏感度的降低、夜间眩光等,这也使部分患者在术后反映可以看见,但并不清晰,不舒适。
二十余年来,近视屈光手术方式经历了RK、透明晶体摘除、表层切削PRK、LASIK到如今的优化表层切削术LASEK/epi-LASIK及飞秒LASIK、全飞秒(FLEX、SMILE等)、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等。众多研究表明,屈光手术可使眼部的高阶像差增大,像差反映出人眼视觉屈光系统的不完美性,术后高阶像差变化是影响屈光手术后视觉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来源于术前已有的像差、术中产生的像差和角膜修复愈合过程中产生的像差三部分。目前认为角膜屈光手术在改变角膜前表面形状,矫正离焦(近视和远视)、散光等低阶像差,提高患者裸眼视力的同时,引起了高阶像差的增加,这是产生眩光、光晕和夜间视力下降等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暗环境下随瞳孔增大像差增加更明显。视力是反映人眼分辨高对比度、边界清楚的物体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需辨认许多边界模糊的物体,其评价方法即为对比敏感度,对比敏感度的下降是夜间视力下降、光晕和星芒等视觉质量下降的另一重要原因。
为了尽可能减少屈光手术术后视觉质量的下降,术前系统的评估必不可少。除了常规的主觉验光等,还需进行暗瞳直径、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及角膜地形图等系统测量。对于少数术前高阶像差较高及角膜表面不规则的患者而言,适当的采用像差引导或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手术,并在术中根据暗瞳直径适当增大切削范围,可明显减少术后夜间视力下降、眩光等不适症状。相信随着医学研究不断深入和手术方式的继续改良,屈光手术后的视觉质量会越来越来,让我们的患者看的更清,望的更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