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青光眼患者视神经功能的诸多因素中,高眼压是视神经进行性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大幅度的眼压波动同样是青光眼病情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如同心律、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一样,眼压也存在昼夜波动现象。
眼压波动的概念首先由Sidler-Huguenin 于1898 年提出,当时应用指测眼压的技术观察10 例青光眼患者,发现眼压在24 小时内的波动有规律性。因此24 小时眼压测量较单次眼压测量能更好地反映受检者眼压变化状况。
Brubaker的研究发现正常人和青光眼患者早晨的房水生成率最高,下午稍有下降,夜间最低仅为早晨的一半。故以往认为眼压在早晨最高,白天稍低,而在夜间最低。
但是近期研究表明,夜间眼压要高于日间眼压,眼压的波谷位于白天结束时,波峰位于凌晨睡眠即将结束时。坐位与卧位均存在这种波动,且二者的波动形态相似。这种波动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及房水流出通道阻力的变化有关。研究表明血浆中糖皮质激素的波动与眼压变化平行,峰值较后者早3~4 小时。正常的糖皮质激素波动被打乱后眼压也会出现相应的改变。应用糖皮质激素抑制剂后可以降低眼压。Buguet 等研究发现,夜间眼压的高低与睡眠的时期有关,快动眼睡眠时眼压最低,高峰出现于慢波睡眠。 Liu等对18~25 岁和50~69 岁健康人的眼压波动趋势分别进行了研究,昼夜眼压呈现明显的节律性,但24 小时卧位眼压波动幅度仅为(3.4±0.7)mmHg,且无明显节律,提示夜间眼压的升高可能与从日间站位转换为夜间卧位有关,这种体位的改变会增加巩膜上静脉压导致眼压升高,该点也是造成夜间眼压升高的重要原因。
体位的变化会引起眼压的变化,主要与上巩膜静脉压的变化有关。正常人上巩膜静脉压为7~14 mmHg,是构成房水流出阻力各因素中唯一受体位影响的因素。当体位由坐位变为卧位时上巩膜静脉压会升高3~6 mmHg,这种波动在体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保持稳定,波动幅度很小,上巩膜静脉压升高0.8 mmHg会使眼压升高1 mmHg。青光眼患者这一变化更加明显。夜间睡眠时体位为卧位,要评价夜间眼压的情况就应该在卧位下进行眼压测量。在坐位下测量,则眼压值较真实值可能低2~ 3 mmHg。这会影响眼压曲线所测眼压峰值的准确度。然而,由于现在无论是非接触式眼压计还是压平式眼压计都不能测量夜间卧位眼压,所以以即刻坐位眼压作为24小时眼压的夜间眼压,对临床意义重大,误差相对较小。
眼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昼夜周期性波动,中国人24小时眼压波动范围的正常值≤ 4 mmHg(1mmHg= 0.133 kPa)。波动范围> 8mmHg者为病理性眼压。
Liu 等对不同年龄段33 例健康人的眼压波动趋势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未划分年龄段,结果显示夜间眼压明显高于日间,最低值出现在傍晚,最高值则出现在凌晨,24小时之中的峰谷值之差为8.2±1.4 mmHg。肖明等报道国人正常健康对照组波动幅度4.6±1.6 mmHg 明显低于POAG的 8.2±3.1mmHg;正常组59.6 %,POAG 组73.5 %的峰值眼压位于门诊工作时间以外;尤其是在零点至早上6点这一时间段,正常组50 %,POAG 组64.7 %的出现峰值眼压。
Liu 等对19 例18~25 岁的中高度近视人群昼夜眼压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测量次数和之前的实验相同,发现其夜间眼压升高的幅度明显小于正视眼组,睡眠状态下近视组的眼压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卧位眼压的最低值出现在1:30,最高值出现在正午;而正视眼对照组的最低值出现在21: 30,最高值在5: 30。两组的夜间卧位眼压均较坐位时高,提示近视人群的卧位眼压亦呈现一定的节律性,但其眼压变化时相与正视眼组并不完全相同。
然而,关于高眼压症患者的眼压波动幅度的报道有限,多数研究认为OHT与POAG 的眼压表现相似。
因此,要真正掌握患者的眼压值,在对其进行评价时需要考虑到眼压实际上为一个连续值。24 小时眼压监测可以为临床诊治提供治疗前的基础状态,包括眼压峰值、眼压峰值的时间及眼压波动幅度,从而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