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患病率大约为10%-25%,已经成为一个被广泛重视的全球性的重要健康问题,研究表明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具有遗传学特征的疾病。遗传学的研究证实了人类基因组多个位点上(如5q31-33、11q13等)的基因多态性是变应性鼻炎的重要易感性,相关的编码基因如IL-4、IL-5等已被证实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过程。近20多年来,变应性鼻炎的流行成倍增加,尤其是在绝大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家。这种全球性的变应性鼻炎发病率的上升,特别是近几十年的急剧上升趋势已经不能用人类遗传基因的某些易感性的改变来解释,多种环境因素的作用逐渐进入了研究人员的视野,已有部分的客观事实的推断,工业社会的多种因素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按照病因,鼻炎可分为哪几种?
(1)感染性鼻炎:急性病毒性鼻炎是最为常见的感染性鼻炎。每年有上百万人患病,其常见的致病病原体是鼻病毒、流感、副流感病毒,还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致病菌。
(2)变应性鼻炎:
a、变应性鼻炎的定义:变应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鼻粘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3]。
在2001年前,根据机体接触变应原的时间,通常将变应性鼻炎分为季节性鼻炎和常年性鼻炎两类。一般认为常年性鼻炎主要由室内变应原,如尘螨、霉菌引起。季节性鼻炎大多由大量室外变应原、如花粉所致。2001年美国变态反应、哮喘病临床免疫学会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组织了30多位专家制定了“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ARIA)的全球性工作准则,并以影响生活质量的程度制定了新的分类和分度。
b、ARIA对变应性鼻炎的分类为:①间歇性:发作时间每周少于4天或总病程少于4周; ②持续性:症状发生时间每周多于4天或总病程大于4周。
c、ARIA对变应性鼻炎的分度:①轻度:对生活质量无影响,如睡眠正常、日常活动、体育和娱乐正常、工作学习正常、无令人烦恼的症状。②中-重度: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症状,不能正常睡眠;日常活动、体育锻炼、娱乐等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工作或学习;有令人烦恼的症状。
(3)血管运动性鼻炎:鼻腔的小动脉和静脉窦的平滑肌由自主神经支配。副交感神经兴奋可造成血管扩张,粘膜充血,腺体粘液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管收缩,粘膜肿胀减轻,腺体粘液分泌减少。生活中有许多因素会刺激自主神经系统,对鼻血管的运动产生影响,从而产生鼻塞、流涕等鼻炎症状,通常将此类鼻炎通称为血管运动性鼻炎。
血管运动性鼻炎的病因很多,包括药物诱发性鼻炎(降压药、滥用滴鼻剂等)、激素反应、甲状腺功能低下、情绪、气温变化、刺激性物质(香烟)、全身疾病(上腔静脉综合症、肝硬化等)等。
(4)药物诱导性鼻炎:某些药物,特别是阿司匹林和一些非类固醇类抗炎药能引起鼻炎症状。阿司匹林耐受不良,以鼻分泌物增多,鼻粘膜嗜酸粒细胞增多,鼻窦炎,哮喘为主要特征,此类鼻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往往较好。
2、变应性鼻炎内涵的历史追溯。
人类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源于16世纪,意大利医学家Leonardo Bottallo 在1565年首先描述了枯草热的症状,到1872年美国医生Morrill Wyman报告豚草是导致变应性卡他症状的元凶,1873年,Blackley报告草属花粉是枯草热的致病原因。上世纪初的1906年,奥地利医生Clarens von Priquet从接种牛痘后的皮肤反应中认识到变态反应,即人体由于对特定外源性蛋白敏感而产生的保护性或危害性免疫反应。从而推定了变应原在变应性鼻炎中的致病作用,1966年和1967年,美国人Terndo Ishzaka和Kinmishige Ishzaka以及瑞典人Hans Bennich和SGO Johansson分别阐明了1968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的IgE这种在变应性患者体内存在的特殊蛋白质的生物学特征。从而确立了IgE在变态反应中的重要地位。
2001年,Bousquet和Van Cauwenberge 组织37位专家,总结当前变应性鼻炎研究现状,撰写了“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ARIA)”一文,并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变应性鼻炎临床评价的治疗参考标准。
3、目前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状况又如何?
变应性鼻炎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近10年其患病率呈明显增加趋势,给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影响,加重了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经济负担,并可诱发支气管哮喘、鼻--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等,或与变应性结膜炎同时发生。目前变应性鼻炎患病率分布情况、发病危险因素等流行病学资料并不完整,已有部分国家和国际研究机构在就流行病学方面进行一定的调查。
现有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过去的30年里,全世界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等变应性疾病有了显着的增加,在西方发达国家更为明显。ISAAC(The International study on Asthma and Allergy Asthma in Childhood)的调查结果。各地儿童哮喘与变应性鼻炎的患病率有很大差异,发现哮喘与变应性鼻炎的患病率有明显相关性,在哮喘低的国家(低于5%),如印尼,罗马尼亚,希腊和阿尔巴尼亚,其变应性鼻炎患病率也低。哮喘发病率高于30%国家如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其变应性鼻炎患病率也较高(15%~20%)。资料提示环境因素可能是变应性鼻炎患病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SAPALDIA(The Swiss Study on Asthma and Allergy Asthma in Childhood)在1991~1993年对瑞士成人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患病率进行了现状调查,调查结果变应性鼻炎患病率13.5%(男性14.3%,女性12.6%)。调查还发现,吸烟引起血清总IgE增高,但与变应性鼻炎低患病率有关,空气污染对慢性支气管炎病人症状出现的频率有影响,但对哮喘的患病率无影响。
变应性鼻炎国内的发病率情况:顾云燕等1978年对乌鲁木齐等地区的6000多名工人及居民的花粉症做过普查,男性患病率1.74%,女性1.70%(男女无性别差异),所有患者均为汉族,未发现少数民族患者。邹红云等于1998年6―8月对乌鲁木齐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变应性鼻炎患病率调查,结果:总患病率为5.46%,50岁以前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变应性鼻炎维吾尔族患病率为3.98%明显低于汉族(7.17%),不同职业中工人达10.96%,科技人员4.66%,大学生2.25%。杜尊民2001年度暑期过后,对泰安市市区各单位幼儿园共计4128名儿童进行了常规体格检查,同时对所有参加体格检查的儿童进行了变应性鼻炎的流行性病学调查,其中男2011例,女2177例,年龄2~7岁。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中男性和女性诊断为变应性鼻炎的患者分别为139和149例,患病率分别为6. 9%和7.0(P > 0. 05),两者间无差异。各个年龄组患病率比较(P <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学龄前儿童变应性鼻炎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程雷等自1995年起对江苏省大、中、小学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鼻腔检查及变应原(屋尘、尘螨)皮肤划痕试验。调查结果:屋尘、尘螨的致敏率分别为22. 9%和28. 8%,两种变应原同时致敏占19.1%,至少一种致敏占32.6%,变应原致敏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P < 0. 001);变应性鼻炎患病率为1.8%,各年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 05),男、女患病率相同。安杨等于2004年7―9月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乌鲁木齐市6个事业单位和4个企业,一所大学随机抽样调查共3339人,结果变应性鼻炎发病率为30.04%,汉族发病率(33.36%)明显高于维吾尔族(19.19%),(P<0.01),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
4、为什么变应性鼻炎发病率会上升?
(1)环境污染:根据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种类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传统型和现代型两种污染类型。前者主要是工业污染中的SO2,总悬浮颗粒(total suspended particles,TSP)及尘降(dust fall),是上呼吸道感染的诱发因素。后者以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氮氧化物(NOx)极细微颗粒状物(ultra fine particles,UFP)、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ve organic compounds,VOCs)等污染物为主,与呼吸道地变应性疾病有明显关系。现代社会汽车柴油机排放的微粒子及NO2也成为都市主要污染源,体内外实验表明,这些微粒子可以诱发或加重鼻部变应性炎症。各种内装饰材料、粘合剂等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可造成变应原释放增多,引发或加重变应反应。
(2)感染:感染性疾病的控制与减少被认为与近年来变应性疾病流行增加有关系。英国流行病学家trachan在1989年提出家庭卫生条件进步,减少了儿童交叉感染的机会,后者可能与变应性疾病的增加有关的假说,即“卫生假说”(hygiene hypothesis),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但随着对辅助T淋巴细胞的两个亚群(Th1和Th2)和抗感染免疫的进一步认识,这一假说逐渐被学术界所接受。目前的基础研究提示,变应性鼻炎是一种Th2细胞优势分化和Th2细胞因子如IL-4、IL-5等过度表达引起的疾病,而细菌感染或接触细菌的产物能激发Th1细胞的反应,从而产生抑制Th2的反应力,达到减少变应性疾病的发病率。
(3)饲养宠物:现代社会家庭饲养宠物也有增多趋势,许多动物的分泌物中存在着具有强变应原特性的物质,可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但近几年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对是否接触宠物提出异议。Sandin等研究表明1岁内就开始接触猫狗不会增加对这些宠物的过敏反应和变应性反应疾病的发病率。
(4)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在社会中流动性增加了;家庭规模缩小似乎和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呈负性相关,也由研究表明父母教育的程度和社会地位越高,后代变应性鼻炎的发生率越高。
(5)某些疾病和药物的影响:Ⅰ型糖尿病也可以诱导Th2细胞优势分化,促进变应性疾病的发生。H1受体拮抗剂的抗变应性炎症的药物在缓解症状的同时,可诱导淋巴细胞表达TH1细胞因子如IFN-γ,抑制TH细胞向TH2方向分化,对变应性炎症的良性转归不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