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民间俗称“黑死病”,是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此次青海肺鼠疫疫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突然爆发的鼠疫疫情,人们在感到恐慌的同时,也在对曾经是瘟疫代名词的鼠疫表示极大的关注:这种古老的疾病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传染病?传播途径有哪些?该如何进行科学防治?
历史上曾有三次世界大流行
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死率很高,曾在全世界发生三次大规模的流行,给世界留下了沉痛的记忆。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鼠疫暴发流行发生在公元6世纪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在瘟疫传播的高峰期,君士坦丁堡每天有5000人到10000人染病死亡,总死亡人数在20万人以上, 最终导致东罗马帝国衰落。以后五六十年间里又有几起流行,估计总死亡人数达1 亿人。
公元14 世纪20 年代,鼠疫又在中亚细亚的戈壁暴发流行,10年之内就蔓延到中国的中原地区并在以后的几百年间频繁暴发。有人估计欧洲1347~1350 年间就有2000 万人死于鼠疫。到1800年左右,这次大流行才停止。
19 世纪90 年代到20 世纪30 年代出现了第三次世界性的鼠疫大流行,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超过了前两次。这次流行起源于中国云南省。这次大流行在公共卫生的干预下, 最终仅导致一千余万人死亡。之后, 鼠疫的流行趋势逐渐被成功遏制。
鼠疫的病原菌-鼠疫耶尔森菌
1894年香港出现鼠疫暴发流行。作为巴斯德研究所代表的法国细菌学家耶尔森于1894年6月前往香港调查鼠疫的病因。最终他在患者坏死淋巴结里分离出一种杆菌。将此细菌注射到大鼠体内可诱发出类似鼠疫的症状。不久, 他证实此细菌可从一鼠传染到另一鼠的身上。医学界为了纪念耶尔森的功绩, 将此病原体称为鼠疫耶尔森菌。
鼠疫耶尔森菌为短小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呈卵圆形。耐寒冷和潮湿,在-30℃仍能存活,但对一般消毒剂抵抗力不强。煮沸1-2分钟或日光照射4-5小时可杀死细菌。
鼠蚤叮咬是感染鼠疫的主要途径
由于鼠疫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很高的病死率,我国卫生部在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甲类烈性传染病之首。野鼠、地鼠、旱獭等是鼠间鼠疫的重要传染源,褐家鼠、黄胸鼠、黑家鼠、旱獭、长爪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
带菌的鼠蚤叮咬是人感染鼠疫的主要途径。鼠蚤叮咬病鼠血液后,鼠疫耶尔森菌在蚤胃内大量繁殖。当带菌的鼠蚤叮咬人体吸血时,蚤胃内的病菌输入人体,导致人发病。
肺鼠疫病人痰中的鼠疫耶尔森菌也可借飞沫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传播,造成疾病大流行。少数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带菌旱獭的皮、血、肉经破损的皮肤被感染。
鼠疫有三种主要临床类型
人感染鼠疫耶尔森菌会出现以下几种类型表现:①腺鼠疫:最常见,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并伴有周围组织红、肿、热、痛。如果治疗不及时,则可发展为败血症、严重毒血症等。②肺鼠疫:病情凶险,病死率很高。发病急,体温达39~41℃、发病36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剧烈咳嗽、咳大量泡沫样血痰或鲜红色痰。如果治疗不及时,多在2-3天内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本次青海鼠疫疫情就是肺鼠疫。③败血症型鼠疫:病情最为凶险。主要表现为高热,皮肤广泛出血、瘀斑、青紫,神志不清。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病死率很高。其他还有皮肤鼠疫、肠鼠疫、脑膜鼠疫等,比较少见。
鼠疫可治可防不足惧怕
鼠疫虽然凶险,但它是一种可用特效药治愈的疾病。常用药物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等。临床实践表明链霉素对鼠疫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治愈率达到了97%~100%,目前国内外都把链霉素做为治疗鼠疫的首选药物。近年有医生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鼠疫也取得很好疗效。
预防鼠疫应采取综合措施。灭鼠灭蚤,预防动物间鼠疫,严格隔离鼠疫病例。进入疫区的人员必须穿防护服、戴面罩、防护镜和手套。鼠疫疫区和周围人群及进入疫区的医护人员应在鼠疫疫苗接种10天后方可进入疫区。一般接种后10天产生抗体,免疫期1年,每年需加强接种1次。
威胁仍然存在
鼠疫第3次世界大流行后,鼠疫病例维持在一个低水平状态。进人90年代以来,鼠疫病例呈上升趋势。目前鼠疫在全世界时有区域性流行,每年报告鼠疫病例2000 例以上。我国从50年代开始就开展大规模疫区根除和防治工作,鼠疫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这并不能完全排除鼠疫对我们的威胁。我国现有11块鼠疫疫源地,多数分布在西北、西南,尤其是青海、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但我们相信,只要加强鼠疫疫源地的监测,采取积极有效地防治措施,同时个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一定可以降低鼠疫的发病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