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来自浙江嵊州的陈先生因为全身疼痛数月找我看病。经过系统的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伴多处骨转移”。尽管我耐心地劝慰陈先生和他的太太:前列腺癌恶性程度较低、发展缓慢,对于内分泌治疗比较敏感,预后相对较好,但得到这个结论后,陈先生百思不得其解,反复喃喃自语:“怎么会这样呢?” 经过仔细询问,他跟我道出了缘由:
陈先生今年64岁,是一名退休教师,平时不抽烟、不嗜酒,很注意养身和保健。2年前,他在一个老年人养身知识讲座上认识了一位当地的“名中医”,宣称:酸性体质是致癌的元凶,并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让陈先生和一部分听众深信不疑,从此开始购买这位“名医”的“碱性食物”,先后花去了数万元,希望从此可以预防肿瘤发生、健康长寿。但是,2年多坚持不懈地的食用“碱性食物”,不但没有预防癌症,却反而使自己营养不良、日渐消瘦。到了这个时候,陈先生才知道自己成了 “身体酸碱性原理”的受害者。确实,这一理论带着“科学”的幌子,很容易让人迷惑。早在2013年初,我本人也转发过一篇题为“迄今为止国内最详细权威的身体酸碱性原理剖析”的文章,并有不少朋友转发。但随后我经过查阅中外文献,结合自己的认识,认识到这一理论的危害性,于是写下了下面这些文字。今天,再次分享这篇文章,希望对广大朋友有所帮助,避免陈先生的遭遇。
对于“身体酸碱性原理”的重新认识
前几天我转发了一篇题为“迄今为止国内最详细权威的身体酸碱性原理剖析”的帖子,受到了包括很多业内同行在内的广大朋友的关注,并有不少朋友转发,但之后也有个别朋友对这一理论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为此,我查阅了一些国内外的资料,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向大家作一汇报。
我们先来简单普及一下人体酸碱平衡的基本理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酸碱度(以pH值来表示,pH值=7为中性、小于7为酸性、大于7为碱性)是不一样的:如胃液呈酸性,肠道呈弱碱性;肾脏会根据体内代谢情况的不同调节尿液的酸碱度,这样,血液中的pH值则基本衡定在7.35~7.45之间,pH值低于7.35为酸中毒(acidosis),高于7.45为碱中毒(alkalosis)。正常人的体液是一种典型的缓冲溶液,维持酸碱平衡的能力非常强大,pH值波动很小,我们常常将体液称为内稳态(homeostasis)。除非在严重呕吐、腹泻、缺氧,以及罹患严重疾病、导致肾脏无法及时排出多余的酸性或者碱性物质时,才会造成酸碱平衡失调。相反,即便你能一口气喝下去一瓶醋、或者把一瓶钙片全吞下去,对体液pH值产生的影响最多只能持续短短几分钟,之后,胃液还是酸性的,肠道内还是碱性的,体液的pH值还是稳定在7.4左右。
了解了人体酸碱平衡理论之后,回头再来看所谓的酸碱性体质和食物的酸碱度理论就站不住脚了。但即便在美国,仍然有一小部分专家在推崇着这一理论,一本名为“The Acid-Alkaline Food Guide”(酸碱食物指南)的书至今仍在美国热销。提出这一观点的作者认为:剧烈运动会导致乳酸堆集、某些酸性食物会增加体液中的氯离子浓度、进食大量的蛋白质会导致有机酸的增加,人体为了维持其正常的pH值,必须增加骨质中钙离子的释放,增加细胞内和体液中钾离子和镁离子的外流,增加肾脏、肺和皮肤的负担以排出多余的酸性离子。长此以往,会导致骨质疏松、肌肉无力、身体的器官不堪重负,最终出现各种病症,也会导致癌症的发生。但这些解释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也查不到同行专家认可的实验研究结果;至于他们提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提出的“酸性体质理论”和癌症发病的关系,也从未在相应的论著中查到过。
相反,从我们的生活常识来判断,发达国家人均预期寿命比欠发达国家的长,而现代人的人均寿命更是远远大于古代人。虽然这主要归功于医学科学的巨大发展成就,但如果单从食物的酸碱性来讲,现代人食用的酸性食物一定多于古代人,因为后者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吃不起酸性物质,他们的饮食以淀粉和蔬菜为主,高蛋白食物吃得很少,他们中更多人都应该是“碱性体质”,应该很少得病,应该不乏长寿者,可为什么还“人生七十古来稀”呢?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长期大量高蛋白、高糖、高脂肪饮食容易导致肥胖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同时也可能增加某些肿瘤的发病率,但“碱性体质的人不得肿瘤”这一说法毫无科学依据。而且,一味按照“食物酸碱理论”指南,严格控制蛋白质的摄入,反而会因为营养不良而出现相应的健康问题。所以,个人认为大家没有必要被这种危言耸听的理论所吓倒。在我们医学领域,除了酸中毒、碱中毒,还有水中毒、氧中毒…… 如果被人利用、发挥,恐怕明天又会出来新的理论学说了。
相关文章