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法属于中医的八法之一,它与发汗、泻下三者均被视为将病邪直接逐出体处的重要手段。吐法分口服药物催吐、药物吹鼻致吐、物体器械探吐等几种方法。口服药物催吐和药物吹鼻致吐都是利用药物的药性来达到呕吐的方法。祖国医学对此类药物、方剂的研究与应用有悠久的历史。精于此法的著名医家历代辈出。药物吹鼻致吐指采用辛辣等药物吹入鼻咽部导致放射性呕吐。物体探吐是以探具不断地向患者的咽后壁探动而诱发呕吐。它常与药物催吐结合应用。吐法引起的胃肠剧烈运动,既可排泄废物毒物,也可出汗,畅通气血,兴奋迷走神经,涉及大脑乃至生命的整体功能活动,就能修复出了故障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就能改变病理状态下的内环境,达到“邪去正自复”的治疗效果。
吐法可以治疗疾病,这是劳动人民从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之一。《黄帝内经》就有关于吐法的记载,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张景岳注释: 越,发扬也,谓升散,吐涌之);《神农本草经》中已有吐药的记载。如瓜蒂、黎芦等药物。汉代张仲景对吐法的认识有所发展,对吐法的应用掌握得很严格,指出何者当吐,何者不可吐,对于服药不吐者,提出“少加之,以快吐为度”,并以吐法方剂一物瓜蒂散治疗“太阳中喝,身热疼重”和“宿食在上脘”。
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把“吐法”列人“医门八法”之中,专门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单独介绍。既指出“当吐不可吐而又不可以不吐,吐之不得其法以误人者”,又从方法学的角度教人如何把“不可吐”之证变为“可吐”之证。现代已故名医蒲辅周在《蒲辅周医疗经验》一书中提出“吐而勿缓”的原则。即要抓住病机,急击勿失,以获疗效。
总之,“吐法”从《黄帝内经》以来,历代医家有所发展,尤其是张子和在这方面的贡献特别突出。可惜到近现代以来,由于中医执业环境和医学教育方式的改变,精于吐法治病的医生却越来越少。作者每周采用吐法治疗患者数例已多年,确有“屡用屡验,以至不疑”之感慨。对各种顽痰老痰导致的难症奇症,甚至尿毒症,肿瘤等均疗效卓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